3.0%也要保不住了?!我们还能怎么办?

蜗喔 2024-07-03 15:59:07

3.5%时代才刚过了不到半年,上周忽然又来了一则「3.0%下,2.75%上」的消息。

瞬间朋友圈中、微信群里、各平台的保险从业者,又开始叨叨起什么「3.0%且买且珍惜」「昨天你爱理不理明天你高攀不起」……

保险行业不到1年又「降息」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当前情况下我们有没必要上车?

今天就来给大家深入讲一下。

01 3.0%的增额寿,是真的不卖了吗?

之前一直有在关注保险行业动态的小伙伴们都知道,19年底预定利率为4.025%的终身年金产品停止销售,正式全面进入3.5%时代。

去年7月底,预定利率从3.5%降到3%。

靴子正式落地之前可以称得上是整个行业的「大狂欢」,传闻有的保险公司3个月干完1年的量。

在此后的半年,监管陆续「出手」限制保险产品的收益。

例如1月份,要求万能账户的结算利率,1月起不能超过4%,6月起不能超过3.8%;

3月底又要求中小险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不超3.3%,大型险企不超过3.1%,分红险也要参照这个标准。

那万能险和分红险属于保底+浮动收益产品,并非3%复利产品,这也足以说明监管一直在控制收益,想以此来降低保险公司负债成本。

尽管监管一直在出手,但从未「动」过预定利率。

毕竟预定利率一旦调整,全行业的保险产品都要被推倒重来,开发报备新产品再重新上架,要有新的销售思路、新的搭配思路,影响太大了。

回归到消息本身,单纯看文字,只是说某些保险公司停售3.0%的增额寿(据说是某康),并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要下调。

但是一家公司的「主观行为」,还对外释放新闻,有非常大的可能是在「试探」市场的反应,换句话说,下调3.0%的预定利率可能真的不远了。

02 为什么才不到1年,就又要告别?

其实从去年进入3.0%时代开始,一直有同行在吹风称将再次下调预定利率。

原因跟去年下调3.5%几乎是一样的,市面上不少的增额寿,是贴着预定利率的天花板设计的,当消费者投保了以后,未来能增值多少,都白纸黑字写进合同,不管怎样都能给得到。

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单利益外还要加上其他运营成本,投资收益至少要到4.5%以上,才能有钱赚。

但从今年Q1的数据来看,保险公司的投资端仍面临「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双重压力,投资收益率总体还在历史底位徘徊。

众所周不知,监管对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的比例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保司的投资标的以国债和存款为主,大概占到70%-80%。

但这两类的利率从22年开始就接二连三下调,存款利率已经跌破2%,长期国债利率已经破2.5%,而且这个下行的趋势还没有看到拐点。

加上今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全球流动性、风险资产估值和人民币汇率的冲击仍将持续,权益资产将会持续波动。

77家人身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超过2%的只有4家,大部分的收益率在1%-2%。

就算保险公司总说自己的资金量大和稳定,可以谈到好的投资标的,利用长期优势跨周期获取保单利益。

但这样的表现,从产品定价的角度看,继续销售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寿,很多保险公司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如果从更大的环境上看,其实「寿险」预定利率的走向,跟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从图片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你高我也高,你掉我也掉。

只是寿险的预定利率会稍稍比存款的要慢一丢丢降(也就是会给我们一个薅羊毛的窗口期)。

从16年开始到现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一直在1.5%低位徘徊,今年又降到了1.45%,寿险的预定利率则从4.025%降到3.5%再降到3.0%。

按这个形势下去,3.0%估计确实也撑不了多久。

如果预定利率真的下调到3.0%,现在2.5%的分红险和2.0%的万能险大概率也会同步下调。

所以,要是19年错过了4.025%,去年错过了3.5%,就别再错过这一波窗口期了。

03 面对预定利率下调的趋势,要如何应对?

不同的产品类别,对定价利率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

所以,即使定价利率从3.0%变成2.75%,乃至2.5%,从价格或收益端看,绝不是直接少掉0.25%、0.5%这么简单。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费用率和发生率,来缓冲掉一部分定价利率下降导致的结果。

所以去年从3.5%降到3.0%时代,部分公司的保障类产品,价格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但是这次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报行合一」也在轰轰烈烈推动,保险公司给产品定价的时候,上报的成本必须要跟实际的成本一样,这样就会导致可调整空间已受到实质性限制,保费的上涨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靴子还没有确切落地的时间,但还是建议如果有中长期储蓄的需求(至少这笔钱可以保证10年不用),可以抓紧考虑一下。

毕竟如果预定利率真要降到2.75%,看上去只少了0.25%,长期来看损失可不少,100万本金,10年少赚3万,30年少赚17万。

明明提早动动手指就可以「赚」的钱,就没必要因为拖延症发作而亏掉,是吧。

当然,还是那一句,买不买、买多少,都是基于你的需求,而不是政策的调整、产品的停售、身边人的劝说。

要是还没捋清自己的需求,可以找小助理帮忙哦~

我是蜗牛君,让你买对保险少花冤枉钱。

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用,欢迎转发支持。

任何关于保险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私信我,一对一给你实用建议,帮你买对保险不踩坑~

0 阅读:0

蜗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