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刘伯承搬到京郊,左眼几乎不能视物,陈毅探望说:瞎了倒好

历史典录 2024-03-01 10:23:01
前言

提起刘伯承,可是毛主席口中的“一条龙下凡”,他18岁投笔从戎,成为川军中的一员猛将,35岁与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59岁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为祖国培养大量的人才。

他一生戎马, 却和比自己小九岁的陈毅元帅成为知音战友,他们一起共同经历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斗争岁月,从而结下了至死不渝的深厚革命情谊。

1966年,刘伯承搬到京郊,由于患有眼疾左眼几乎不能视物,作为好战友的陈毅为何却说:“瞎了倒好?”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陈,刘的革命情谊,陈:“他的心里装的只有党和事业,没有任何个人东西”

刘伯承和陈毅相识于1926年,那时他们共同参加领导泸州顺庆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们又先后奔赴南昌,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再度失败。

刘伯承由党中央派赴苏联,回国后不久,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及红军参谋长,而此时的陈毅则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江西省军区总指挥兼政委,同为党的高级干部,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刘伯承跟随中央红军踏上征程,陈毅因重伤未愈,留在南方坚持斗争,从此两位战友一别十年,直到1944年2月,才在延安见面。

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们虽然长期分别,各自在祖国的北方和南方进行抗日战争,除了从中央文电中了解到相互斗争情况外,思念之情却未断。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位战友又统帅大军,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战争,在中原,华东两个紧邻的战场上并肩作战。

他们一起共事了率领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光荣艰巨任务,而他们与邓小平一起住在村子里的小院子里,刘伯承还专门给陈毅腾出来一间宽敞的房子独宿,离作战科就十几步,方便工作。

在陈毅到来之前,刘邓就在机关介绍了陈毅的斗争历史,号召大家向陈老总学习,中野的同志对新四军军长陈毅的英明,早已如雷贯耳,如今要朝夕相处,都十分高兴。

陈毅到达后,就用整整三天时间,向中原局,中野机关和附近驻军县,团以上的干部,传达了中央12月会议以来,党中央,毛主席一系列的指示及其会议精神,讲话一开始,他就非常谦虚地说:

“我来这边参加工作,我们大家同在刘邓领导下工作。”

而刘伯承向大家介绍时,则称陈毅是“军委派来的代表”,的确,陈毅是党中央授命传达中央指示的,所以他说:

“中央给我的任务,要我代表党中央向中原全体同志问好!”

在生活上刘伯承和陈毅也是相互关心,有一次,炊事员做了一碗鸡丝面给刘伯承送过去,这在当时的艰苦的环境中是很难吃到的,他就问:

“邓政委,陈司令有没有?”

炊事员说都送了,他才肯吃。

而他们之间也是非常幽默风趣,陈毅有时候和参谋,秘书下棋,但是刘伯承从不玩,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看书,陈毅就说:

“大家要向刘司令员学习,他的生活就是工作,学习,吃饭,睡觉,他的心里装的只有党和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东西。”

建国后,刘伯承奉毛主席的命令,筹办陆军大学,刘伯承毅然辞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二野司令员职务,积极组建全军最高学府。

他担任军事学院院长后,和亲密战友陈毅共住在南京城,心情特别高兴,他希望和陈毅一起办好军事学院,陈毅和以往一样,随时从各方面关心着刘伯承。

在南京时,陈毅知到刘伯承还是除了工作学习不爱文娱活动的老习惯,就想方设法让他休息,常常劝刘伯承说:

“你眼睛不好,年纪也大了,不要这么拼命,出去玩玩可以延续生命,多为党干些年”,

经常邀他到江南各城,作短期旅游,苏州,无锡,镇江都去玩过。

刘伯承笑着对秘书说:

“陈老总总是钓鱼的,每次来钓我都上钩,把我钓走,我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陈毅对刘伯承的关心,真可谓无微不至。

但是1969年,陈毅却确诊为直肠癌,最终抢救无效于1972年1月4日离开人世,比陈毅大九岁的刘伯承,没有想到战友竟然先自己而去。

刘帅此时已经双目失明,他一定要去向陈毅的遗体告别,开到灵堂外的汽车刚刚停下,刘伯承一出车门,就老泪纵横,大声呼喊:

“陈老总,你在哪里?陈老总,你在哪里?”

由两个人搀扶着,他颤颤巍巍地向前走,两手伸向前面,就像往常一样想要去拉着陈毅的双手,可是静静地仰卧着的陈毅,已再也听不到战友的身音,再也不能用爽朗的笑声来迎接亲密的战友了。

刘伯承来到陈毅遗体旁边,流着眼泪,从头到脚,从脚到头,来回几次抚摸陈毅的身体,向几十年来,在雷鸣电闪,枪林弹雨中同生共死,知心,知己的战友,作最后的道别,从刘帅那双已经双目失明的眼睛中,流淌着的痛苦的眼泪,代替了深沉的千言万语。

在场的陈毅的亲人,战友们都被潸然泪下,刘伯承和陈毅的生死情谊,令人动容,流传千古,而此时刘伯承的眼疾也是不容乐观......

刘伯承眼疾越来越严重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开始后,在外地治病疗养的刘伯承,接到军委的指示,到北京出席会议。

他在来京的火车上一夜未眠,得了青光眼,眼压高达73度,不得不住进北京的医院,一面治疗,以免准备检查材料。

毛主席对此指示:

“让刘伯承同志好好休息,可以不来参加会议,表个态度就可以了。”

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也关心道:

“刘伯承同志工作积极认真,对组织是尊重的,他今年已经66岁,又有病,不要搞得太紧张。”

而陈毅也是亲自看望刘伯承,极力安慰战友,让他安心治病,不要搞垮身体,看到刘伯承带病还要写东西,陈毅就会发火道:

“你写啥字嘛!要写,我替你写,写100个字就行了!”

而刘伯承最终还是带病出席会议,7月1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里面,座无虚席,由人搀扶着,迈着蹒跚,沉重步伐的刘伯承,刚刚出现在主席台角的时,全场立即掌声大作,延续了大约半分钟,才逐渐停息下来。

很多同志的眼眶都湿润了,满眼都是对刘帅的爱戴和敬佩,之后刘伯承搬到京郊,陈毅总是来探望。

一天,陈毅来探望刘伯承,询问他的病情,刘伯承见到陈毅,很是高兴,赶忙让陈毅坐下,说道:

“陈老总来了,快坐。”

陈毅见状也是询问道:

“老战友,最近可好?”

刘伯承打趣道:

“不行喽,我这只左眼也快瞎了,模模糊糊的。”

陈毅说道:

“瞎了倒好。”

刘伯承知道陈毅是在关心自己,陈毅也明白刘伯承是在为外头的局势而忧虑,他安慰道:

“眼不见心为静!”

1966年7月,刘伯承的眼疾更加严重,经过周总理的批准,奔赴济南治疗,后来在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建议下,又转赴南京,上海治疗。

最终,1986年,刘伯承这位“军神”,还是离开了国家和人民,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一代名帅,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

最后又回到了养育他的故乡,回到祖国山河大地的怀抱之中,回到了他指挥千军万马战斗过的地方,与长眠在那些地方的无数烈士,永远埋葬在一起了!

1 阅读:234

历史典录

简介:中国历史犹如一窖烈酒,清冽而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