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被挖2000亩,卫星“失灵”还是另有隐情?

发呆看趣事 2024-06-05 02:57:04

《洞庭湖非法采砂事件:卫星没坏,监管不能“失明”》

近日,洞庭湖区非法采砂挖空2000余亩洲滩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调侃,如此大规模的非法采砂行为,连盖个牛棚都能发现,难道卫星坏了吗?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当地监管部门的失职,也让我们对环境保护和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据新华社报道,督察组前期暗访发现,10来艘采砂船在保护区内孟姜垸洲滩采砂,部分船只在澧水干流河道分选砂石,泥浆水直排,澄澈的水面冲出一片浑黄。采好的砂石堆积在水中,10多米高,绵延百米。督察组暗查发现,采砂船在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孟姜垸洲滩非法采砂。而这些非法采砂行为,竟然是经澧县水利部门审批的。近年来,该部门多次违规审批,允许企业在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内采砂。为使违法采砂合法化,2022年12月,津市市政府拟将孟姜垸洲滩调出澧水河口湿地保护区,未得到上级部门批准。2023年9月,湖南省水利厅印发《湖南省湘资沅澧干流及洞庭湖河道采砂规划(2023—2027年)》,明确要求孟姜垸采区“在相关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方案批复前,不得采砂”。但2023年10月澧县水利部门再次违规审批,同意澧县九澧砂石有限责任公司、澧县湖洲实业有限公司等4家采砂公司采砂。截至督察进驻,相关企业累计非法采砂1903万吨,挖空孟姜垸洲滩面积2085亩,近四分之一个孟姜垸洲滩被挖空。

此外,督察组在其他保护区也发现了破坏生态作业活动。今年4月,岳阳市汨罗农业农村发展有限公司擅自在汨罗江河口段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内违规开展河道底泥及采砂尾堆清理作业。督察人员介绍,该保护区除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鱼类鲶之外,还分布各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310余种,包括部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动物。

这一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不禁要问,卫星没坏,为什么监管部门却“失明”了呢?是因为技术手段不够先进,还是因为监管机制存在漏洞?事实上,卫星遥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对地球表面进行高精度的监测和拍摄。如果监管部门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就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格审批程序,防止企业违规采砂。同时,对于已经发现的非法采砂行为,应该依法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除了监管部门的失职,这一事件也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企业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举报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洞庭湖非法采砂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一事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和宣传教育,切实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督,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0

发呆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