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恩来去世,邓颖超提3点要求,谁料李先念反驳:绝对不行

才灿看历史 2024-03-13 20:38:54

1976年1月8日,对于全中国9.3亿人民来说,绝对是个令人痛心且终身难忘的日子。

新中国的首任总理,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周恩来与世长辞,享年78岁。

当广播开始轮番宣读周恩来总理讣告的时候,人们起初是持有怀疑态度的,甚至很多人当众歇斯底里地怒吼道:“肯定是骗人的!我们不相信,周恩来总理怎么会去世……”

每个人都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为国家日夜操劳、鞠躬尽瘁的伟大人物,竟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无论人们的心中是否能够接受,周总理逝世已成定局,接下来身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们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料理他的身后之事。

然而,当叶帅、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匆匆赶到医院之后,却与邓颖超起了争执。

早已哭得眼眶红肿的邓颖超见到众人赶来,深吸了几口气,这才平复好内心悲痛的情绪、提出了几点要求,并且在最后缓缓说道:“这不只是我向组织上提出的要求,也是恩来他临终前的遗愿,希望组织上能够同意”。

作为周恩来总理的遗孀、又是为中国革命付出青春的杰出女性,邓颖超在这个时候向组织上提要求,本就是无可厚非的。

可话音刚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却当即摇起了头。

他一脸严肃、并且眼神中满是为难地反对道:“不行,这绝对不行!”

“我们绝对不能拿总理来‘开刀’,这样一来没法向全国人民交代!”

一旁的叶帅等人也频频点头,表示绝对不能邓颖超的要求来办。

一时之间,原本就充满哀伤气息的病房内一片寂静,双方之间的交谈也陷入僵局,只能依稀听到邓颖超夫人轻轻的啜泣、以及众人的连连哀叹。

那么,邓颖超究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面对这位革命道路上的“老大姐”,李先念为什么要执意反对呢?

事情的后续又是怎样发展的、又是谁站出来打破这场僵局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了解周恩来总理最后的那段时光、以及在他与世长辞后发生的故事。

周总理的最后时光

1972年5月25日深夜,担任中南海门诊部主任的卞志强正在办公室内值班,却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吸引了注意。

看了看墙上的钟表,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会是谁打来的电话呢?

卞志强一边想着,一边抓起了电话筒,而话筒的另一边则传来一个严肃的声音:“喂,北京医院病理科,周总理留下的标本里发现了……”

突然之间,话筒里的声音顿了顿,卞志强明显听到了对面的一声叹息后,声音再度响起:“里面有高度可疑的癌细胞”。

一席话,让卞志强主任怔在了原地,久久未能言语,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令他难以置信,以至于对方接下来的话都没能听清。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一心扑在工作中的周恩来偶感不适,但也并未在意。

作为相伴多年的革命伉俪,丈夫的反常却引起了邓颖超的注意,在她的一再追问下,周恩来总理这才装作若无其事地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感觉最近身体不舒服,总是头晕、没有精神”。

邓颖超则一脸关切且不容辩驳地说道:“明天你必须请半天假,请医生来给你检查身体”。

起初,周恩来是不同意的,在他眼中,时间太宝贵了,半天时间足够他用来处理很多事情。

然而,架不住邓颖超的一再坚持,周恩来只好无奈且宠溺地点头道:“好,我听你的”。

也正是这次检查之后,人们却得知了一个不愿接受的真相:国人所敬爱的周总理患上了癌症。

可即便是这样,他依旧不愿放下手中的工作。

根据当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在确诊两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也就是1974年1月到5月,周总理有9天时间每日工作14个小时、有74天时间每日工作18个小时、有38天时间每日工作20多个小时、竟然还有5天时间连续工作了24个小时!

而且,记录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

从1974年3月中旬到5月底这两个多月时间里,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周总理共计参加中央各种会议21次,外事活动54次,其他会议和谈话57次。

要知道,组织上早在周总理确诊之时,便安排他住院治疗,可无论众人如何劝说,却都无济于事。

直到1975年初,叶帅、邓颖超无奈地找到了毛主席,毕竟也只有毛主席才能劝得动他。

当毛主席得知后,叹息着说道:“这个恩来呀,生了病就应该积极接受治疗嘛,等病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

于是,毛主席当即写下一封手令:应当休息、节劳,不应大意。

将纸条递给邓颖超后,毛主席还不断地宽慰道:“大姐,你把这个交给恩来,告诉他是我毛泽东说的,让他安心治疗、不要再劳累了”。

终于,当周恩来看过这封纸条之后,暂时放下了手头上的工作,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在之后的日子里,毛主席时常过问周总理的病情,而周恩来也以写信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汇报自己的治疗情况,并且每次都会在信的最后面写道:“我的身体良好,请主席不要挂念”。

然而,这些只不过是周恩来善意的谎言,自己的身体情况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

他的心中也明白,此时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非常不好,如果把自己的病情如实告知的话,恐怕会引起毛主席的担忧。

时间来到1976年,周恩来总理的病情已经持续恶化,1月5日这天,医生为他做了最后一次手术,但仍旧无力回天。

1月8日上午,周恩来总理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结束了他那伟大而又劳累的一生。

邓颖超提出要求

就在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当天夜里,处在重病之中的毛主席也彻夜未眠,他的心中总是有一股不好的预感,仿佛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果然,就在伟人心烦意乱之际,护士孟锦云走进了房中。

按照惯例,毛主席吃过午饭之后,孟锦云是要给他读报纸、读文件的,可现在,她的心中却在不断地思量,该不该把这个噩耗告诉毛主席。

毕竟毛主席年事已高,身体情况很不好、而且一夜没合眼了,如果把消息告诉他,会不会引起情绪波动、进而影响身体呢?

就在孟锦云思量之际,毛主席用微弱的声音说道:“小孟啊,帮我读读报纸吧,我现在眼睛看不清东西”。

这时,孟锦云才如梦初醒,拿了一份报纸缓缓坐在了毛主席的身旁。

也就是在此时,她坚定了一个想法,周总理去世的事情不应该瞒着毛主席,毕竟二人是相伴多年的革命战友,应该向他坦诚。

于是,孟锦云悄悄从口袋里掏出了那份讣告,低沉缓慢地念了起来。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闻听此言,毛主席猛地蹙起了眉头,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孟锦云、满是疑惑和不可置信,仿佛不相信“与世长辞”这四个字、能够和周恩来有任何的牵扯。

良久之后,毛主席才舒缓了眉头,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毕竟周恩来总理患得是癌症,又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伟人的心中其实早已想到了这样一个结局,只是事情发生之后,不愿意相信而已。

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紧闭着双眼,脸庞上满是痛苦。

“知道了……”

话音刚落,毛主席的眼角滑落出一滴滚烫的泪珠。

周恩来总理逝世,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如同惊天噩耗,中央领导们陆续赶到了医院,送这位革命老战友最后一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尚且沉浸在痛苦之中的邓颖超含泪向组织上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不要保留骨灰。二、后事处理不要特殊,不要超过任何人。三、不要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

原来,这三点要求、正是周恩来总理的临终遗愿。

早在1956年4月27日,周恩来就与毛主席、朱德等151名高级官员联名签下了倡导火葬的名义,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他更是当着所有参会人员的面说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

“人死之后为什么要保留骨灰呢?可以撒在地里、可以撒进水里,不仅不浪费任何的土地资源,还能给自然界做一点贡献”。

正因有着这样的心胸与格局,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多次向邓颖超提出自己的这三点遗愿,而作为爱人,邓颖超则将这番遗愿告知了前来的中央领导们,希望能够得到组织上的批准。

话音刚落,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当即提出了反对:“绝对不行!不开追悼会这件事、不能拿周总理来‘开刀’,这样没法向全国人民交代”。

在之后的一番讨论下,众人最终认为,周恩来总理的追悼会要开、遗体告别仪式也要进行,至于骨灰是否保留,还要向毛主席请示。

当天下午,中央便成立了治丧办公室,被推选为主任的王东兴也很快将邓颖超提出的这三点要求呈报给了毛主席,并且将同志们商量后的意见一并汇报给了上去。

毛主席看过之后,艰难地拿起一支钢笔,缓缓在最后面批示了两个大字:“同意”。

十里长街,万人空巷

1976年1月9日清晨,全国降半旗向周恩来总理默哀。

1月10日上午9点,朱德、叶帅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向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做最后告别。

时间来到1月11日的下午4点45分,人们迎来了最为痛心的时刻,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即将被送往八宝山进行火化。

当披挂着白花的灵车缓缓驶出北京医院大门的时候,手捧周总理遗像的邓颖超看到了令她终身感动的一幕。

长安街的两侧,已经围满了人群,他们自发地来到灵车行驶的必经之地,佩戴者黑纱百花,前来送别他们心目中的好总理。

十里长安街,一瞬之间宛若一片黑色的海洋、点缀着点点白色星光。

人们泪如雨下,拼命朝着灵车挥手致意,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周总理的名字。

当送灵队伍抵达八宝山之后,门前也早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再三地哀求道:“不要火化周总理的遗体”。

而这,也是全国人民的请求。

但毕竟周总理曾留下遗愿,邓颖超也只能下车、与情绪激动的人们解释道:“我明白大家的心愿,但恩来他留下过遗嘱,不保留骨灰是他的最终心愿,希望大家也能理解”。

最终,众人也渐渐平静下来,用满是不舍的目光目送灵车缓缓驶入八宝山。

深夜11点,火化工作结束,邓颖超也在张树迎等三名警卫的陪同下,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将爱人的骨灰妥善地放置在此处的礼堂内,以供众人前来吊唁。

而到了1月14日下午6点,她又亲手将周总理的骨灰移到了台湾厅。

当有人问起为何要这样做时,邓颖超这才说道:“恩来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祖国完全统一,一直以来他也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着,可惜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话还没说完,邓颖超就因控制不住悲痛的情绪,再度失声痛哭起来。

而当吊唁仪式及追悼会结束之后,邓颖超便将爱人的骨灰分成了三份,由警卫张树迎、高振普乘坐飞机前往密云水库、海河、黄河的入海口,将骨灰挥洒了下去。

因为组织上和全国人民的请求,周总理生前所提出的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的心愿未能满足,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悲情,满足了他不保留骨灰的要求。

周恩来总理生前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呕心沥血,心中唯独没有自己,而在他去世之后,也无需保留自己的遗骸。

这种崇高的精神,必将铭刻在每一位中国人民的骨血之中,世代传唱。

0 阅读:32

才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