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培养了多支军队,为何仅袁世凯的新军做大做强,最终窃权自立

趣史小研究 2024-06-18 10:20:20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晚清的动荡岁月中,清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编练了多支新式军队,试图通过军事现代化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这些军队中,有的模仿德国的严谨训练,有的借鉴日本的精细作战。

然而,唯独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不仅迅速崛起,更在政治的风云变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军事巨头不满于仅仅作为一个军队领袖,其政治野心逐渐明朗化,最终走上了自立为皇的道路。晚清培养了多支军队,为何只有袁世凯的新军越来越强,最终窃权自立?

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提出军制改革

1894年春,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完成了一份详尽的奏折,此文详述了清朝旧军制种种弊病,如官兵贪污、训练不足、军纪松弛等。他不仅列举了问题,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建议清廷仿照西方的军事体系,重组军队。

胡燏棻将这份奏折密封后,通过快马加急送往了北京,直呈给了朝廷中的重臣们。在北京,奏折很快引起了朝廷高层的注意。李鸿章作为军事和外交事务的核心人物,对胡燏棻的建议特别关注。

正值此时,他的德籍顾问汉纳根,一个熟悉德国军事体系的军事专家,也在寻求机会向清朝推荐德国的军事模式。汉纳根认为,面对日益威胁的外部环境,只有彻底的军事改革才能提升清朝的国防能力。

汉纳根将他的提案详细书写,建议编练一支规模达十万人的新军,这支军队将全面采用德国的训练体系、武器装备和军事结构。他通过李鸿章的渠道,将这份提案提交给了总理衙门。在李鸿章的强力推荐下,汉纳根的提案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盛宣怀,一位精通商务与政治的大臣,也在关注着军事改革的动向。深知现代化武装的重要性,盛宣怀提出了在南方按照德国模式编练三万部队的计划。他的计划更加详细,包括了部队的组织结构、资金筹措、武器采购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盛宣怀将这一提议以书面形式呈递给了清政府。这两份重要的提议在清朝内阁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部分保守的大臣持怀疑态度,担心巨额的军费开支和外来模式可能会动摇朝廷的传统基础。

然而,面对外部的军事威胁,以及越来越多的声音支持军事现代化,最终,清政府决定采纳汉纳根和盛宣怀的提议。决策之后,清政府选定了天津小站作为新军的编练基地,此地地理位置优越,且靠近海港,便于管理和物资的调配。

胡燏棻被任命为负责人,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首先组建了一支小型的筹备团队,成员包括了从德国聘请来的军事顾问、部分洋务派的官员以及几位本地的武官。定武军的名称也在这一阶段确定下来,意在表明新军的使命——为清朝的稳定和强盛“定武”。

定武军的组建与袁世凯的崛起

定武军在胡燏棻的初步组建后,不久便迎来了其命运的重大转折。在甲午战争中以果敢和坚韧著称的袁世凯被选中接管这支部队,标志着他的军事生涯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袁世凯的指挥下,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

新建陆军的组建紧密依托于德国的军事模式。从训练方法到作战策略,从士兵的日常管理到军官的选拔,每一环节都力求精确而高效。袁世凯亲自监督军队的训练,确保每一项训练活动都严格按照德国军事学院的标准执行。

他引入了德式步兵战术,包括集中火力、协同作战以及快速机动,这些新的战术在接下来的演习中被一一实践。装备方面,新建陆军全面更新了其军械。旧式的步枪和炮兵被全新的德制武器替代,这包括了毛瑟步枪和远程炮兵。

此外,袁世凯还特别重视通讯和后勤系统的建设,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电报设备和铁路运输设施,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时应变能力和物资调度效率。在军事管理上,袁世凯推行了严格的军纪和清晰的晋升路径,确保军队内部的纪律和激励机制。

他设立了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系统,每位军官和士兵的表现都将决定其在军中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袁世凯的军事才智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认可。

他不仅在军事战术和战略上有着深刻的见解,更能够精准地把握军队的心理和需求,使新建陆军迅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他的这些能力,加上对新兵种和新战术的深刻理解,使他在清朝政府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随着新建陆军在各类演习和小规模冲突中表现出色,袁世凯的名声也逐渐在军中和朝廷中传开。他的军事思想和组织能力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评价,逐步确立了他在清朝军事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自强军的南派与地方军队的影响

在北方的新建陆军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南方的张之洞也不甘落后,他在南京积极筹备着另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自强军”。张之洞深知,要使自强军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必须全面采纳西方的军事训练和装备。

自强军的组建从选兵开始就严格执行新的标准。招募的标准极为严苛,不仅要身体健康,还需有基本的文化知识。这是因为张之洞意识到,现代战争需要兵员能够理解复杂的战术和操作现代化武器。

一旦选定,士兵们便会接受来自欧洲顾问的训练,这些顾问大多来自德国和法国,他们的训练方法严谨,强调纪律和精确的军事演练。自强军的装备更新换代也十分迅速。张之洞大量引进了德制步枪、法国迫击炮和英国生产的机关枪,甚至还包括了当时最先进的瞄准设备。

这些武器的引进大大增强了自强军的火力密度和战场适应能力。训练场上,自强军的士兵们按照西式的步调进行操练,从基本的队列训练到复杂的战术演习,每一步都要求精确无误。

射击训练特别强调射速和精准度,而战术演习则让士兵们熟悉在不同地形和天气条件下的作战技巧。

自强军的表现不仅限于训练场上。随着他们在多次内部演习中显示出的卓越战斗力,张之洞开始派遣这些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士兵到江南乃至更远的地方去帮助其他省份的新军建设。浙江和四川的新军就是在自强军的直接影响下开始进行现代化训练的。

自强军的军官们在这些地方分享了他们的训练经验,介绍了新的战术和管理方法,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被迅速吸收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地区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通过自强军的示范效应,南方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张之洞还特别注意通过媒体宣传自强军的成功案例,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各地纷纷效仿,使得清朝末年的军事现代化不再局限于个别地区或军种,而是成为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运动。

北洋六镇的成立与袁世凯的权力巅峰

到了1905年,袁世凯的军事机构——北洋军——迎来了其发展的高潮期。2月和5月,北洋第四镇和第五镇相继成立,标志着北洋六镇的完全编练成功。这个时候,袁世凯的军事力量不仅庞大而且精锐,使得他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这种强大的军事力量背后,是袁世凯对军事和政治人才极其重视的结果。早在组建北洋军的初期,袁世凯就开始着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特别关注那些不仅具备军事才能,还能够理解和执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军官。

这种对人才的依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管理哲学——即依靠人才来实现军事和政治的目标。在袁世凯的麾下,尤为闻名的是被称为“北洋三杰”的冯国璋、段祺瑞和曹锟。这三人都是袁世凯从众多军官中精心挑选并亲自提拔的,他们各自带领一镇,成为袁世凯的核心力量。

袁世凯对这三人的信任和依赖,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军事才能,更因为他们在重大军事和政治决策中显示出的忠诚和能力。然而,袁世凯明白,仅靠三人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北洋军的扩大,他需要更多能手来填补各级指挥和管理岗位。

因此,袁世凯特别注重中下层军官的培养,建立了一整套军官教育和晋升系统。这套系统不仅包括严格的军事训练,还有对军官进行政治教育和忠诚度测试的程序。袁世凯的这些努力,使得北洋军不仅在战斗力上卓越,其内部结构也非常稳固。

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大多数军人都对袁世凯怀有深厚的忠诚和敬仰。这种忠诚,加上袁世凯精心设计的人事策略和组织结构,使得北洋军几乎成为了他的私人武装。

事实上,袁世凯的军事基础和政治手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控制这支强大的军队,他在清末乃至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北洋军的效率和忠诚成为了袁世凯手中最有力的工具,无论是对内镇压反对势力,还是对外谋求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袁世凯逐渐走向末路

袁世凯手中掌握的北洋新军,为他提供了极大的政治资本,使他得以在清朝末年的权力斗争中游刃有余。他巧妙地利用这支军队,既维护自身地位,又在帝国的政治漩涡中找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起初,袁世凯表现出对改革派的支持,他频繁与光绪皇帝及其改革派顾问进行交流,表达对变法的热忱,赢得了不少革新派人士的信任。

他参与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表面上看是为了支持光绪皇帝的改革努力,实则在背后紧密地观察政局的变化,寻找时机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当光绪皇帝试图通过百日维新来改革政体,推行新政时,袁世凯似乎是一个积极的支持者。

然而,随着帝后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袁世凯的立场也开始悄然转变。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强行终止百日维新,罢黜光绪皇帝后,袁世凯迅速调整自己的政治策略,倒戈向慈禧太后一方。

这一转变,虽然让袁世凯在革新派中的形象受损,但他凭借北洋军的力量,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军事与政治地位。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和掌控军队的能力十分赞赏,逐渐将更多的军事和政治权力交予他,使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然而,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并未止步。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清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在这一关键时刻,袁世凯再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机敏。他先是与革命党进行谈判,表面上是为了和平解决危机,实则是在探索自己能在新政权中扮演什么角色。

当他意识到革命党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时,他果断地将自己的北洋军投入到了决定性的战斗中,成为推翻清朝的关键力量。袁世凯通过这场政变不仅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更在民国成立后被推为临时大总统,实现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但袁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后来的岁月里,他试图恢复帝制,自立为皇帝,企图在共和制度下复辟君主制。这一行为引起了广泛的反对和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政治孤立。袁世凯的皇帝梦短暂而悲剧,1916年他病逝,留下了一系列未竟的政治抱负和混乱的局势。



参考资料:

[1]杨天宏.袁世凯的“去北洋化”与“北洋正统”幻灭[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3):132-141

1 阅读:209

趣史小研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