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只道端午好,中年方知行路难

嗨猪的家庭 2024-06-10 14:28:41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艾草飘香正端午,转眼间,又是一年端阳时节。

儿时,“佳节倍多情”,还不懂端午的庄严肃穆。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世事无常、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的生命浮沉里,这才对端午有了真切的感悟。

01

童年,过得是端午的热闹。

回首往昔,我对端午印象最深的场景,还是童年那个初夏清晨。

天气不算炎热,清风摇曳着树枝,我朦朦胧胧地睁开眼,就看见母亲包好一笼粽子,而父亲正抱着一搂艾草进门,上面还挂着晶莹的露珠。

小伙伴在窗外喊我一起去看赛龙舟,爷爷奶奶叮嘱我小心些……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幼时就耳熟能详的端午童谣,也是当时幸福的写照。

童年时,每个节日都是盛大的,每一次庆祝,都是隆重的。

童年的端午有美食。

有汪曾祺笔下的咸鸭蛋: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有梁实秋笔下的粽子:

“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童年的端午也有热闹。

有沈从文笔下的赛龙舟: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有林海音笔下的缠粽子:

“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

那时候的我,不知屈原为何人,更不知赛龙舟缘起于中华民族古老的龙图腾。

只想快点长大,等有了钱,就尝一尝汪曾祺笔下的“高邮鸭蛋”,想必会更加开心满足。

可是啊,幸福的不是端午,而是可以无忧无虑的童年。

小时候,快乐是件很简单的事情;长大了,简单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如今才明白,世间万物,不是因为美好而单纯,而是因为单纯才美好。

02

青年,过得是端午的乡愁。

作家汪曾祺说: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体抒情诗。

那么毫无疑问,端午就是一首思乡诗。

宋代诗人赵友直,从贫瘠的上虞到富饶的杭州任职。

端午这天,他望着满屋的礼物,却开始思念家乡,于是写了这首《端午》。

节遇端阳日,蒲觞满自斟。

兴怀多感旧,吊古漫成吟。

随着我长大,离乡,求学,工作。

吃过很多口味的粽子,绿豆的清香,蜜枣的甜糯,火腿的鲜美,鸭蛋的余味无穷……

却再也找不回童年记忆里那份纯粹的激动和快乐。

记得大一那年的端午,室友早早收到了家人从高邮寄来的鸭蛋。

“这可是汪曾祺老先生都忘不了的美味,你们都来尝尝,非常好吃!”

敲开薄薄的蛋壳,蛋白柔嫩,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着实诱人。

可一口咬下去,却全然没有室友那一脸满足的幸福感,反而心头莫名涌上一股难言的酸涩。

还记得汪曾祺老先生在《端午的鸭蛋》里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是啊,他乡的美味,纵使解得了口腹之馋,又如何解得了思乡之苦?

原来童年的粽子、咸蛋好吃,并不是因为食物本身,更是因为那是家人爱的寄托。

也是在那些走南闯北,兜兜转转的艰难历程中,我们才逐渐懂得:

食物连着胃,胃连着心,我们怀念的记忆里的滋味,是挥之不去的思乡情。

从踏出故土的那一刻开始,每一个节日都在提醒我们,此生此世子女只剩背影,父母唯留目送。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原来这句话,早已写尽了我们的挣扎和离愁。

03

如今,过得是端午的情怀。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转眼又到端午节。

还没有下班,公司里的小年青就聚在了一起,叽叽喳喳的商量去哪儿旅游,如何享受假日。

而我们几个公司“老人”也约定好了,下班一起去菜市场,买些粽叶包粽子,买点艾草消灾。

古人认为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恶月恶日,又恰逢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辟邪,因而传承下来许多辟邪、禳灾、防疫的风俗。

相传唐朝黄巢起义的时候,遇到一个妇人。

妇人抱着一个大孩,牵着一个小孩逃难。

黄巢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抱着大的,牵着小的呢?

妇人说:大的孩子是大伯家唯一活下来的人,必要的时候,可以舍弃自己的孩子。

黄巢听后深受感动,于是告诉妇人,只要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黄巢就不会上门了。

妇人回去之后找来菖蒲挂在门上,并且把消息告诉左邻右舍。

第二天刚好是端午节,黄巢军入城,发现家家户户都挂着艾草和菖蒲。

为了信守承诺,黄巢选择主动退去。

于是后来每年端午,大家都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以求安宁。

随着年龄渐长,不断读书进学,自以为有文化、懂科学的我,也曾对这些古老的风俗不以为然。

可转头也来到了为人父母的人生节点,才明白那些不厌其烦的繁琐操作中,藏着对家人的祝福和深情。

年岁上来了,竟也开始关注每一个传统节日,每每都要打电话回去,问父母要做哪些准备,有些什么禁忌。

养儿方知父母恩,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终于懂得:

中年的端午,过的是一肩挑两头的那份责任。

不求显赫富贵,但愿幼儿平安长大,老人长寿健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行至中年,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

小时候带我去寻艾叶的爷爷,给我做香包的奶奶,已然作古。

为我做风筝的父亲,教我包粽子的母亲也逐渐老去。

小镇那条用来赛龙舟的河流早已干涸,就连故乡的村落也破败无人居住,杂草挡住了回家路。

故乡的端午,故乡的人物,乃至故乡都在我的世界里渐行渐远。

然而端午这天只要吃上一颗粽子,脑海里还是会马上浮现出亲人的音容笑貌。

无论时光如何飞速流逝,无论世事如何流转,节日最为朴素的内核,永远是健康和团圆。

点个赞,愿年年端午,有粽子香、艾草黄,人安康。

0 阅读:20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