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最终的倒塌有着怎样的世界意义?

评史可不察 2024-06-04 08:38:39

1989年11月,断断续续加固修建了28年的柏林墙,被东柏林民众破天荒地砸开了一个缺口,就如同久不见天日的竖井里,忽地透出一道明媚的光线,闪的刺目,却也照的敞亮。1年后,当冬日透过东欧浓密的乌云,终于暖暖地照在了人们身上时,柏林墙只剩下几许断壁残垣。

柏林墙的倒掉其实是中东欧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1961年东德在苏联的支持下建造柏林墙的“初心”是为了阻止西德对东德进行的“渗透”。此事的大背景是60年代西德在美国马歇尔计划以及其他国家的支持下,国力大增,此前东德在战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积累起来的显著优势,被西德强大经济后发力逐渐超越。东西德国面临一次时代的转圜和力量的转换。

东德在心理上、现实上对西德已经日益缺乏威慑力和影响力。那种革命虚幻的自豪感逐渐被一种经济现实的失落感所取代。这种社会层面的价值开始蔓延到了人们心里,东德人对西德的羡慕与向往,变得比以往更加迫切。从东柏林向西柏林“偷渡”的人越来越多。此前那种东德老大式的开放和自信不见了,代之而来的就是一种封闭和保守的念头占据主流意识形态。

柏林墙本质上就是这种封闭意识产物。柏林墙的倒塌就是封闭的打破。

正如修建柏林墙的东德人自言自语:墙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但问题在于,它防御的是西德吗?其实防御的是本国民众。因为有史记载与柏林墙有关的200多名遇难者,都是试图从东向西的“越境者”,最终成为“守墙人”的枪下之鬼。

从世界意义而言,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互联和流通,而不是隔阂与阻碍。柏林墙倒掉暗示了这个逻辑。

柏林墙的产生其实源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不信任,是在全球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对抗的不正常状态下产生的。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决定的,无所谓对错成败,只是历史铸就的现实。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这种不信任和隔阂,被时代的进步趋势所淹没,这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世界价值和意义。

20世纪后10年,世界已进入到了信息空前流通,自由充分发展的时代。代表着落后和分裂的柏林墙所暗示的内容,显然已经不适应互联互通的全球现实。在全球化启动之际,柏林墙终被推倒,冥冥中暗合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就了现代国际关系理念的升华。

推倒柏林墙在心理层面的意义,体现出的则是对人性尊严的认知。

德国本来是一个国家,柏林更是一个统一的城市。国家和城市的分裂是战争的结果。虽然不能指责这是战争胜利一方的失策或者错误,但由此造成的国际关系现实,以及引发的同一民族的不同命运,和由其带来的深刻心理影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很多观察家已经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分析过柏林墙给德国人特别是柏林人带来的难以弥合的心理隔阂与创伤,这种非人性的存在其实人为扼杀了一个生气勃勃民族的向上精神,使得其成为纳粹狂躁统治后的另一种政治和精神压抑的象征。

因而推倒柏林墙,东西柏林的动人之处才能彰显,人性的光辉才能体现,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价值才会呼之欲出。

当然,就如同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众多政治遗迹一样,柏林墙也是一段惨痛历史的见证。柏林墙作为纪念物,警示后人是重要功能。

尽管90%以上区段的柏林墙被推倒,但是依然有几段柏林墙的断壁残垣成为历史见证而伫立在东西柏林的分界线上。柏林墙的历史层面的价值就在于此。

如今的德国已经是欧洲最大、世界第四的经济强国,在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中也占有日益重要的位置。作为纪念的柏林墙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激发德国人的创新精神,推动和鞭策德国向着一个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警示德国——错误的施政使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这个伟大的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苦痛。用中国俗语形象地表示就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0 阅读:9

评史可不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