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名小孩掉入化粪池不幸离世:小区最危险的6个地方,一定带孩子远离

孕事 2024-03-21 16:08:39

原创 | 孕事

看完新闻,真的心痛到不行。

一夕之间,3个幼小的生命逝去,屏幕外的我们都如此心痛,孩子的父母又该如何去承受这种痛。

事情发生在四川平昌县。

3月20日晚8点左右,3名小孩在小区草坪玩耍时不慎掉入化粪池。

事发后,公安、消防等部门第一时间现场救援并送医抢救。

但不幸的是,3名孩子都不幸离世。

(新闻图片来源:@平昌发布 @环球网)

据知情人透露,最小的孩子才2岁,平时在小区也碰见过这几个小孩,经常在小区附近玩耍,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活泼,可爱:真是可惜了这么小的孩子,非常的痛心。

从新闻报道的现场图片可以看出,出事的化粪池没有井盖,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以及明显的提示。

看完新闻,很多网友都是非常痛心:

“孩子养这么大容易,就这么没了。”

“哎,三个家庭就这么毁了。”

“个小朋友全部没有活下来,好可怜。”

“最近的新闻都让人难以呼吸,都是孩子啊。”

“一定要追责,三个小生命就这么没了。”

还有网友质疑:为什么没有盖子,真痛心,谁负全责?

目前新闻还没有给到更多的报道,调查结果需要持续关注。

希望这样的悲剧能给所有人敲醒警钟。

小区物业等相关部分能担起责、负起责任心,该封闭的封闭,需要立牌提示的就立牌,做好安全防范。

也希望所有家长,要防范于未然,要看好孩子,做好安全教育,严防小区里的一切危险区域。

四川一男童在汽车出入口玩耍被撞身亡

河南两兄妹从通风管道坠入地下室身亡

小区这些地方都很危险!

小区里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玩耍的时候,安全措施真的一定要做好。

家长们也一定一定要看好孩子。

因为在小区里发生过的事故太多太多了。

四川成都,一名男童在小区门口独自玩耍时,被车撞后死亡。

男孩大概七八岁,事故发生时一个人在小区汽车出入口玩滑板车,结果意外发生。

河南平顶山一小区,两名儿童顺着通风管道从29楼坠到负二楼,两个孩子不幸身亡。

据家属透露,两个孩子是兄妹,哥哥10岁,妹妹6岁,一家人住在顶楼29楼。

事发当时,孩子外婆正在家里做饭,两个孩子自己跑到楼顶去玩耍,结果意外发生了。

难以想象,痛失一双儿女父母会有多崩溃绝望。

家长们,小区里虽是孩子们熟悉的地方,但暗藏的危险也很多很多。

我们在呼吁小区物业对危险区域做好安全措施的同时,也希望家长们一定要多留心。

要做好安全教育,要看好孩子,永远要记住安全第一。

今天孕事妈就列出小区里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6个安全隐患,家长们一定要警惕,也要叮嘱孩子规避风险。

小区里最危险的6个地方

一定要带孩子远离!

第一:夺命景观灯、地灯

每个小区每个公园都有地灯、景观灯。

这些等千万别让孩子随便碰,特别是在当下最炎热的夏季。

因为经过暴晒的地灯温度极高,非常容易烫伤。

江苏徐州一名一岁的女宝,因为摸了一下地灯,结果被烫得满手水泡。

成都一名2岁的宝宝,因为用手摸了一下景观地灯,导致双手严重烫伤,手掌大面积脱皮,并被烫起了数个水泡。

消防人员曾经做个测试:

景观灯工作 5 分钟,表面温度就能达到 70 度以上,内部温度达到 100 度以上,地灯温度更是能达到 196.7 度。

将鸡蛋打在地灯上,仅仅2分钟,鸡蛋就熟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触摸,无异于架在火上烤。

除了烫伤外,随意触摸地灯和景观灯,还有触电风险。

杭州余杭一小区内,就有2名女童在小区景观步道内玩水时,突然倒地身亡,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小区内的景观灯漏电。

提醒所有家长: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室外,千万要注意让孩子远离危险的地灯和景观灯。

第二:危险的喷泉

夏天,孩子们最爱玩水的季节。

除了大大小小的游泳池,露天的喷泉也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但喷泉,真的不是孩子们可以玩耍的地方。

太多太多喷泉,夺走了孩子的生命。

福建某小区内,3名儿童在水池旁玩耍时,疑似触电后溺水身亡。

吉林四平一小女孩在景观喷泉中遛狗,不幸触电倒地,孩子的母亲和奶奶上前营救,均遭电击,当晚小女孩不治身亡。

喷泉有触电危险,每个家长都要告诉孩子,一定要远离,除此以外,喷泉的冲击力也不容忽视。

有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 10 斤重的西瓜放置在泉眼处,喷泉喷出的瞬间,西瓜被直冲上了 3 米高空。

低压喷泉水压1-2公斤,喷射高度3-4米;

高压喷泉水压10-15公斤,喷射高度可达50-60米。

所以对于喷泉,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远远观看就好,切勿近距离玩耍打闹,更不可用手触摸,用脚去踩。

第三:健身器材会咬人

大多数小区都会有配套的成年人健身设施。

注意:是成年人。

但很多家长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孩子们想去玩就让他们直接去玩。

但孩子们去玩适合大人玩的健身器材,稍不注意,就可能出意外。

年幼的孩子不知道正确玩耍的方法,被压住、被绞住、卡住的真的不在少数。

广东一名4岁男童,因为反向坐在健身器材上,结果小手被夹住,最终第一指节骨头粉碎,需要截肢。

湖南长沙两名儿童在小区荡秋千时,秋千突然断裂,导致两个孩子被甩出,造成一死一重伤。

多么惨痛的代价。

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只要家长们多加留意就会发现:健身器材上是有警示用语和限制使用年龄的。

孕事妈提醒,以下几种高危的健身器材,能不让孩子玩就不玩,一定要玩,家长们也要做好看护。

●秋千。危险指数五颗星,秋千的链条设计很容易出现绞手和勒脖子的情况,同时孩子们玩秋千幅度大,极有可能被甩出去,轻则摔伤,重则死亡。

●转腰器。没有扶稳把手或者把孩子放在转盘上,在惯性之下极易出现摔倒、撞伤甚至死亡。

●跷跷板。在跷跷板上嬉戏打闹,画面看着美好,但如果重心不稳也是极易摔倒,轻则崴脚,重则骨折。

●漫步机。漫步机一旦快速走动,惯性很大,不好控制,如果孩子双脚同向甩动,整个身子都飞起来,可能导致扭伤,另外,如果孩子们急于下来,惯性之下,也很容易摔倒。

孕事妈再次强调:小区里的健身器材是根据成年人的身高体重和力量来设计的,并不适合孩子玩耍,家长及孩子的看护者(爷爷奶奶、长辈)一定要有这个安全意识。

第四:窗台、阳台不是玩耍的地方

最近的几起儿童坠楼事件,真的刺痛了无数人的心,也给所有人敲醒了警钟。

家里没做好安全防护的阳台。

小区内没做好护栏的窗台,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

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TA的行动力比想象中更惊人。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孕事妈看到过几则新闻,真的是捏一把冷汗。

某小区内,两名孩子从窗户爬出,在窗台上行走.....

余杭某小区,三名孩子在家捉迷藏,其中一个居然爬出了窗外....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孩子稍没站稳,坠楼事件就发生了,当高层遇上坠落,生还的几率真的为零。

福建一名5岁的女童从9楼卫生间坠落,因伤重抢救无效死亡,妈妈扑在孩子身上痛哭的视频,让无数人泪目。

广东珠海一个2岁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午睡,妈妈外出买菜做头发,结果孩子从31楼坠亡,现场极其惨烈。

坠楼,生命无法承受的高空之痛!

对年幼的儿童,家长一定要严厉告诫他们:

不要爬窗台、阳台,无论是家里的,还是小区里的。

消除窗台安全隐患,不堆放杂物。

不要经常抱孩子站在开放式的窗台边。

任何时候,不要独自留孩子一个人在家,坠楼,重在预防。

第五:地下车库、车库出入口

炎热的夏天,地下车库就成了很多家长带孩子乘凉的地方。

但地下车库,真不是遛弯的好地方。

孕事妈在小区里亲眼见过非常惊险的一幕。

一名奶奶带着孙女去车库遛弯,在进入车库入口时,一辆车刚好拐进来,只差不到一米,如果司机没有及时刹车,后果不敢相信。

车库出入口、地下车库,都是暗藏危险的地方。

之前就有一则新闻报道,一位妈妈带着2岁的女儿在地下停车场等老公,遭到了一辆车速过快的越野车的碾压,女儿不幸去世。

为了安全,别带孩子在车库停留,更别让孩子在地下停车场内/门口玩耍。

家长们还要特别告诫孩子:

不要在停放的汽车前后玩耍,那样很容易造成盲区。

在下车时,首先要确认后方没有车辆,从右侧下车。

不要让孩子在车前、车后方的视野盲区玩耍。

哪怕是停着的车,也要小心车辆突然启动或倒车。

告诉孩子,不要把车子、停车场当做游乐场,这些都不是玩耍的地方。

第六:会吃人的井盖

污水井盖、电力井盖是每个小区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是家长们一定要教孩子避开的,井盖不能踩,更不能玩。

好奇的孩子们,总是忍不住要去探索,这也引发了很多很多的意外。

2022年5月,3岁男孩踩到破损井盖,掉下去一瞬间,万幸爸爸飞速一把拽回。

2022年5月,玉林3岁女童踩井盖掉入污水井,爷爷去救不幸双双遇难。

井盖绝对不能踩,更不能玩。

甘肃白银2名孩子往井盖扔鞭炮,结果当场被炸飞,倒地不起。

云南昭通,两个小男孩子在井盖上放鞭炮,小女孩围观。在点火的瞬间,附近的两个井盖被同时炸起,女孩被气流掀翻掉入井中,不幸身亡。

井盖爆炸后的威力,真的非常可怕。

此外,夏日暴晒下,井盖材质会迅速吸热导致高温,温度可达60℃,对于小宝宝来说,40℃以上就可能会被烫伤。

所以,我们在呼吁给井盖设置安全网时,也请大人一定告诉孩子:不要踩井盖!不要玩井盖!危险的井盖真的会吃人。

任何时候牢记以下安全准则:

在路上遇到井盖不要踩,走旁边绕过井盖。

不是所有的井盖都牢固,有些疏于维护的井盖一踩就塌。

不要在井盖附近燃放烟花爆竹、使用明火。

最后要说的是:安全无小事,请家长们一定要为孩子把好安全关!

愿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健康的长大!

1 阅读:372
评论列表
  • 2024-03-21 20:32

    如此摸样的化粪池是怎么形成的呢?不散发臭味么?不影响视觉么?谁该负主责?!!!

孕事

简介:专注孕育科普,帮助妈妈,呵护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