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诸葛瞻原画赏析

化蝶游三国 2024-05-30 23:06:07

诸葛瞻(227年-263年),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

诸葛瞻早年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261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诸葛瞻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人物经历:

景耀六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

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

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决一死战,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

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人物评价:

诸葛亮: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钟会: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于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

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山涛: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

慕容镇: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崄,卒擒于邓艾。

陈普:父自耕田母自桑,受天命与汉同亡。百年魏晋烟云散,千古隆中日月光。

细节分析

在原画中,我们能发现诸葛瞻的发髻和剑格上都有一只阴阳鱼,脚下则是一个八卦阵,在三国演义中,八卦阵往往是诸葛亮的象征,因此诸葛亮身上的这些元素,象征着诸葛粘的家族身份,而脚下这个八卦阵的破碎,则反映了诸葛瞻绵竹之战兵败身亡的命运和最后蜀汉的灭亡。

仔细观察诸葛瞻的周围,还有着树叶落下,落叶是三国杀画师暗示死亡的常用画法,在许攸原画中,许攸身边就飘落了很多落叶。

在原画中,诸葛瞻一脸疲惫,眼眶含泪,暗示了诸葛瞻即将兵败身亡的结局。其实诸葛瞻本不会遭受兵败身亡的下场,虽然诸葛瞻率领的是长期驻守成都的禁卫军,军队素质不如邓艾,但是即使如此,诸葛瞻可以固守绵竹,但是由于诸葛瞻沉不住气,并且先前战胜了邓艾的军队,于是骄傲轻敌,在最后一战中全军覆没。

据记载,邓艾伐蜀,诸葛瞻率长子诸葛尚在绵竹出战邓艾。最后,诸葛瞻父子兵败被杀,绵竹失手,后主刘禅投降蜀灭亡。诸葛瞻身后的男子就是诸葛尚。诸葛瞻手中的利刃出鞘,诸葛手中也同样手握武器,代表着父子俩准备殊死一搏。

当时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侄子李球也在绵竹战死。绵竹之战,可以说是蜀国捍卫尊严的最后一战,虽然是一场失败的防守战,但也不乏血性和忠勇。

虽然诸葛瞻以身殉国,但是必须要说绵竹之战的失败,主要责任就在于诸葛瞻。黄权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其子曾建议诸葛瞻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可惜诸葛瞻没有采纳。邓艾率军披荆斩棘,长途跋涉,本来已经很疲惫了,如果诸葛瞻能够守住要害,完全可以耗死魏军,可惜错过了最佳机会。

在原画中,诸葛瞻伸出了三只手指,这是在控诉自己的三宗罪,诸葛瞻,说自己有三宗罪,分别是对内没有除掉黄皓,对外没有制衡姜维,没有守卫好国土。

黄皓是靠阿谀奉承上位,总揽朝政的大太监,蜀汉著名的奸臣。董允活着的时候,由于董允的压制,黄皓的官位并不大,但是董允死了之后,黄皓的权力一天比一天大。

为什么要制衡姜维呢?这是因为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出兵北伐,而当时蜀汉的国力十分空虚,姜维这种做法在作战看来属于穷兵黩读,所以一直极力反对想要制衡姜维的兵权。

在历史上,诸葛瞻的原话说的十分不客气,但是在游戏中,为了表达对姜维的尊重,因此把姜维改成了他的字伯约。

在绵竹之战前,诸葛瞻论述了自己的三宗罪之后,对其他人说我有这三罪,还有什么脸面回去呢?于是坚守绵竹准备和邓艾决一死战,最后兵败身亡。

人物典故

延熙七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延熙十六年,吴国太傅诸葛恪因为在东兴之战打败魏国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张嶷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景耀四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廖化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景耀五年,姜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台词分析:

罪论:吾有三罪,未能除黄皓、制伯约、守国土。/数罪当论,吾愧对先帝恩惠。

诸葛瞻,说自己有三宗罪,分别是对内没有除掉黄皓,对外没有制衡姜维,没有守卫好国土。

黄皓是靠阿谀奉承上位,总揽朝政的大太监,蜀汉著名的奸臣。董允活着的时候,由于董允的压制,黄皓的官位并不大,但是董允死了之后,黄皓的权力一天比一天大。

数罪当论,这句台词呢,本来就是对他前面三罪的一个总结,一个自责。先帝指的就是刘备,愧对刘备的恩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诸葛瞻是在刘备死后四年才出生的,他这一生从来没有见过刘备,那么为什么要愧对先帝恩惠呢?其实这句台词的意思是指的是刘备对诸葛家族的知遇之恩,以诸葛瞻的口吻来说出指的就是诸葛瞻有这三罪,他代表着诸葛家族,愧对先帝刘备曾经的知遇之恩。

父荫:得父荫庇,平步青云。/吾自幼心怀父诫,方不愧父亲荫庇。

荫庇这个词,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呢,就是指大树的阴凉的庇护,这个荫庇一般是用来指代子孙凭先辈的功勋而得到封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长辈的余荫,前面半句的吾自幼心怀父诫,所谓夫诫,当然指的是诸葛亮的教导,相信大家对诸葛亮的诫子书都不陌生。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诸葛瞻的,劝他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其中有两句非常著名,那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得父荫庇,平步青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瞻由于诸葛亮的荫庇,从中获得了许多的好处。其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典故,就是蜀地人们都非常想念诸葛亮,因此,每当朝廷颁布了比较好的政令,百姓们都会口口相传,说是诸葛瞻建议的。

总结:

纵观诸葛瞻的一生,如果从官二代的角度评价,名门之后、英烈之子、仪表堂堂、善工书画,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名士的时代,绝对是偶像级的人物;同时,诸葛瞻也是一心希望光耀父亲的事业,振兴蜀汉,当绵竹兵败时,诸葛瞻曾大呼“我父子深受国恩,不早斩黄皓,以至倾败,用生何为”.诸葛瞻没有玷污父亲的名节,最后为蜀汉战死,衷心体国,为世代所歌颂。

当然,诸葛瞻必经没有经历实战的锻炼,性格上过于刚烈,带兵经验又明显不足,虽然一腔热血,但最终以悲剧收场。

不过面对历史的车轮,又怎是诸葛瞻一人能改变呢,诸葛瞻带着父亲的光环,最后为国家奋战而死,已经足够光荣了。

0 阅读:6

化蝶游三国

简介:热爱三国,与您一起赏析游戏内外的万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