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去世,邓公:不允许办追悼会、也不准立碑,秘密下葬

侃侃社会 2022-12-17 23:08:31

1985年许世友将军去世的时候,为什么邓公下令不准办追悼会?也不准登报宣传?更不准公开立碑纪念?最终许将军只能秘密下葬?

当时许多人对此事十分不解,毕竟许将军一生功勋卓越,对于他应该大加歌颂才对,为何要一反常态秘密办丧?而直到之后,许多人才明白邓公此举另有深意!

1906年2月,许世友出生于湖北麻城县的贫苦农家,由于家里缺吃少穿,从小时候起便进入少林寺学武。

等到14岁那年,他已经练就了一身出色的功夫,在少林寺中无人能敌,于是在告别老拳师和家人们后,参与了湖北省防军。

1927年11月,由于出身贫寒不满当地军阀的暴行,他率部参加了在黄麻地区涌现的起义,并加入了组织,是为著名的黄麻起义。

从此以后,许世友开始了辉煌的革命生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身先士卒,一路升任为了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率部与红一方面军在陕北会师。

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与了香城固伏击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著名战役,并单独指挥了兖州战役、济南战役,不到10天即解放易守难攻的济南城,活捉国军名将王耀武。

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夏季反击战役,回国后又亲自组织了一江山岛战役,1955年大授衔仪式,因功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当然,许世友一生中最出名的战绩,还是指挥西沙海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作战,仅用28天就将越军打得仓皇逃窜,最终胜利班师。

不过可惜的是,回国后没有几年,许世友上将就于1985年3月查出患有肝癌,仅仅7个月后即不幸离世,享年80岁。

一代猛将离世,整个军委为之震惊,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公在其离世之前,还亲自带着将军最爱喝的茅台酒,前往南京军区看望他,两人交情不可谓不深厚。

然而令当时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邓公对于许世友生前一个小小的愿望都不肯满足,还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这才批准了这个愿望。

原来在1985年年初,自知时日无多的许世友上将深感一生戎马,却很少有时间侍奉自己的母亲,于是向邓公请求,等到自己离世之后,将其土葬在母亲墓地旁边。

在他看来,生前由于国事重大无法尽孝,那么就在死后永远陪伴自己的母亲,不管这样做有没有用,试一试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但是难办的地方就在于此,1956年我国高层经过商议一致决定,高级将领们死后必须实施火葬,十大元帅、十大大将还都在倡议书上签了字。

按理来说,既然连元帅和大将都实行了火葬,那么上将自然也不可能例外,可是许世友上将不同意这份倡议书,还真没有签字。

当时他找到毛主席,讲述了生前没有尽孝的事情,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施土葬,而且要埋在位于河南新县的母亲墓地旁边,死后为其尽孝。

而主席在听到这番话后,不禁为其孝心所感动,加上许世友是一员忠心耿耿的猛将,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没有再要求他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

早在去世的前一年,许世友上将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找到了邓公,请求将自己土葬在位于河南新县的母亲墓地一旁,让他死后尽一次孝心。

邓公念在30年前毛主席已经同意过他的请求,默许了不用像其他高级将领一样火葬,加上许世友自身的特殊经历,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批准了这一请求。

原来在许世友上将的一生中,曾五次向母亲下跪,是军中有名的孝心猛将,并且这个五次下跪还被民间写成“五跪慈母”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在他八岁那年,由于家中过于贫穷,养不起第三个孩子,于是母亲将其送到少林寺学艺,希望他能借此学成一门手艺,好好养活自己。

临别之际,母亲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而许世友由于被气氛所感染,加上舍不得母亲,于是人生中第一次向母亲下跪。

在少林寺学成武术后,许世友只身返回家乡,看见当地恶少李满仓欺辱家里人,于是三拳两脚将其打死,随后第二次向母亲下跪,远走他乡逃命。

从家乡逃出去后,许世友又参加了革命队伍,在山林中打游击,其母亲等家人因此受到牵连,不断躲避国民党的报复,整日不得安生。

等到终于找到母亲,已经是多年之后,当他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时,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伤,流着泪第三次跪了下来,认为自己连累了家人。

而第四次下跪已是建国后了,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老母亲从家乡接来一起住,随后当着官兵们的面向母亲下跪,自责之前没法好好尽孝。

最后第五跪却是天人永隔,1965年秋天,正在视察南海防线的许世友突然接到一封家中急电,表明老母亲病重,盼望他迅速回家探望。

可是当时国事紧急,许世友忙于主持南海防务,根本抽不出身,等他回到南京之后,老母亲早已与世长辞,并且已经在河南新县老家下葬。

得知老母亲在去世之前,一直念叨着自己的乳名三伢子,许世友顿时悲从中来,不禁跪在母亲遗像前嚎啕大哭,后悔不已。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心中更加坚定了死后尽孝的想法,既然由于国事繁重,没法在生前好好照顾母亲,那么死后土葬在母亲墓旁,永远为其尽孝!

而在去世之前许世友找到邓公,提出了这个请求,而邓公考虑到他劳苦功高,而且确实孝心可嘉,又没有签订火葬倡议书。

于是他大笔一挥,在土葬请求报告上写下“照此办理,下不为例”四个大字,难得地为许上将破了一次例。

不过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邓公紧接着又提出了三个要求,即许世友去世后不准办追悼会、不准登报宣传、不准在墓前立碑,只能秘密下葬!

尽管邓公制定了三不准,但是并没有说不准为将军护送灵柩,因此其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送行,给他带来了生前最爱喝的茅台,一直使用的猎枪、手表等老物件。

就这样,一场实际上和追悼会差不多的停灵礼,在大礼堂内小规模地默默进行着,而邓公在得知这件事后,也并没有多说什么。

那么,作为许将军生前多年的好友,邓公又为什么要同意其土葬的同时,提出看似不近人情的三不准呢?其实别有隐情。

正如之前所说,新中国成立后高层们纷纷签署了火葬倡议书,之后除了毛主席和任弼时外,都按照要求实施了火化,没再实施传统的土葬。

而尽管邓公因为其孝心可嘉,加上本人劳苦功高,这才批准了土葬的要求,但是如果这件事大范围传出去的话,可能影响不是很好。

毕竟这是一次破例的行为,追究起来总要吃挂落,那些坚决拥护火葬的人听到这事后,心中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

因此,作为许世友多年好友,邓公不准许将军亲友大办追悼会和登报宣传,其实是在保护将军的声誉,根本算不上不近人情。

时任政治局委员的开国上将王震在看到邓公的特批后,不无感慨地赞赏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经历和贡献的特殊人物,加上邓公签署的特殊通行证,更是特殊中的特殊。

由此可见,邓公和许世友的感情有多深厚,两人相交已久,十分熟悉对方的性格,而邓公又怎么可能不明白将军的心意,或者说又怎么会加害于他呢?

1985年11月8日零点整,载着许世友上将灵柩的车队从南京军区出发,匀速而平稳地往将军老家河南新县驶去,一天后即正式抵达。

9日凌晨4点,装殓着许将军遗体的棺椁被精准安放在其母亲墓旁,随后每人为其洒下一抔土,用大理石砌成墓室,土葬仪式就此完成。

我们都知道,按照国人的传统,每座墓室前应该有一方墓碑,写有墓主人的基本信息,好让后人前来祭拜,许世友作为开国上将,更不应该少了墓碑。

然而邓公却在三不准中,提出不准在其墓前立碑,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主要是怕土葬影响太坏,这才加了这么一条不准,并且还派出警卫员在四周警戒,外人不能随便入内,亲友进入也不能拍照录像。

不过邓公此举背后也有深意,在一年之后,等到许将军土葬的消息热度逐渐没那么高,他又特批为在其墓前立了一块大理石碑,上书“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

不难看出,无论是三不准还是只能秘密下葬,邓公此举背后都有深意,正是为了在照顾许世友上将遗愿的同时,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可谓是高明。

9 阅读:3427
评论列表

侃侃社会

简介:精彩大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