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为什么不愿从肉体上消灭李世民?是你也不会!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06 04:52:36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为圣君讳、胜利者书写历史,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是非曲折已经很难说得清了。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事变前李建成不愿从肉体上消灭李世民。

这一点在李世民与魏征那一番著名的谈话中也得到了印证。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被抓,李世民对他说:“听说你曾经劝太子杀我,这样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何居心?”魏征也毫不服软,冷冷地说:“只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劝告,不然你今天也没有机会坐在这里跟我饶舌了。”

这一段被清清楚楚的记载了新旧唐书之中,那么它是否可信呢?

根据新旧唐书一向为李世民辩护的论调,无疑是可信的,因为魏征的话其实对李世民是不利的——说明前太子并没有杀秦王之心。

这反而加重了它的可信性,如果真没有此事,史书会故意替李建成辩护吗?

当然,也有人反驳,既然史书可信,那么唐书中记载的“毒酒案”怎么就不可信了呢?

先不说这段国史是否被篡改,就是其背后隐藏的漏洞也难以自圆其说。

我们先来看事情的经过:

武德九年六月的一天夜里,李建成召见李世民,并且请他喝酒。结果李世民喝了之后突然心口疼痛难当,吐血数升。还好当时有李神通在场,他护着李世民回到了府邸。

李渊得到消息后,马上到西宫去探望,在问候了儿子的病情后,下诏指责李建成说:“你兄弟素来不能饮酒,今后不要再在夜里找他喝酒了!”

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衉血数升,淮安王扶掖还宫。帝问疾,因敕建成:“秦王不能酒,毋夜聚。”

——《新唐书》

这段故事至少存在三个漏洞:

其一,毒酒问题。如果李建成真的想置李世民于死地,那么应该使用最厉害的毒药,让他没有救治的机会,当场毙命,哪里会喝了之后只是吐血,休养几天就完全康复了呢?要知道几天后李世民就生龙活虎的出现在了玄武门(玄武门之变是当年的7月2号)。

第二,细节问题。如果李建成一定要李世民死,肯定在毒酒之外还有其他准备,哪里会任由李神通轻松地将他带走?至于网友们公认的“吐血数升”问题,我们权当是史书夸张的手法,不予置评。

第三,李渊的问题。这段故事里面,表现出李渊对大儿子的偏袒,将次子的吐血归结为不善饮酒,没有对李建成作出任何处理。如果李建成真的犯了杀弟的罪行,只怕李渊也包庇不住,大臣们会上书抗议的,但史书里面根本没看到大臣们的任何反应,岂不奇怪?

所以,以此事来证明李建成有从肉体上消灭李世民的想法,完全不足为凭。

其实,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李建成根本没有必要杀李世民。

第一、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处境非常危险。

的确,在统一之战中,李世民是声势更高,毕竟只要有仗可打,李渊就要依仗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之路渐趋尾声,他的用处就不大了。

当时,李渊为了压制快要脱离掌控的次子,减少其在军中的影响,不惜让打仗不怎么样的李元吉去解乌城之围,李元吉也在击退突厥的进攻后,将心腹留了下来,将军事重镇泾州收入囊中。

同时,李建成内部与李元吉、张婕妤、尹德妃等结成攻守同盟,对外则有手握重兵的亲信伺机而动,如幽州都督、庐江王李瑗和天节军统制、燕郡王罗艺,以及薛万彻兄弟等等。

可以说太子党已经基本控制了关中的局势。

另外,倾向于李世民的李靖和徐世绩在西北防御突厥,心腹如房玄龄、杜如晦被调离秦王府,尉迟恭遭到诬陷差点被杀,秦王府左一马军总管程咬金也遭到排挤,被外调远地。

李世民身边并没有太多的精兵强将。

这是在大局上,在长安城兵力上,太子党更是占有绝对优势,据《旧唐书》记载,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实际能够指挥的人员也就在八十人左右,而东宫却有精兵两千多人,这还不算李元吉的齐王府。

上有李渊支持,下有精兵猛将,李建成根本没有必要杀李世民。

第二、逆取顺守的原则

我们在看《康熙王朝》时经常愤懑于,太子胤礽得到康熙那么多宠爱,他只要不是自己作死,皇位迟早是他的。

我们在史书中也经常会看到谋臣对太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恪守本分,一动不如一静。

这其实就是西汉政论家贾谊的一个著名观点——逆取顺守。

意思就是,在处于非统治地位时,可以采取“逆取”的策略,阴谋诡计无所不用,用不道德的行为获得收益,用残忍的手段打击对手。但是一旦处于统治地位,就不能采取这样的手段了,即所谓的“顺守”,要讲求仁义,标榜宽容,行事光明磊落。

为什么处于统治地位了,反而不如处于非统治地位时那样随心所欲、雷厉风行了呢?

原因很简单,处于统治地位者不只要行使权力,更有做道德楷模的责任。这是先秦时代儒家、墨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汉代以后被一以贯之的政治操守。

而处于太子地位的李建成就处于这种境地,他不能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不能用自己的太子身份和政治前途去冒险,否则,他可能会把自己的大好前程拱手予人。

如果李建成执意要除掉李世民,那么他的风险成本太高,而所得到的利益又太小——对他来说,除掉李世民,所得到的利益不过是巩固了太子地位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特别冲动、幼稚的人,谁都会作出和李建成一样的选择。

可以说,李建成兄弟之间长达四五年的争斗,之所以会长期以合法的形式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建成的选择,处于优势地位的他理所当然的是这场权利游戏的规则制定者。

而李建成又有大顾忌、大包袱。

李建成最大的顾忌,就是他的太子身份,以及李渊对他的期望。显然李渊是不愿意李建成做一个和兄弟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所以李建成必须克制,必须收敛。

这也是李渊一直未采取强力措施的原因之一,游戏的烈度在他和李建成的掌控下处于可控状态。

但李世民就不同了。

对他来说,所拥有的支持者很少,所能控制的资源也不多,而李建成既有合法的身份,又有李渊的信任与支持,更有一班朝廷官员的拥戴。

所以,他拖不起,也不能拖。没有大的变数,他只能坐以待毙,眼看兄弟一步步走向皇位。

于是,当李建成在合法领域内使用最厉害的“釜底抽薪”招数,驱逐了他的心腹,挖角他帐下武将的时候,被逼到山穷水尽的李世民只能突破合法领域,采取非常手段,破釜沉舟。

李建成因为优势,所以愿意遵循游戏规则,他只需要等即可(当然在削弱李世民的情况下),而李世民因为普通皇子的身份,只能处处受制,挨打。

但他也有优势,李建成因为顾忌,所以束手束脚,只能循规蹈矩,而他却因为只有华山一条路,所以屡出奇招、无拘无束,毫无政治底线,最终一把掀了桌子。

当然李建成拒绝从肉体上消灭李世民,并非说明他良善,只是时候不对,等到他顺利登基,将兄弟削去兵权、软禁甚至幽禁也是大概率事件。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确实是被逼无奈之举。

0 阅读:1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