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的前身,清末新军北洋六镇是怎样形成的?

知识乾坤袋 2024-06-13 10:44:24

1894年,中日爆发战争,以淮军为主力的清军在战争前线屡屡战败,朝野震荡。

朝廷上下皆意识到,旧式陆军已经腐败无能,战力十不存九,不堪一击,效仿西法编练新军迫在眉睫。

经过多轮会议磋商后,清政府于1894年11月初成立督办军务处,负责整顿京城附近的旧军,以及编练新式陆军。

定武军

1894年11月,战争还没结束,清政府便下旨要求开办编练新军之事。

淮系官员胡燏棻获得了李鸿章以及其他大臣的支持,得到了练兵权,于天津马厂开始正式编练新军,并命名为定武军。

定武军士兵由天津、北京、河南、山东等地招募而来,起初屯驻在天津马厂,由于规模逐渐扩大,后来搬到天津小站,是为“小站练兵”的开始。

定武军共编为十个营,全军近五千人,包括步队三千人、炮队一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工程队五百人。

各级军官多为淮军将领,聘请了德国军官为教官,按照当时德国陆军的操练方式进行训练。

1895年12月,袁世凯受到奕訢、荣禄等王公大臣的举荐,到天津小站接替胡燏棻,统管定武军。

“新建陆军”

袁世凯到任后,对原有的定武军进行了扩编,安排官员到邻近各省招募丁壮两千五百五十人。

将之编成步队两千人,马队五百五十人,此时的定武军扩编至七千三百人,而且有了新的名字“新建陆军”。

新建陆军的训练方式、军制等全部参照德式,枪炮武器也由原来繁杂不一改变为统一的规格制式。

从训练到后勤的方方面面,都实行标准化管理,日后叱咤风云的北洋军阀的基础便由此开始奠定。

北洋陆军训练场开会

武卫右军

1898年,戊戍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慈禧太后重新主政。

慈禧的心腹荣禄退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出任军机大臣,但北洋各军仍受其节制。

袁世凯在这次政变中,得到了慈禧和荣禄的赏识,此时荣禄大权在握,袁世凯便以北洋各军互不相通、各自为政为理由。

建议荣禄以毅、甘、武毅、新建陆军这四军,合编为武卫军,由荣禄本人统领,并且再招募一万人作为亲兵卫队。

荣禄觉得袁世凯的建议不错,遂将其统率下的四军编成武卫军,再加上新招募的亲兵卫队,武卫军共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驻防在京城附近。

其中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而且还借此机会将军队扩充至一万多人,驻防地还是天津小站,保卫京畿安全。

1899年,山东爆发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奉命率领武卫右军前往镇压。

在山东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武卫右军再次得到了扩军的机会,扩编了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并定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已经是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加入了“东南互保”,按兵不动,没有派兵前往北京护驾,实力得到了保存。

而武卫军前、后、左、中各军在守卫京师过程中被瓦解,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之后,武卫右军成为了当时国内主要的军事力量。

北洋常备军

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就任期间,袁世凯以武卫右军为基础,逐步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

北洋常备军包括步队、马队、炮队、工程队、辎重队、军乐队等兵种。

军队以棚为最基层单位,往上依次为排、队、营、标、协、镇,镇为最高单位,镇大体上相当于师级。

清末常备军架构

从1902年到1905年,袁世凯一共编练了五个常备军镇和一个京旗常备军,共辖七八万人。

北洋陆军六镇

不久之后,清政府在全国统一军制,各省开始编练新军,北洋常备军镇也被改称为北洋陆军各镇。

其中京旗常备军为北洋陆军第一镇,其余五个常备军镇分别为北洋陆军第二到第六镇。

北洋陆军六镇至此形成,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间,中华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全方位的格局,都与之息息相关。

0 阅读:6
评论列表

知识乾坤袋

简介:历史、国学、文化。在浮躁的社会里找到心中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