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施密特访华时,毛主席提醒他的话,几十年后果真应验

文史风云 2024-07-02 18:43:36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4年,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撰文时,又一次提及了自己访问中国的经历:“我于1975年首次访华,此后中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几十年中多次拜访中国,对中国及其5000年悠久文明愈发仰慕。”

虽然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1975年那次中国之行,却依然是施密特脑海之中最深刻的记忆。

两国建交

1972年,中国正式和西德建交。

这段友谊来之不易,中国和东德在1950年就建交了。

西德方面,其实也一直想要和我国缓和关系。

但是,当时,西德和中国分属于于东西方两大阵营,想要走出建交这一步,有着重重阻碍。

1964年,西德方面曾经想要和我国外交部进行洽谈。

但是,刚放出一点风声,美国就出言阻止。

西德在战后百废待兴,经济上极度依赖美国的援助,所以在建交一事上,不得不看美国的脸色。

直到中美关系破冰,尼克松访华,西德和中国之间建交的最大阻碍才终于消失。

很快,双方开始了热切的交流,终于,在1972年九月正式建交。

两国建交之后,我国便希望邀请德国领导人来华访问。

本来第一个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理,应该是勃兰特。

然而,1974年五月,因为牵涉丑闻,勃兰特被迫下台,出访一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随后,施密特接任了总理一职,很快,他收到了中国的邀请。

施密特欣然同意。

1975年十月,施密特坐上了前往中国的飞机,他也成为了两国建交之后,第一位访华的西德总理。

在当时的西方政要眼中,中国是一个颇为神秘的国家。

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大清。

这种不了解的背后,是西方的傲慢在作祟。

施密特的心里同样抱有这种偏见,尽管他很重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但他还是下意识觉得,中国的发展前景是远远不如西方的。

但另一方面,施密特又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因为,他不得不承认,在建国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中国从一个弱国,变成了一个有资格与西方正面对话的国家,中国的发展是肉眼可见的。

虽然施密特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但他当时也不能参悟,为什么看起来弱小的中国,偏偏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别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深刻对话

怀着这样一种好奇,他在10月30日见到了毛主席。

对于毛主席,施密特是久闻大名,毛主席在西方外交场合几乎是个传奇般的存在,所有见过毛主席的西方政要,都对他赞不绝口。

过去,施密特并不理解,毛主席为何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

但这一次见面之后,施密特也成为了毛主席的崇拜者。

见面的时候,有一件事情令施密特印象很深刻。

当时为了谈话方便,施密特是讲英语的。

施密特知道,毛主席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英文教育,所以认为在这种场合,毛主席是全程离不开翻译的。

可令他意外的是,毛主席能听懂他所说的大部分句子,有时翻译表述出来的句意不对,毛主席还能进行适当的纠正。

这令施密特大感好奇,一问之下才得知,原来毛主席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学英语。

这令施密特啧啧称奇,要知道,毛主席当时年龄已经不小,而且日理万机。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却还是能挤出时间进行学习。

施密特认为,如果换作自己,在这样的年龄是绝不可能有这么顽强的学习毅力的。

这次见面之前,施密特曾专门研读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

当他聊起诗词方面的话题时,毛主席哈哈大笑,对他说:“我的成就很小,我也根本不会写诗。不过我懂得怎样打仗,打胜仗。”

毛主席的亲和让施密特也随之放松下来,两人打开了话匣子。

很快,话题转到了国家大事上。

他们谈起了中国和苏联、美国,这些大国之间发生过的一系列摩擦。

施密特后来回忆说:

“说到他(毛主席)当年的对外关系,有一点值得称赞,那就是他没有发动战争。他曾认为,苏联和中国之间会爆发战争。但他没有挑起这场战争,战争也没爆发。在朝鲜战争期间,他的态度一直比较审慎,直到美军北上直逼中国边境,他才决定出手。在外交政策上,他的立场令人惊讶的非常克制和温和,包括对台湾。”

当时,不管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西方各国,苏联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威胁。

所以对于毛主席能够稳妥的处理中苏关系这一点,施密特是十分佩服的。

西德,以及西德当时身处的欧洲,其实也并不太平,战争随时有可能到来。

为了解除战争危机,当时西欧诸国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投靠美国,希望能够和美国结成共同的防线来抵御苏联。

施密特当时对于美国所提供的保护,是有极大的信任的。

在聊起苏联问题的时候,施密特就向毛主席表示,只要西欧和美国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构建防线,就不用担心苏联的进攻。

施密特说这话,其实也隐隐有些炫耀。

他认为,中国虽然稳定住了和苏联的关系,但毕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现在,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几乎走到头了。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急需要改善对美国、欧洲的关系。

相比之下,施密特认为,德国的处境要更加安全。

因为,西德和美国之间还是关系紧密的盟友。

而且,欧洲诸国之间也在寻求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在理想的状态下,他们可以形成一股对抗苏联的强大力量。

施密特认为,有朝一日,欧洲可以实现一体化。

到那个时候,欧洲就可以平安的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之下存活下来,甚至可以成为另一股强大的势力,重现往日的荣光。

而在这种理想状态下,战争也会消弭于无形。

施密特对毛主席说:总有一天,战争会被更为和平的政治协商所取代。

一语道破

听完施密特滔滔不绝地讲完自己的政治理念,毛主席没有急于回答。

思考了一会儿之后,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讲得好,但20年后形势会起变化。”

这句话一下子让施密特的脸垮了下来。

要知道,欧洲一体化这个想法,是施密特反复思量了许多年的。

他甚至有信心,在这个规划之下,欧洲可以保障百年的和平。

可现在毛主席却对他说,20年之后形势会起变化,难道是在否定他的政治理念吗?

事实上,毛主席的确认为施密特的想法不容易实现。

虽然欧洲诸国嘴上一直在喊着求团结,求合作,但很多计划实际实施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毛主席对施密特说:“欧洲太弱,欧洲不团结,而且对战争怕得要死,特别是荷兰、比利时、丹麦。也许德国人和南斯拉夫人抵抗精神要强一些,如果欧洲在今后10年不能在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联合起来,欧洲就要付出代价。欧洲人必须学会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赖美国。”

看着面色不佳的施密特,毛主席还强调了一遍:“欧洲太弱、太散!”

当时,施密特很不能接受毛主席这一番言论。

特别是毛主席说欧洲太弱,施密特认为,欧洲在战后已经慢慢的恢复了过来,无论如何,也比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强得多,毛主席怎么能这样说呢?

但多年之后,施密特才惊觉,毛主席早已对世界局势做出了准确的预言。

再回到那次谈话,毛主席说了欧洲的问题之后,又尖锐的指出:美国虽然背负着大国的名号,但从不愿意履行大国的责任,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是不现实的。

施密特则问毛主席:如果真有一天,欧洲如他所说强大起来,那么,美苏争霸的压力会不会转移到中国身上呢?

毛主席则坦然的说,也许会有那一天,但中国人民会早早的把自己武装起来。

毛主席认为,一个国家要走强国之路,独立和抗争,是永远不可回避的话题。

这也是他和施密特政治理念最不同的地方。

施密特一直希望以和平的办法,使德国从战后的创痛之中恢复出来。

当然,他还有更大的愿望,就是实现东德与西德的统一。

毛主席又指出,东德和西德早已陷入分歧,如果要统一的话,战争很难避免。

如果又想统一,又不想要战争,那就少不了要求大国插手。

到时候,即便统一,还是要仰人鼻息。

所以,施密特所说的欧洲一体化,是个很理想的状况。

精准预言

实际上,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很脆弱的,欧洲人把彼此之间的联盟想的太美好了。

为了利益抱美国的大腿,看似是占了便宜,其实是扼杀了自己变强的机会。

总有一天,他们要吃到苦头。

在谈话的最后,毛主席又对施密特讲了中国的一个成语——“滴水穿石”:“你们要用自己的水来穿石,我们没有足够的水。”

多年后,历史证明了毛主席的正确。

美国在对欧洲诸国敲骨吸髓之后,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狰狞面目。

美国一次次的用糖衣炮弹来瓦解欧洲各国的独立性,分散他们、控制他们,终于将这些小国都变成了自己的马前卒。

在美国的控制之下,美国的政治风向成为了欧洲的政治风向,美国的权威彻彻底底凌驾于欧洲之上。

欧洲虽然也如施密特所设想的,建立欧盟,朝着欧洲一体化的路线迈进。

可是,由于这些国家不能彻底摆脱美国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一体化永远只是镜花水月。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的团结性越来越低,更是闹出了英国脱欧等一系列的事件。

如今,美国一句话,欧洲就要被迫放弃自身的利益,听从美国的命令,东奔西走,如同提线木偶一样。

在这些国家之中,德国已经是相对有自主意识的。

在欧盟这个大家庭之中,德国是重要核心,德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呼吁欧洲各国,要团结、独立。

可是,这个号召已经发出的太晚了。

美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牢牢的控制住了欧洲。

但是,驯服了欧洲各国的美国,却也没有成为永远的胜利者。

美国多年来一直试图操控世界,而如此贪婪的结果,是美国自身遭到了强烈的反噬。

美国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被拖入战争泥潭,劳民伤财,国内怨声载道,政府公信力越来越低。

那些被美国以权势震慑的盟友们也各怀鬼胎,只要有机会,就会捅美国一刀。

美国不得不耗费更大的精力,来维护自己身边这松散的联盟。

但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美国的能力大不如前。

最近发生的几次热门事件,俄乌战争也好,巴以冲突也罢,美国总是致力于下场搅浑水,但又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战场上白费工夫不说,连他们最拿手的舆论阵地,也几度失守。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欧美世界的话语权逐渐衰落。

这是毛主席几十年前便已经看破的事情,这些国家表面强大,但内里懦弱。

他们逃避责任,渴望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利益。

他们抗拒斗争,用玩弄政治阴谋的方法维护霸权,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施密特当年所提出的欧洲一体化,在毛主席看来可以实现,但绝不可能以施密特所构想的和平手段实现。

国家和地区要如何真正的实现团结,走向复兴?

毛主席其实早就已经说过了答案:“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参考资料:

赫尔穆特·施密特《施密特:与中国为邻》

观察者网《毛主席为什么说欧洲"太散,太弱"?》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3 阅读:330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