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群岛马西纳运动原因探析,期间发生的事情,引起大家关注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06-18 10:16:31

20 世纪 40-50 年代,在艾瑞斯梅(Arisimae)、艾利基·努努乌希梅(Aliji Nono’oohimae)、诺里(Nori)、蒂莫西·乔治·马哈拉塔(Timothy George Maharatta)等人的领导下,所罗门群岛的马莱塔岛上兴起了一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运动,史称“马西纳运动”(Maasina Rule),亦称“行军运动”(Marching Rule)。

这场运动旨在改良农业、建设更大更清洁的村庄、改善岛民的生活、编纂土著法律、不向殖民政府纳税、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并寻求独立等。

那么,“马西纳运动”在历史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经济动因:保护地经济的衰落与岛民的困顿

马西纳运动很快蔓延到了整个马莱塔岛和附近地区,尤其是马基拉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部分地区,它主导了所罗门群岛中部地区的政治长达八年之久,并几乎使二战后仍然衰弱的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政府濒临崩溃,对所罗门群岛乃至整个太平洋岛国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建立之初,保护地的经济从依靠劳工侨汇,逐渐发展到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尤其是椰干产业成为保护地的经济支柱。

但在 20 世纪 30 年代,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椰干价格暴跌,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的椰干产业因此衰落,许多依赖椰干产业生活的所罗门群岛人失业并失去经济来源,生活更加贫困。

此外,殖民统治下的所罗门群岛人在经济上一直处于困顿之中:一方面,所罗门群岛人一直渴望获得经营工商业的资本与技术,但由于外国商人的竞争挤压以及保护地政府的长期漠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所罗门群岛人的诉求迟迟未被满足,所罗门群岛民族经济的发展步履维艰;

另一方面,保护地政府强行征税引发了所罗门群岛人的不满,并且保护地政府在取得税收后没有给予所罗门群岛人相应的公正合理的回报,则进一步激化了矛盾,遭到了所罗门群岛人的反抗与怨恨。

总之,所罗门群岛人在经济方面的困顿使他们对英国殖民统治愈发不满,最终成为导致马西纳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

保护地经济的兴衰

在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建立时,英国不愿承担太多的责任,于是要求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政府在财政上自给自足。

1896 年,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首任驻地专员伍德福德上任时,其手中仅有 1200 英镑的财政补贴。

如此微薄的资源显然不足以支撑起保护地政府的运行与发展,因此伍德福德必须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

最初,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的殖民经济是建立劳工侨汇的基础之上。那时所罗门群岛成为了太平洋劳工贸易中劳工招募的新前沿,许多所罗门群岛人作为契约劳工,在昆士兰、斐济、萨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的种植园中工作。

此外,所罗门群岛还存在以珍珠贝、玳瑁、海参和少量椰干为主的出口经济。但这些显然无法满足保护地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因此伍德福德意识到,要想筹集更多的资金,就必须扩张所罗门群岛的经济活动。经过考察,伍德福德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发展种植园经济上。

所罗门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在伍德福德看来,“作为椰子树生长的地方,我相信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具有我迄今为止在西太平洋访问过的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伍德福德认为所罗门群岛可以支撑起一个成功的种植园经济,并且他相信,只要能够提供劳动力与土地,就能够吸引海外资本前来投资。

劳动力并非难题,因为所罗门群岛已经为太平洋劳工贸易提供了数以千计的人员,因此被认为存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马莱塔岛。

在 1871 年至 1911 年期间,马莱塔岛上的居民大约签署了 14447 份契约合同(表 1),以契约劳工的身份前往昆士兰与斐济等地的种植园中做工。

而土地则需要从土著居民手中获得,为此伍德福德采取了一系列“平定政策”,在武力镇压以及传教士的协助下,初步完成了对所罗门群岛的控制,并通过《荒地条例》(Waste Land Regulations)来圈占种植园发展所需要的土地,为海外投资商提供便利。

保护地经济的衰落

正如 1933 年的保护地年度报告所提到的那样,椰干是“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政府所依赖的唯一产业,也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欧洲种植园主与当地人的收入依赖于椰干产业;商业贸易公司的销售与航运公司的货运也依赖于椰干产业”。

自从以椰干产业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建立以来,椰干就成为了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的“生之源”。

然而,依托单一产业发展的经济对抗市场波动的能力非常低,很容易受到影响与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 1922 年到 1924 年间,椰干的价格就有所波动,对于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的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椰干价格暴跌,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的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并明显衰落。

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的各种植园的生产经营都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小公司和个人商户经营的小型种植园更是举步维艰,因为它们缺乏足够的资本储备来渡过艰难时期。

为了摆脱危机,种植园主被迫节约,开始想方设法的削减成本。对于种植园主来说,他们主要的固定支出就是招募劳工,每一个签约两年的契约劳工所需的花费是 70—80 英镑,因此减少劳工招募或将劳工配置到更有利可图的位置上是有必要的。

然而契约劳工制度与种植园作物单一耕作并灵活,不能立即对变化了的经济环境做出反应。一些种植园主不愿意减少劳工招募,因为他们觉得椰干价格会像以前一样重新上涨,他们希望能及时恢复生产。

于是他们将劳工暂时转移到其他工作中去,如花费几个月时间去除草、清理下水道、修理由本地材料建筑的房屋等,或者将劳工引向本土作物的生产,以取代昂贵的进口大米、罐头肉和鱼。

但显然这些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在种植园制度下,劳工只接受了与椰干生产相关的有限

培训。

为了摆脱危机,种植园主向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政府与西南太平洋高级专员公署请愿,要求降低劳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这一请求得到了部分支持,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政府通过了《所罗门群岛劳工(修正案)条例》将契约劳工的工资减半,从每月 20 先令减少到 10 先令,并将招募预付金从 6 英镑减少到 3 英镑。

除了通过减半工资以将降低种植园主的成本外,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政府还考虑并采取了其他措施对种植园实施救济。

1930 年,驻地专员阿什利提出了一个“补贴制度”(Bonus System),即保护地政府向拥有土地不超过 500 英亩、椰干生产量不超过 240 吨的种植园主支付每吨 10 先令的补贴。

但大型种植园公司反对这一不公平的政策,它们希望可以完全免除一年的椰干出口税(大约每吨 12 先令 6 便士)。

保护地政府在最初没有同意,因为这会对其财政收入造成损失,但鉴于实际情况,从 1930

年 11 月到 1931 年 4 月,对于出口税给予适度减免。

此外,在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时,保护地政府还减免了部分地租。 尽管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政府实施了补贴、暂缓收税和减免地租等措施来帮助种植园主渡过难关,但这些措施因实际情况与各种因素而收效甚微,许多小型种植园仍然在世界经济大危机中损失惨重,难以为继。

一些保护地政府的官员甚至认为,即使有保护地政府的帮助,这些种植园主仍然无法不亏损的生产椰干。

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型种植园由于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过度扩张,而欠下了伯恩斯·菲尔普(Burns Philp)和 W. R. 卡彭特(W. R. Carpenter)这种大型种植园公司的债务,最终因财政困难导致无法及时偿还借贷而破产,并被大公司趁机收购兼并。

0 阅读:4

回顾过往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