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最后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陋室文史 2024-05-22 14:30:58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下,皇帝地位至尊,皇权高于一切。

即便如此,历朝历代都不乏谋权篡位的例子,帝王处于权力至高之巅的同时,也同样处于地位受人觊觎的险境之中。

面对这般处境,历代帝王都在用尽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中央与地方、君与臣、父与子……

这些都是坐在至尊宝座上的帝王要谋算的,毕竟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君臣尊卑排在一切关系之前,有时往往关系最亲密的人的背叛最为致命。

显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熟知这个道理,他登基之初便以杯酒释兵权收回高阶军官手中兵权,这些人也正是昔日陈桥兵变中拥赵匡胤为帝的结义故友。

此举确实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但美中不足唯独漏了一人,导致后来江山落入他手……

杯酒释兵权,巩固统治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他出身官僚世家,祖辈皆在朝中身居要职,赵匡胤的父母素以文武为立身之本的理念来教育他。

在这样的家世背景熏陶下,赵匡胤从小到大都有继承祖辈遗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当时的社会在唐亡后四分五裂,历经五代十国混乱,各方势力均蠢蠢欲动,四处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的天下急需一位有治国抱负的明君统一各方,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

都说乱世出枭雄,早年致身行伍的赵匡胤便在这乱世中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天资过人,随征立下不少战功,在军队中也积累了一定威望。

赵匡胤以此在后周朝廷中迅速升为殿前禁军最高统帅,世宗病逝后幼帝继承皇位,当时的后周主少国疑,人心惶惶。

在这样的内忧局势下,契丹、北汉联兵南下的外患更加剧人心浮动,身为最高统帅的赵匡胤手握兵权,所以被派遣率军北上御敌卫国,受命离京也恰好给了赵匡胤一个夺权的契机。

赵匡胤的亲信煽动人心,为拥立赵匡胤称帝造势,赵匡胤和赵普在时机成熟时,授意将士将事先备好的黄袍披在装醉假寐的赵匡胤身上。

此时的赵匡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高位之上也。

就这样,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被拥立为帝,然后率军掉头回师,占领都城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正式登基,宋朝随之建立。

正因为赵匡胤自身的皇位并非来自正途,所以他登基后总夜不安眠,毕竟军权旁落,谋反是可复制的,赵匡胤时刻担忧会有人效仿他争夺皇位。

事实也证明,赵匡胤担忧不无道理,他虽在篡取后周江山后对前朝旧臣不杀反予重用,但仍有人不服,后周皇亲兼节度使的李筠、李重进等拒受新朝统御,相继在地方起兵叛乱。

平叛后,赵匡胤多次与亲信赵普商议对策,此时已是丞相的赵普精准指出前朝政权相继短命的症结所在,即君弱臣强,地方藩镇权力太重,兵权旁落。

赵匡胤逐步加强对禁军的控制,赵普又劝谏皇帝收归高级军官的兵权,不可因旧友的关系而疏忽。

一日晚朝,赵匡胤特意把曾在陈桥驿兵变时拥立自己为帝的将领们留下宴饮。

席间,他向众人诉说自己夜不能寐的苦恼,被问及原因时便直言,卧榻之外都可能成为别人的地盘,担心部下造反,重现兵变桥段。

此时众人皆知今日这番原是场鸿门宴,便纷纷请求太祖指条明路,事已至此,赵匡胤亮明此行目的,直言请诸位弃兵权,由中央下到地方去。

赵匡胤又承诺收回兵权的同时给予经济补偿,让部将们置田安宅,同时又亮感情牌,让君臣家族的小儿女互结姻亲。

如此君臣之间不仅嫌隙尽消,而且更加深了密切联系,血脉世代捆绑一处。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听闻帝王此言,众人也心知肚明除此别无他选,激流勇退尚能得到善待,如若不从则要承受危及生命的沉重代价,石守信等禁军高官隔日便上表请求解除兵权,太祖对此自是批准。

至此,兵权收归中央,皇帝另择由自己控制的人选继任相应职位,并重新规定禁军分由三衙统领,彼此间相互制衡,只效忠皇帝一人,大大加强专制化中央集权统治。

离奇去世,兄终弟及

从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到登基后的杯酒释兵权,方方面面无不体现赵匡胤身为上位者的政治城府,通过智取的方式不消耗一兵一卒便轻松达到目的。

而在这中间,足智多谋的赵匡胤却忽略了一人,此人既参与了兵变却又逃过了杯酒释兵权,他正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因要避讳君王名讳才改名,不过,这却非赵光义的最终名字。

赵光义身为陈桥兵变中的老牌亲信,不仅没像其他手握重权的高阶将领一般被清算收权,反而在朝堂之中继续身担重任,并逐渐积累自己的力量。

自宋朝开国时起,赵光义便对皇权虎视眈眈,起初他一直与丞相针锋相对,二人都是昔日旧功臣,处于旗鼓相当之位置。

经数十年博弈,风头过盛的赵普被罢相后失势,赵光义一派势力渗透朝廷中枢系统,赵光义在获封晋王后地位更水涨船高,他在太祖统治后期逐渐位高权重。

而反观赵匡胤,他在收归兵权后开启连年征战,决心通过战争开创统一盛世,为此确立先南后北的征战策略,先后占荆湖、灭后蜀、平南汉、灭南唐、收江南。

在获得赫赫战绩的同时,常年征战的颠簸与操劳也拖垮了赵匡胤的身体,他于第三次攻北汉时骤然离世,北汉最终还是由赵光义在即位后第四年亲自统兵所灭,补全了太祖临终前的未竟之业。

据史书记载,赵匡胤临终前召见赵光义,次日崩逝于万岁殿,而关于太祖死因则至今都是个众说纷纭的离奇谜团,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其他原因,至今都无确凿证据不得而知。

随后赵光义继承皇位,又改名为赵炅,成了宋朝第二位皇帝,是为太宗。

赵炅在位统治二十余年后重病而逝,宋太宗之后皇位由赵炅第三子赵恒所继,即宋真宗,是为宋朝第三位皇帝。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事放在普世价值观中可以理解为过河拆桥,但俗话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站在高于一切的绝对权力前,皇帝巩固统治、维护社稷安定是分内之事,赵匡胤的做法毋庸置疑是一位合格掌权者该做的。

但在收归兵权过程中,赵匡胤虽考虑到了每位昔日旧部,但却遗漏了自己的亲弟弟。

或许是新朝初建事多疏忽,也或许是因着血亲关系太过信任,又或许是在建国初百废待兴的形势下故意为之,个中缘由也许只有当事人自己才心知肚明。

总之清算遗漏的最终结果是太祖之后兄终弟及,原属赵匡胤一脉的大宋江山被夺走,在赵光义及其后代手中一辈辈地传承了下去,与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关系便也代代疏远了下去。

5 阅读:1772
评论列表
  • 2024-06-23 06:35

    历史都是留后人评说

  • 2024-05-23 01:03

    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流传千年的典故

  • 2024-05-22 20:12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赶走武将,导致自己的孩子无人辅佐,才给了赵光义机会,这一步棋下早了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