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表也搞诱导消费,莫把孩子们当韭菜|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6-09 20:40:21

赚孩子的钱,不能老想着如何“促消费”。 ▲某款儿童电话手表价格已超过2000元。图/某电商平台截图

文 | 龙之朱

暑假将至,儿童电话手表销售火爆。据新京报报道,小天才、华为、小米等品牌都在积极竞争儿童手表市场,集体“卷”向多功能,不少旗舰产品售价超过千元。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儿童智能手表市场规模2020年为136亿元,到2023年已突破200亿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玩具”。儿童手表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也与信息时代的红利溢出有关,本身无可厚非。若能守住“定位”“通话”的初心,未尝不是一件极好的阶段性电子产品。然而,当品牌方开始拼命做加法、不断延伸功能,甚至诱导孩子消费,事情就有点扭曲、异化了。

根据记者的调查,当下一些儿童手表因为有社交娱乐功能,导致“手机化”情形较为严重。有家长表示,孩子沉迷于儿童手表的好友圈和微聊,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上面,随时在看手表和回手表信息。原本试图用儿童手表替代手机,让孩子不必分心,结果儿童手表却具有了手机的部分功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此外,儿童手表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的问题,同样让家长头疼。据披露,多款儿童手表装大量诱导孩子进行购买会员的软件,包年、包季、包月都有不同的价格,还有些预装了多个娱乐视听软件。今年5月,小天才儿童手表还曾陷入涉黄涉暴风波。凡此种种,均让家长忧心忡忡。

儿童手表惹来“众怒”已成一个公共话题。新京报记者在黑猫投诉搜索发现,关于儿童手表的投诉超过2600条,投诉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虚假宣传、手表应用诱导儿童消费等问题。而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也指出,儿童智能手表其中一些广告推送及内置游戏内容暗含不良价值引导,不利于儿童心智健康。

儿童手表正在越来越紧密地楔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成为其亲密的“玩伴”,因此,必须接受更严密的审视和打量,不能再像现在这样野蛮生长了。

当前,儿童手表安装软件需家长授权,可设置自动关机,各大品牌也开发了防沉迷系统,家长可对儿童手表的使用时长、应用使用、流量及支付等实行限额管理。看似只要管理到位,似乎一切不成问题。

不客气地说,授权也好,限额也罢,均指向理想化的管理模式,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家长要么很难有精力、有能力做到精准管理,要么又会因此与孩子产生新的博弈乃至争执。

必须明确,儿童手表的使用者是未成年人,不具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将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亦强调,经营者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者,针对未成年人应当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在注册、登录等环节严格进行用户核验,依法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今年3月实施的《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也提出,儿童手表制造者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在监护人控制应用程序设置足够的功能,以确保监护人能够对儿童智能手表的特定操作进行适当控制,例如交友功能、应用内付费、内容发送功能等可能涉及敏感个人信息或敏感内容的操作。除此之外,对于快捷支付、预充值、手表端自动续费等问题,指南也提出相关建议。

说到底,规范儿童电话诱导消费,后端的正确使用固然重要,但根本上还在于从前端“防患于未然”,即大量减少商业化、手机化的软件预装,限制支付、续费、充值等功能,让儿童手表回归定位、通讯、时钟等基本功能。

商家们需谨记,赚孩子的钱,不能老想着如何“促消费”、把孩子们当韭菜,理应站在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

撰稿 / 龙之朱(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卢茜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