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的鄂州和议:忽悠了蒙古,欺骗整个南宋,可谓“瞒天过海”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3-03 10:15:54

1259年,蒙哥去世,蒙古灭宋的计划暂时停止。当时,忽必烈正带领中路大军,渡过淮河,向长江中游一带推进。消息传来,忽必烈并未立即撤兵,而是继续孤军深入,直达鄂州城下。

鄂州北靠长江天险,坚不可摧。西路大军因为蒙哥的去世而撤退,而南宋的荆湖宣抚策应大使贾似道正带领大军前往江汉,两淮、江西、两广、闽越方面的军队也聚集起来,开始向湖北挺进。

正在这时,蒙哥的幼弟阿里不哥正在漠北本部谋求称汗,并给忽必烈发出通牒,要求忽必烈回到草原参加忽里台大会,实际上则借口接触忽必烈的兵权。但忽必烈还不能立即掉头北上,因为忽必烈还要在鄂州接应另外一支蒙古军队。

原来,在蒙哥征宋的时期,兀良合台带领3000蒙古骑兵和云南土著部队共万人从云南攻入了广西境内。随后,兀良合台就在老苍关战役中击溃了6万南宋军队,随后攻陷贵州(贵县)﹑象州、桂林、辰州(沅陵)﹑沅州(芷江)等城池,开始围攻长沙城。

兀良合台

按照原计划,兀良合台的大军将会在江汉一带和忽必烈会师,然后沿着长江一线进攻南宋首都。这支军队在南宋境内转战千余里,大小十三战,杀死宋军40多万人,没有一次败绩。忽必烈要争夺汗位,名将兀良合台是自己要全力争取的人物,因此忽必烈就在鄂州留下了部队接应。1260年,兀良合台才到达鄂州,然后北上上都,将军队交给了忽必烈。

面对这种瞬息万变的局面,忽必烈该如何选择呢?就在鄂州之围期间,忽必烈的幕僚郝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直接放弃鄂州,让大军顺江而下,直接攻破金陵,然后拿下临安。但忽必烈并未采纳,于是郝经又在《班师议》中提出:“既渡江,不能中止,便当乘虚取鄂,分兵四出,直造临安,疾雷不及掩耳,则宋亦可图。”

郝经雕像

我想,忽必烈的确也部分采取了赫经的建议,于是派遣部分军队进入江西。《太傅平章贾魏公庙碑记》载:“既而屯将遇敌溃败,寇益深入,焚掠江西诸郡,京城大震。”当时忽必烈虽然在鄂州久攻不下,但是进入江西的蒙古军队却攻城掠地,沿途的南宋将领和官员都望风而逃。如果蒙古军从江西攻入浙江,那杭州的也会面临危险。

但忽必烈并未盲目自信,而是保持谨慎。毕竟现在忽必烈主要的目标是北上争夺汗位,保住大后方。一旦大后方被阿里不哥夺走,那一切都白费了。于是,忽必烈开始寻求撤军。

南宋方面在得知蒙古军队深入江西后,也是全国震动。《宋季三朝政要》载:“都城团结义勇,招募新兵,筑平江、绍兴、庆元城壁,议迁都。”也就是说南宋都已经考虑迁都了,并大规模修整江南一带的城池。这时候,南宋已经开始秘密将江汉一带的军队东调,做最坏的打算。

就在这时候,贾似道向蒙古发出了议和的请求。根据各种史料来看,这次议和根本没有诚意,贾似道议和的目的主要有二:一,为南宋军队的东撤拖延时间,并且迷惑蒙古军队,制造自己还在鄂州的假象;二,打探蒙古军队的虚实,判断蒙古军队主攻的方向。

贾似道

当然,忽必烈对贾似道这次假意的议和也没有拆穿,而是接受。于是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其内容是南宋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划给蒙古,两国以长江为界;南宋每年给蒙古白银20万、绢二十万匹。随后,忽必烈撤兵而去,鄂州之围解。需要注意的是,贾似道的议和是秘密进行的,南宋官民基本都不知道,“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

和议后,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大军基本撤走,只留下一些小部分。蒙古军撤退后,贾似道趁机击溃了小股的蒙古军队,并宣称取得了“鄂州大捷”。随后,贾似道的声望进一步提高,所谓“帝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百官郊劳如文彦博故事。” 而此后贾似道则在朝廷利用特权百般隐瞒自己议和的事情,并将忽必烈派来的郝经使团拘禁,还打算抓捕参与谈判的相关人员。

0 阅读:2

北斗维斟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