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中国的商业发展出现了倒退,这是怎么回事?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1-25 20:51:12

中国的商品经济从唐朝开始繁荣起来,到宋元时期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中国商业繁荣却在明朝“戛然而止”,这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就以《中国经济通史》等专著作为基本的依据,来说说明朝前期商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关于明朝后期的商品经济,则在下一篇继续谈。

前期,也就是朱元璋到仁宣之治的年间,这段时间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是却是明朝商业最低谷的时期。《中国经济通史》写了明朝前期商业衰落的原因,主要是朱元璋等采取了一系列阻碍商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户役制度,重农抑商、商税制度、海禁、禁止白银流通等。

户役制度就是将全国的户口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四种户籍分别要给官府提供不同的物资和徭役。民户主要是农民,承担土地税、粮食税和徭役;军户是提供军役,匠户给朝廷官府修建工程,灶户负责为官府煮盐。户役制度建立后,明朝就拥有了大量的免费劳动力和大量的物资,是一种高度强化的剥削制度。而且,朱元璋规定各种户口不能变更,只能世袭,严重制约了社会的人口流动。

为了限制人口的流动,朱元璋用了10年清查全国户口,最终形成了黄册。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提到“黄册之式于天下,令天下之人各以本等名色占籍。”按照朱元璋的设想,天下的百姓按照自己的户籍性质,该干嘛就干嘛,千万别流动,如此社会就稳定了。

《大明律》贵定“若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度关津论”。据归庄的一篇文章写洪武五年,有一人为了给母亲看病,于是回家看母亲,结果被巡检司抓获,移送法司论罪。明朝的法律规定工、商之类无论远近,水路、陆路,都需要路引,且必须随身携带。明朝的这些政策,严重限制了民间的流动,使得社会被严格管控起来,十分高压。

一个地跨数百万英亩土地的国家被整肃成为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看来好像一座大村庄而不像一个国家。——黄仁宇

而商业活动,却不断跳动着朱元璋设计的严密户籍政策,因此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商业。首先,就是规定赚钱的行业由官府垄断,比如盐、茶、铁等都必须是官营。

其次,降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在宋元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空前提高,几乎实现了“工商皆本”,然而明朝的法律规定“市民不许为吏卒",“农家诈者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着绸纱。”朱元璋制定的法律成为了“祖宗成法”,每个皇帝都在坚持。

第三,就是制定高额的税收。明成祖曾经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可见明朝推行商税的目的就是为了抑制商业发展。明朝在全国设置了400多个税课司局。表面看,明朝的商税只有“三十税一”,但着仅仅是“商税”,还有过境税呢,所谓“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

明朝为了限制人口流动,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大量的关卡,一般都设置在水路交通的要害处,商人想要经过,就必须要交过境税。过境税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地方自己征收,税率不等,有的高达三分抽一,有的则只有十五抽一。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个过境税是层层征收的,比如一个商人带货从广东到北京交易,那他的货一路上经过多少省,多少关口,多少渡口,途中的官员都可以征收过境税,这个税率就相当恐怖了。因此,明朝前期的商业贸易基本以短途为主,长途贸易无法发展。

朱元璋为了强制推行“大明宝钞”,于是禁止民间使用白银,甚至到后来禁止铜钱。“明代发行宝钞与元代不同,元初发行纸钞有金银或丝为钞本(储备金),而明代却无此贮备,发行额也没有限制,所以宝钞发行后钞价猛跌”。1390年,大明宝钞才发行不过5年,但是币值却贬值了75%,四年后又贬值了84%。到洪武末期,民间已经不再使用大明宝钞,而是悄悄使用铜钱、白银,甚至以物易物。

永乐年间,为了让宝钞恢复流通,永乐帝一方面打击白银的使用者,另一方面又规定百姓买盐、赎罪,商人交摊税、商税等都可以使用宝钞。但是宝钞早已失去声誉,民间根本不用,出现了“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的现象。

明前期发行宝钞,本意是便于民间交勿,但明政府却违背发行货币的经济规律,既无贵金属或其它物品作“钞本”(准备金),又不控制发行量,更缺乏旧钞可收制度,结果导致币值下贬,流通阻滞,给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中国经济通史》

在洪熙年间,为鼓励民间使用宝钞,于是推行钞中盐政策,并增加市肆门摊课钞。在宣德四年,“三十一府州县商贾所集之处,市镇店肆门摊税课,增旧五倍”。这项规定的目的,就是让商人拿着手中的货物或者白银向官府交易来宝钞,然后用宝钞向官府交各种税收。需要注意的是商人们必须要用官方规定的面额价值来购买宝钞,但这些宝钞早已没有流通的价值,因此这种做法就是非常明显的剥夺了。

当时,在全国各地增加了大量的关口来收税,称为“钞关”,“每船一百料,收钞一百贯”后来改为每五尺纳钞20贯550文、钱43文。可见,明朝商税范围在不断扩大,商税名目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禁止对外贸易是明朝的基本国策,其目的也是打击商业,限制人口流动。禁止对外贸易包括“海禁”和“边禁”。海禁方面,朱元璋规定“片板不许下海”“禁用番货番香”,“禁海外与市”,在最严格的时候,渔民不能出海打渔,商人不能卖外国的货物。

在边疆地区,明朝禁止民间和周边的民族、政权进行贸易,例如朱元璋规定“禁秦蜀军民入西番(西藏一带)互市”。朱元璋这也是垄断贸易,只允许周边各国和明朝进行了朝贡贸易,朝贡就是周边国家名义上对明朝称臣,然后进献一些土特产作为“贡品”,明朝则大肆回赏。回赏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贡品本身的价值,这就是“厚往薄来”,其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国家来朝贡,制造“天下来朝”的盛世假象。

在明朝前期,明朝积极推行朝贡贸易,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消耗。明朝前期禁止白银流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白银被官府垄断,然后国家用这些白银来打赏外国“朝贡”使团。因为白银在国际上属于通用货币,只有打赏白银才对外国使团又吸引力。

朱元璋推行的海禁政策在明朝实行了200多年,直到明朝后期才有所松动。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许多沿海居民只能铤而走险,沦为海盗。

《中国经济通史》说“据文献记载明代前期的商业状况是非常凋敝的,全国各地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村中从事商业的人很少,商业利润极低,贸易大多数都是短途运贩。”

当然,由于社会稳定了,商业还是得到了一些恢复,“社会的发展,物资的需求与交流,毕竟使商业逐渐冲破各种束缚和歧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活跃起来。”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商业税收的增加。其中江西、运河两岸的商业发展最为迅速,税收增加幅度也最高。

但总体而言,明朝前期的商业依然是不景气的。《中国经济通史》总结明朝前期商业萧条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打压之外,还有“靖难之役”的破坏。靖难之役期间,朱棣在河北山东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南宫县志》记载“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孟村赵河《张氏族谱》记载:“大明燕王,扫灭北直,志不遗类。渤海人民,为之一空。”这无疑会对商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明朝前期成为了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逆转期”,说白了就是出现了经济倒退。

明朝前期的商品经济萧条也影响到了文化领域。从唐朝后期开始,市民文化就已经兴起,包括词、曲、戏剧、小说(话本)等。而市民文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工商业的发展。在了明朝前期,由于工商业萧条,明朝前期的市民文学也衰落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元末明初写的,而《西游记》《三言二拍》《金瓶梅》“临川四梦”等都诞生于明朝最后的几十年,而前期的200年竟然没有一部重要的作品。

1 阅读:37

北斗维斟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