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韦杰带韦虹回河北,见到一农妇后激动介绍:这是你另一个妈妈

感人历史故事 2024-06-26 13:26:07
前言

1983年以后,中将韦杰从军区领导岗位退了下来,成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每次在北京开完会,他都会回到成都见见孩子。

这一年,韦杰带着女儿韦虹来到河北涉县西达乡东达村,在这里,他们父女俩见到了韦虹的另一个妈妈,是谁呢?

“这是你另一个妈妈”

1983年冬天,从北京回到成都的韦杰问女儿韦虹最近有没有空,他想带她回河北涉县看看。

涉县是当年八路军一二九师的老家,过去八路军在这里的时候,东达村红红火火,热闹得很,这个小村落虽然不起眼,但是这里阳光温暖,岁月静好,朴实的乡民们也让无数年轻战士真切感受到了家人对他们的关怀。

如果有人病了,老乡就想尽各种土方子为他们医治,如果有谁饿了,老乡也会赶快递来一碗热腾腾的素面,战争时期虽然辛苦,但是有了老乡们的照顾,他们心里暖暖的,为了百姓安家乐业,他们心甘情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八路军从这里撤离,热闹的村子渐渐冷清下来。

那天,萧索而清冷的村子又一次热闹起来,一辆黑色的小轿车从外面开到村子里,村子里的乡民们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小轿车,他们将汽车团团围住,左看看右瞧瞧,不一会儿,村子里就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堵了个水泄不通。

车子被人挤得无法前进,车里的人见状,索性下了车。

当乡民们看清来者何人后,突然高声呼叫起来。

“韦司令!”

“这不是韦司令吗?”

“这个人就是韦司令吧!我们不会看错人的!”

“就是韦司令!韦司令回来了!”

……

东达村里的中年人基本都认得韦杰,他们或他们的父母都曾跟当年的红军部队生活过,见韦杰回来了,老乡们激动地叫着,喊着,挤着。

就在这期间,一位年过40,长得与韦杰有几分相似的中年女人从车上下来。

老乡们看着她,一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韦杰见乡亲们一脸茫然的样子,突然就笑了起来:“乡亲们,你们光认得我,怎么就不认识我女儿啦?她的变化很明显吗?”

听了韦杰的话,乡亲们将她的面孔放到脑海里进行搜索,韦杰将军的女儿吗?记忆里似乎没有她的身影。

“还没有看出她是谁吗?这是漳北啊!就是在咱们这里出生的漳北!”

“啊呀!这是漳北?哪里还能看得出来呀!”

眼前的漳北已经是中年人了,跟小时候的长相确实有很大出入,老乡们没有认出来也是情有可原。

韦虹(漳北)面带笑容看着眼前一个个朴素的乡亲们,虽然她也不记得他们的长相,但依旧能感受到老乡们对她的喜欢和热情。

韦虹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她也在寻找关于那真切存在过的童年记忆,这里似乎变了很多。

当年形势严峻,太行五分区部队活动频繁,战乱不断,韦虹出生三天后,韦杰夫妇就把她送到了东达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抚养。

韦杰这次带韦虹回来,就是想带她去看看曾经抚养过她的那户人家。

韦杰带着韦虹以及一位老乡朝着那户人家走去。

路上,老乡和韦杰聊起陈年旧事。

“韦司令,这段路你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啊?那个时候,你刚从前线回来,就抱着小漳北在这条路上溜达,村里面的人都说你太爱孩子了。”

闲聊中,老乡突然想起什么,扭头对着韦虹说:“漳北,你小的时候,你爸可疼你了,当年打日本鬼子弄到点白糖、小米,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都送过来给你了。”

说着说着,他们来到一个很不起眼的院落,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汉正在整理摆放在院子里的庄稼。

韦杰朝着老汉喊了一声:“我把北儿给你带回来了!”

韦杰把韦虹推到老人家面前,就在这时,一位农村老妇从隔壁屋子里走进来,韦杰见状立刻激动拉着韦虹走到她面前,介绍道:

“这是北儿。”

“这是你另一个妈妈!”

韦虹看着眼前满头白发沧桑不已的老妇人,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段关于童年的温馨回忆。

那时候的她还是小小一个,天天屁颠屁颠跟着一位年轻女性,她很喜欢这位长辈,也很依赖这位长辈,虽然家里很穷,但是她很爱她,家里有啥好吃的,永远都是第一个给她。

外面战乱纷纷,而她却被眼前这位女人保护得好好的。

韦虹十分激动地抱住了眼前的妈妈。

这次韦杰父女俩能回来,乡亲们自然激动不已,他们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好东西,全部都拿到小院里,韦虹的妈妈给他们做了一顿美味的百家饭。

老乡们在饭桌上感慨道:“战争过去这么多年了,但是韦杰是第一个带着孩子回来探望乡亲的八路军,漳北也是第一个回来探望长辈的孩子。”

韦虹离开后,一直跟老妇人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她都会给老妇人一家送来钱和物品,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她是懂这个道理的。

韦杰恳求大女儿赡养侄子

韦虹懂得感恩也多亏了韦杰的多年教育。

韦杰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村家庭里,从小生活拮据的他不愿意让后人受苦受难。他对别人很大方,但是对自己却非常小气。

韦杰身为中将司令,行政6级,薪金自然也不会太低,可除了警卫员每月到军区管理局给他拿三条中华烟,发薪时扣掉烟钱,党费之外,他自己再也没有花过其他钱,甚至平时出门不带钱包。

韦杰的亲属不少,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农村,为了减轻族中家人的生活压力,韦杰收养了老家两个侄子。

侄子们上学的费用一直是韦杰出,但是由于还要接济家里的其他亲戚,导致韦杰有些力不从心。

1965年韦杰大女儿临光毕业,有了工作拿到工资后,韦杰便请求女儿能够肩负起赡养她其中一位堂兄的责任。

那时候的韦临光刚就业,薪资并不多,一个月只有53块钱,交了伙食费后,拿到手里的钱并不多,但是韦临光知道父亲有难处,所以即便自己生活拮据,她也答应父亲赡养堂哥。

每个月,她会拿出三十块钱给堂哥用,直到他毕业,韦临光才停止对他的接济。

除了接济侄子之外,韦杰也会接济身在老家的女婿们。

有人说,韦杰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他们不自立,不独立,每次韦杰听到这样的说法,都淡淡一笑说:“老家穷,要早点培养些孩子出来,才能改善现在贫困的面貌,他们需要我,我就要帮助他们。”

除了家人之外,老家的远房亲戚也会向韦杰发出“求救信号”,比如家里没有钱买马跑运输啦,没有钱给孩子们上学啦,没有钱买干活需要的器具啦。

每当韦杰收到大家的来信,他都会于第一时间动员家里孩子们凑钱,懂事的子女们理解父母,也赞成父亲的做法,每次他们都会毫不犹豫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看着这般慷慨大方的孩子们,韦杰别提有多高兴了。

韦杰亲自吃过苦,他不愿意家里人走他的老路,能帮就尽量帮,没有能力帮就想办法帮。后来韦杰身患癌症住进北京301医院,病重期间,韦杰依旧操心着家里人。

弥留之际,韦杰突然睁大眼睛,气喘吁吁问女儿临光:“临光啊,给老家的钱……你有没有寄过去……”

“寄了……”

“好……好……”

说罢,韦杰又晕了过去。

韦杰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什么是大爱无疆,什么是博大无私。

0 阅读:0

感人历史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