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德国归还侵华文物,日媒报道后无地自容,德国为何这样做

文史达观 2024-06-29 23:17:36

2023年5月,日本媒体的一则报道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德国七家博物馆携手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团队,并与中国专家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探究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文物的历史渊源与流转轨迹。

正是在这一背景的推波助澜之下,“德国计划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在国外社交平台上被反复讨论和热议。

其中,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国此举的目的应该是在为中德两国双边关系的突破造势。

但不管怎么说,对国人而言德国的举措还是振奋人心的。也正因如此,我们不得不将思绪拉回到那段屈辱的记忆。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

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文化的兴衰与文物的流转。

尤其是晚清时期,当时我国内忧外患,八国联军趁机入侵,不仅给晚清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更使无数珍贵的文物遭受了毁灭性的掠夺。

当时,他们不仅抢走了皇宫中的金银珠宝、玉器瓷器,还肆意破坏了无数珍贵的书画古籍。

其中,圆明园中的文物损失尤为惨重。

那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下化为了一片废墟。园中的珍宝被洗劫一空,无数珍贵的文物被带往海外,至今仍未能回归故土。

数据显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加上八国联军入侵时掠夺,我国共有约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

这些文物主要流向了全球29个国家的126家博物馆,其中包括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德国等国家。

其中,流失的文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等12种,横跨了夏至清共14个朝代。

其中,《女史箴图》《丧乱帖》《昭陵二骏》等绝世珍品也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至今未归。

正因如此,如今到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或者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都会很明显的看到我国的文物,且还占据着巨大的版幅,多少令国人有些伤感。

正因如此,才有学者这样说道:“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早在2021年,在德国新一任博物馆高层变动完成后,德国就启动了“追踪义和团文物”的项目。

在这一项目的重大推进中,有一位德国人功不可没。她的名字叫作“克内德尔”。

在更早的10年前,有一次克内德尔偶然间在德国博物馆发现了一架与琴盒非常不搭配的古琴,在后来她的调查中才发现,这架古琴其实来自中国。

自那时起,她就开始着手将从中国抢夺而来的文物做了一个整合,并编辑成册。就想着有朝一日,能为文物归还做一定的贡献。

日本媒体的冷漠

相关资料显示,当德国启动“德国计划归还中国文物”时,日本媒体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但与德国态度截然不同的是,日本曾经也是入侵者,但他们不仅不愿意归还曾经掠夺的文物,甚至还不敢承认当年它的龌龊行为。

无论是八国联军入侵时期,还是后来的全面对华行动,日本侵略者都没少从中国手里抢东西。

然而如今他们竟然不承认,要知道偷来的、抢来的,终归变不成自己的,历史是客观和公正的,早晚有一天要审判他们。

正因如此,2023年4月,日本民间团体在东京举行集会,再一次向日本高层喊话,要求政府顺应世界潮流,归还中国文物。

一位成员提到,作为民间和平爱好者,他感到非常羞愧。

因为在主动了解中国文物的相关渊源之前,他从来不知道,日本人手里有中国这么多的文物。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为了给民众留下好印象,公然将民众当傻子一样愚弄,篡改历史,抹去了他们在中国做出的累累罪行,其中就包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

即便如此,面对民众的集会和督促,日本高层的态度依然是很冷淡,漠不关心。

不过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德国的举动确实给他们造成了压力,甚至包括英国、德国等国。

德国归还文物背后真相

虽然二战后,德国认错的态度非常诚恳,与日本相比高出了好几个段位。

但要说此次德国归还我国文物,是百分百的真心诚意,也不完全对。一方面因为其归还的只是掠夺的很小一部分,另一方面其还有着不菲的政治目的。

1、以文物拉动外交

结合过去德国归还中国文物的行为来看,对他们而言,文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远没有他们认为的外交价值有价值。

一句话就是,德国归还我国文物,最大层面是为了外交,为了与我国拉关系。

毕竟作为一个外邦,他们是很难感知到他国文明背后的历史生命力和文化温度的。

其实,用归还文物作为拉进外交的手法,也是常见外交中的一个手法,并非德国首创。

比如当年,苏联为了庆祝中国的新生,且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关系,就曾把《永乐大典》等文物还给了我们。

2、占据道德高点

随着时代的演进,大国霸权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已成为国际舞台上被遗弃的过去式。

这些曾经盛行的理念,与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更与全球民众日益增长的和平、公正和合作的倾向格格不入。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认识到,文物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载体。

因此,归还掠夺文物成为一个良好的突破扣,不仅是对受害国的尊重与补偿,更是对历史正义的追求和维护,更能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认可。

3、不想失了偏颇

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德国一直以其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赢得世界的尊重。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德国在文物归还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德国许诺向非洲国家归还文物,包括贝宁青铜器以及一些珍贵的珠宝和工具,甚至还有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文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如果不归还我国的文物,难免会让外界觉得他们有失偏颇。

无论是国际舆论价值观的趋势,还是中德两国外交的需要,又或者是文物环境的进一步改变,都促进了德国在归还中国义和团文物这件事上的态度转变。

这一转变的背后,不仅有着国际舆论的压力,也有着中德两国外交部门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部分热爱和平、珍视友谊的德国民众,对于政府的这一举动表示了大力支持。他们的声音,无疑为德国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动力,也让中国网友感到些许欣慰。

读者们,关于“德国归还我国部分文物”,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1 阅读:836
评论列表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