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前中央让他自己填军衔,他填了中将,组织觉得他太谦虚

追梦的年 2024-02-27 22:58:52

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实授最高的是元帅军衔,共有十人,次之是大将,也是十人,再后面的上将人数就要多几倍了,共有55人(另外两名开国上将是后来补授)。

在这55人当中有1人非常特别,授衔前中央给予了他一项独特的待遇:让他自己填写军衔。

他获此殊荣没有多欣喜,反而诚恳地说: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了20多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非常渺小的问题。然后就填了个中将。

结果军委没有同意,认为他太谦虚了,后来还是授予了他上将军衔,这位传奇将军名叫陈奇涵。

为什么中央执意要授予他上将呢?其实看过陈奇涵的资历和贡献就会明白,这是他应得的!

陈奇涵1897年出生于江西兴国,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父亲坚持让他读书,因此他还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因为曾经淋过雨,所以他也想要帮人撑伞,从赣州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后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回乡创立了“忧道小学”,以县城的孔庙作为学堂,为工农子弟们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这样一直坚持了3年。

1919年,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让无数国人觉醒,陈奇涵也是受此感染决定投笔从戎,在这年6月南下考入了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次年转入广州护国第2军讲武堂。

毕业之后陈奇涵就加入了赣军,他的能力非常突出,很快就升任为了代营长,但职务越上升,他越感觉旧社会军队与他理想中的样子相差甚远,因此在1924年投奔了孙中山的革命军。

1925年1月,陈奇涵被派到了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他一共培养了三期黄埔学生,像林彪、黄公略、刘志丹、王耀武、谢晋元等名将都听过他的课。

当时正值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里的共产党员很多,陈奇涵常与毛泽东、周恩来、彭湃等人畅谈国家未来,从这些人的思想中,他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因此在同年2月份,陈奇涵经陈赓、许继慎两人介绍,成为了一名光荣共产党员。

1927年初,朱德在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这个教育团就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而陈奇涵是这支军官教育团的参谋长!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形势一落千丈,有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党员为了高官厚禄选择了投靠老蒋,但陈奇涵没有。

偏偏蒋介石对陈奇涵这个昔日的黄埔教官非常上心,蒋介石曾亲自写信邀请后者到身边来做侍从室主任,这个职务可谓是老蒋最亲近的人。不过陈奇涵早已认定了共产党,便婉言拒绝了。

南昌起义失败后,革命前景更是严峻,陈奇涵依然没有灰心,他回到家乡兴国继续组织队伍,先就发动了全家人闹革命,然后与一些同志重建了被破坏的党组织,影响到周边数百里的乡村。

陈奇涵的能力非常突出,短短一年多就将进步人士发展到了8万多人,创建了赣南红军第二十五纵队,要知道彼时兴国县一共才23万左右人口,基本上全县所有青壮年男女都参加了革命。如此成效让毛主席都大赞兴国县是模范县,说陈奇涵“创造了第一等工作”。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决定先撤离井冈山,他们朝着赣南闽西方向走,就是因为陈奇涵等人打下了新苏区的基础。当他们经过兴国县时,陈奇涵为他们准备了大量的银元、粮食,给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并提供了落脚点。

这是不是很像长征之时,徐海东在陕北为中央红军所做的贡献?

1930年秋,陈奇涵调任为红4军参谋长,红4军军长则是他昔日的学生林彪。此后陈奇涵的职务与参谋长结下了缘,历任红3军参谋长、红1军团参谋长、红15军团参谋长等职。

他还参加过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等重要事件,可以说党最困难的时期,他全程都有参与,劳苦功高!

抗日战争时期,陈奇涵担任过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抗日军政大学第3分校校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过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江西军区司令员等职。

从陈奇涵的履历上就能看出他是全才!发展工农运动、组织生产、领兵作战、宣传教育、指挥剿匪等等他都能完成得非常出色!

所以他评为上将是理所应当的事,只不过他非常谦虚,自己填了个中将。不仅如此,他还把谦虚的品德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1957年,他60岁时就主动向中央要求退下来,并推荐钟汉华接班。他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能为国家做的贡献已不如一些年轻人,所以就把机会让了出来。

在他晚年还曾这样说过:我对自己几十年来总的评价是‘无能事,而能无事’。

这话显然还是谦逊了,如果正如他所说的“无能事”,那他又怎么能在赣南拉起一支队伍、被毛主席誉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呢?更何况他不管在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以后,都为国家贡献了许多,这些绝对不会是一个“无能事”就能概括的!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陈奇涵将军的一生波澜壮阔,只要组织有安排,任何职务他都能胜任,最关键的是,他还能够激流勇退!

如此人生,非常圆满。

1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