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能打的不少,为何蒋介石还爱越级指挥?蒋纬国说过原因

追梦的年 2024-06-18 21:42:44

“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完了!完了!照这个手令执行,三个兵团数十万将士眼睁睁的就…”

这是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杜聿明看完蒋介石的空投手谕后说出的台词,后来这几十万军队真就因为老蒋的命令而断送。

“每到重要关节总是直接干预指挥”,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现实,老蒋都非常爱做这样的事,经常越级指挥。国民党会败得那么快,跟这点也有一定关系。

说起来蒋介石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为何他老是要这么做呢?

早在东征时期,作为总指挥的蒋介石就非常爱搞“微操”,第一次东征时他去往炮兵阵地督战,第二次直接指挥炮兵射击。

虽然说这是他身先士卒的表现,很有勇气,但作为总揽全局的统帅,他不顾上上下下的命令,只关注一支部队,这就让人颇有微词。黄埔一期学生宋希濂在回忆录中都很不理解。

后来对红军的几次“围剿”,蒋介石没有丢掉这个爱好,多次越级指挥。到抗日战争时,这类事迹就更多了。

像淞沪会战期间,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正指挥战斗时,发现麾下有个炮兵营不见了,怎么都联系不上,附近部队也不知其踪迹。

张发奎本以为是战区司令冯玉祥调走了,打电话过去才知道冯玉祥也被蒙在鼓里。

通过一系列询问后终于查明,原来是蒋介石越过战区、集团军、军等指挥机关,直接让炮兵连转移至别处了。对于这个做法,张发奎和冯玉祥都气得大骂。

如果说冯玉祥、张发奎是“杂牌”,蒋介石刻意使绊子,那对自己的亲信也如此,就说不过去了。

时任第九集团军司令的张治中是老蒋的“八大金刚”之一,淞沪会战初也是以其为主力,然而打着打着,张治中发现18军不见了。

一打听才知道也是蒋介石越级下令,他毕竟属于中央军嫡系,反应没冯玉祥、张发奎那么激烈,但心里也觉得这样很不妥,打乱全盘计划。

国军之中对这样的事非常无奈,就逐渐流传出一句戏谑的话:没有蒋委员长的命令,师长也没办法随便调动一个哨兵。

有几个国军将领被蒋介石搞怕了,只好提前打招呼,像台儿庄战役前,李宗仁反复跟他强调不要干涉前线战事,这才有了大捷。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本来打得很好,没想到在作战正紧张时,蒋介石一个电话将军队调乱,薛岳一时无法补救,被打得大败,长沙丢失。

薛岳一气之下,不听统帅部要求将撤往湘西的命令,反带部队转移至江西,后来薛几乎因此受到处分。有人问薛为什么要这样,薛说:“跑远一点,他(指蒋)电话便打不通了!”

徐永昌在日记中也述及此类情况:

委员长每好亲拟电、亲笔信或亲自电话细碎指示,仅一团一营如何位置等均为详及,各司令长官或部队长既不敢违背,亦乐于奉行,致责任有所诿谢,结果所致,战事愈不堪问矣。(因委员长之要求,即本部指导者,实亦有过于干涉之嫌。)

跟蒋介石斗了大半辈子的白崇禧,也有一句很经典的评价:他的军事能力,也就只能比得上一个步兵营长。这背后,也是对老蒋爱越级指挥的不满。

这么多人深恶痛绝,为何老蒋偏偏喜欢如此呢?他的儿子曾经辩解过,说是源于四个方面。

一来害怕军队不听四分五裂;二来对其中一些人、一些部队不信任;三来认为部分高级将领不懂得指挥;四来为了调配后勤补给。

这里面除了第二点感觉是实话外,其他的都属于推脱。

没见到哪支部队能通过越级部队增强凝聚力的,反而会使一线指挥者离心离德、基层战士不知该听谁的命令,整体更加混乱崩坏;

要说指挥能力,老蒋也不见得胜过麾下的将领,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淮海战役,杜聿明曾想过先集中打中野,再回头打华野,被蒋介石否了。

杜聿明在守不守徐州一事上曾建议,如果守就坚决死守,若突围就义无反顾,切不可朝令夕改。

蒋介石这次倒是答应了,让杜聿明突围,然而行至途中,先前的承诺全然不顾,一道手谕就空投了下来,导致杜聿明集团最终覆灭。

这两次如果按照杜的构思,国民党不说能胜,至少能多坚持些日子,可老蒋还是要自己来,校长还不如学生。

至于后勤补给就更扯了,越级指挥往往会造成部队混乱,没有个统一协调,何来保障得当?

说到底,蒋介石还是不信任手下的人,这跟他自身经历也有关。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地位并不高,他是靠着黄埔军校的力量挤走汪精卫、胡汉民等人上台的。

自己可以通过武力获取大权,那部下是不是可以依样画葫芦?这种想法始终扎在他心里,故而一直牢牢掌控中央军,看谁都觉得可疑。

后来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人都还在张学良、杨虎城手里,何应钦却让飞机前去轰炸,并调动部队向西安进攻,这摆明了没把蒋介石的性命放在心上。

黑暗一点想,何应钦甚至有把蒋炸死,甚至逼张、杨激愤之下杀蒋的可能。何应钦是蒋介石的亲信啊,长期还作为二号人物。

铁杆嫡系还做出这种事,本就多疑的老蒋更不可能放权,只有一直把军队掌握在手里,才是安全的根本。

在这种思想下,蒋介石的做法就好理解了,每一次越级指挥,都是他对前线指挥官、对该部队的一次考验啊。只可惜,考验来考验去,考得大部分官兵都离心离德了。

即便到了台湾,老蒋对手握重兵之将依然非常怀疑,像孙立人就被他不断削弱实力,最后还用一个“兵变案”将孙立人囚禁。

疑人不用,用人还要疑,到最后剩下些什么人,可想而知。国民党败得不冤。

2 阅读: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