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平津战役,聂荣臻为何比不过罗荣桓、在总前委中屈居第三?

才灿看历史 2024-03-13 07:50:33

1948年底到1949年初爆发的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

在这场持续了2个月时间的大战中,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所属部队通力合作,将成功地将敌傅作义集团及其附属部队围困在了北平、天津、河北这片狭小的区域内,在经过战略分割之后逐个击破,共计歼敌、整编50多万人。

在这场战役中,不仅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北方的有生力量,更取得了一个巨大的战果,那便是和平解放了北京这座历史名城。

然而,在平津战役开始之初,中央军委本打算将战役的指挥权全部交给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帅、以及政委罗荣桓的。

可是后来,毛主席考虑到此次大战不仅仅是东北野战军单独作战,华北军区也参与了其中,于是在1949年1月10日给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发去电报,要求林帅、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共同管理北平、天津、唐山、张家口等地区的战斗指挥与战后接管工作。

“为着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并于尔后一个时期内,管理平、津、唐及其附近区域一切工作起见,中央决定以林、罗、聂三同志组织总前委,林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以一事权而免分歧。两市委、两军管会关于上述工作均直向总前委请示,由总前委向中央负责。”

然而令人感到有些奇怪的是,作为华北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为什么在总前委“三人组”中屈居最末位,排在了林帅和罗荣桓的后面呢?

林帅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是一支部队军事上的最高统帅,而且此次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出兵80万人,占据此战总兵力的八成,担任总前委书记、排在第一位无可厚非。

华北军区虽然出兵13万人左右,但聂荣臻元帅作为解放军华北地区的第一统帅,当时又是东北部队与华北部队之间进行密切合作,按理来说应该是总前委的第二位指挥角色。

可现如今,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竟然排在了聂荣臻的前面,实在令人想不通。

原来,毛主席在给天津战役总前委“排座次”的时候,并不单单考虑到三人在军队中的职务、还综合了他们在党内的地位。

早在1927年三湾改编时,时任秋收起义领袖的毛主席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应该建立在连级单位上的原则”,要在军队各级建立党组织,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

直到1938年11月,这一想法才被系统性地论述为“党指挥枪,绝不容许枪指挥党”。

解放战争期间,罗荣桓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一直以来都是副职党政干部。而且有一段时间,他因病前往苏联疗养身体,直到1947年6月才得以回国,并担任东北野战军政委一职。

而反观聂荣臻呢,解放战争开始之后就担任其晋察冀地区的军事主官,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之后,便担任军区司令员。

从这一点来看,聂荣臻在军队中的地位,确实要比罗荣桓高一些。

而且司令员与政委各有分工,一个管军事、一个管政工,似乎在天津战役总前委中,聂荣臻排在罗荣桓前面更合适一些。

然而,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二人在党内的地位问题。

1945年中旬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共选举出44名中央委员、33名中央候补委员。

而在这份名单之中,聂荣臻要排在罗荣桓的后面,也正是因为二人在党内地位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之后座次排序。

所以,就这一原则而言,林帅、罗荣桓、聂荣臻在天津战役总前委的排序是合理的。

而反观不久之前发起的淮海战役,同样也是如出一辙。

作为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的对敌大战,1948年11月16日,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发来电报,要求两支野战军联合成立总前委。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从这份电报中我们可以知晓,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公、粟裕、谭震林组成。

而总前委书记,既不是身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也不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更不是提出淮海战役这一构想的粟裕,而是时任中原野战军政委的邓公。

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职务,那就是中原局第一书记,正因如此,他的党内职务比其余四人都要高,所以他在总前委排在了第一位。

当然,前面我们也提到过,东北野战军投入平津战役的兵力约有80万人,而华北军区只有13万,从这个数字比较上来说,由林帅、罗荣桓分别来担任总前委的一、二把手,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向来宽容的聂荣臻元帅对于这样的排序,并没有斤斤计较,而是竭尽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当平津战役打响之后,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接连攻克张家口、密云等地,将北平城团团包围,并且控制了南苑机场,切断了傅作义的逃跑之路。

而后,解放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天津,使得北平城内的反动派守军孤立无援,军心开始变得动荡起来。

此时,聂荣臻便意识到,逼迫傅作义谈判的时机到了,于是赶紧给西柏坡发去电报,希望中央军委能够同意与傅作义展开谈判,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一致赞同。

最终,在聂荣臻元帅的不懈努力下,傅作义于1月22日在《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0 阅读:90

才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