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自称“汉中王”,“蜀王”不是更适合他的存在吗?

一点儿历史事 2024-03-02 17:17:28

刘备为何自称“汉中王”,“蜀王”不是更适合他的存在吗?

先说结论,刘备之所以称“汉中王”,就是为了宣示主权和炫耀战绩,而在这之前的战争中,刘备一直都是曹操的背景板。

大大小小的数十次战役里,刘备就没赢过,哪怕一次都没有。

这倒不是刘备能力不行,曹操的名将夏侯惇、李典等人都被刘备击败过。

但刘备就是打不过曹操,每次曹操御驾亲征,刘备就只有逃跑的份。

因为他实在打不过,打到后来,刘备只要一看到曹操的大旗,立刻就准备提前撤退了。

曹操与刘备的关系,像极了猫和老鼠(当然,汤姆和杰瑞除外)。

在之前著名的赤壁之战里,刘备虽然确实击败过曹操,但明眼人都知道,当时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是周瑜。

赤壁之战的首要功臣也是周瑜。

因此,汉中之战其实才是刘备第一次正面击败曹操的战役,而且是大获全胜。

如此稀缺的胜利,当然要大张旗鼓的庆祝。

也只有让天下人都知道了,刘备的影响力才能进一步加大。

因此自封汉中王,就是最好的政治手段。

“蜀王”虽然更贴切刘备的地位,但比起“汉中王”这个响亮的名号,终归差了点意思。

第一点、蜀地位于西南地区,距离中原政治中心较远,因此自称“蜀王”就有点缺乏进取之心。

万一让世人误会刘备是个缺乏进取心的人,那可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第二点、蜀地的主人从来都是刘璋,刘备如果自称“蜀王”未免有些“残害同宗”的嫌疑,也会让别人联想到他之前吞并同宗地盘的事情。

不仅起不到正面宣传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副作用。

而当时的刘备一直都是以“正人君子”自居,这样做简直就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就算刘备洒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他也不能不在乎自己的政治前途。

第三点、宣誓正统

刘备是正儿八经的大汉皇族之后,这样做可以效法刘邦,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毕竟一个刘姓宗室,同时占据巴蜀和汉中,能让人联想到的只有大汉的高祖刘邦。

之前曹操靠着汉献帝这面大旗“奉天子以讨不臣”,可谓是占尽了好处,刘备不占法统,也只能被曹操压着打。

大家别看刘备虽然姓刘,算是汉室宗亲,但曹操作为大汉丞相,才是真正掌握法统的人。

刘备充其量也就和孙权平级,在曹操那边都是不服从朝廷管制的叛逆之人。

之前曹操势大,刘备没有能力和曹操相争,而关中之战获胜后,刘备几乎获得了楚汉相争之前与刘邦一样的地盘,与曹操争夺法统和话语权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PS:这个对比仅仅局限于地盘,要是综合考虑的话,刘备的处境显然比刘邦要差的多。

而刘备自封的“汉中王”很容易就会让人联想到之前刘邦的“汉王”。

刘备之所以不敢明目张胆地自居“汉王”,无非就是当时的汉朝尚且存在,刘备不敢摸老虎屁股罢了。

虽然刘备自居“汉中王”没有经过朝廷的正式任命,不符合汉朝封王的规则。

可问题是,曹操称王早就已经打破了汉高祖“非刘氏不王”的祖训了。

有了曹操的“前车之鉴”,刘备当然不用害怕那么多了。

而刘备成为“汉中王”后,立刻成为了法统的拥有者,受到了大量“拥刘反曹”的人的拥护,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和拥护。

而且曹操集团篡汉自立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刘备这么做也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这个政治攻势甚至还影响到了后来的“襄樊之战”。

因为很多人都已经明白刘备想要做的就是复制当年汉高祖刘邦的做法,从汉中杀入关中,消灭割据群雄。

因此关羽大刀入襄樊的时候,很多有志之士纷纷响应,曹操见势不妙也选择了终生不称帝。

在这里,笔者还要给大家强调一件事情。

“王号”可不是随便就能取的。

刘备的“汉中王”,曹操的“魏王”,乃至孙权的“吴王”,都是遵循汉朝章法,符合规章制度的。

关于称号,西汉王国,同州;东汉王国,同郡。

刘备、孙权和曹操的“王爵尊号”,都是按照东汉时期的郡名取的。

就拿曹操举例,曹阿瞒他老人家封地在邺城,而邺城上属魏郡,因此曹老板的爵位就是“魏公”,乃至后来的“魏王”。

这可不是曹操就喜欢“魏”这个字,所以就自封魏王,再让汉献帝盖个章就可以了。

而刘备当时正好攻下了汉中郡,并在汉中称王,因此爵位自然就是“汉中王”了。

至于孙权的吴王中的“吴”可不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什么杂七杂八称呼,而是“吴郡”的意思。

“吴王”的全称,其实就是“吴郡的王”这么简单罢了。

另外其实“长沙王”也很适合孙权,而且更符合东汉时期封王的规章制度。

孙坚发家之前也是长沙太守,不过这个官爵后来给了孙策。

孙权不想被哥哥压一头,因此没有选择继承。

综上所述,比起“蜀王”,“汉中王”无论在战略意义还是法统意义上都要更胜一筹。

汉中之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称呼为蜀汉的立国之战。

而刘备自称汉中王,不仅成功在政治上赚得盆满钵满,还为自己进一步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22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