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作为蜀汉大将,智勇双全,为何宁愿被冤杀也不肯投靠曹魏?

一点儿历史事 2023-12-29 19:16:38

魏延作为蜀汉大将,智勇双全,为何宁愿被冤杀也不肯投靠曹魏?

即便树倒猢狲散,仅剩下十余亲骑,魏延也毅然决然地率领儿子及亲卫“奔汉中”,想要回蜀国。

就算到了这般田地,魏延为什么还是不愿意投靠曹魏呢?

随着现代史学专家的兴起,魏延这一令人费解的行为也遭到了多方“专家”的考虑,并得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实际上,若大家真的仔细研读三国志,就会发现,这件事情背后,真的没那么多“弯弯绕”。

1.缘起

随着诸葛武侯大限将至,蜀汉未来接班人问题也终于浮出了水面。

在去世前,武侯召集姜维、费祎、杨仪等蜀汉重臣交代后事。

首先便是军队的撤退问题(此时仍处于北伐阶段),如何保证蜀汉有生力量回归蜀汉是蜀汉政权延续的重中之重。

按照武侯生前部属,撤退阵型为: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军便自发。

事实证明,诸葛亮真的很懂魏延。

因为魏延真的没有听从。

当听到诸葛亮已经去世并要求撤军的消息后,魏延第一个跳了起来:丞相虽然死了,但我仍然还在,我可以继续率领大军北伐曹魏。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魏延传》

好在诸葛亮德高望重,魏延虽然心有不甘,最终也还是听从了诸葛亮的遗命,选择了撤退。

但当得知自己要给“死对头”杨仪断后后,魏延立马又不乐意了。

为了给杨仪难堪,魏延故意在杨仪率领的军队未开拔前率先撤退,并烧掉了沿途的驿站。

杨仪自然也不甘示弱,立刻启程,马不停蹄地跟在了魏延身后。

就算没有驿站,杨仪也派人连夜修好道路,日夜兼程,不让魏延甩掉自己。

魏延见甩不掉杨仪,心里更是不爽,于是派人在南谷口阻击杨仪。

杨仪见状,立刻派大将王平前去抵挡。

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诸葛亮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再一次阻止了悲剧。

王平在阵前高喊:“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也正因为王平的阵前高呼,让魏延的手下明白了其实他们才是违反诸葛亮遗命的人。

知道真相后他们纷纷各自离去,不愿意再追随魏延了。

魏延自知无可奈何,只好带着儿子和十余名亲卫独自逃亡。

半路上,马岱追了过来,把魏延一刀斩杀。

一代枭雄魏延就这么“香消玉殒”了。

很明显,这位“魏枭雄”从始至终都没考虑过“宁愿怎么样也不怎么样”的问题。

一开始,魏延也没想着谋反,他想要的就只是争权夺利罢了。

后来忙着逃跑,就更顾不上这些了。

2.事情始末

魏延先是被算计——怒火攻心,失去理智——被迫求生

按照当时的官职,魏延是堂堂的征西大将军,更有“假节”之权,是地位远超于姜维等人,且仅次于诸葛亮的蜀汉政权二把手。

按照蜀汉特殊政治体系来看(政由诸葛),魏延作为前军师,也是排在参军费祎、长史杨仪前面的人。

所以在魏延心中,诸葛丞相去世,自己作为二号人物掌管军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毕竟在魏延心里,他早就以“接班人”自居了。

PS:魏延曾言:“冀时以代亮”。

因此,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想代替诸葛亮继续北伐,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至少威严也绝对吗。有资格参与遗命的制定。

但是,诸葛亮心里很清楚魏延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为防止魏延整什么幺蛾子。

在部署撤退方略的时候,诸葛亮思虑再三,决定只向姜维、杨仪、费祎等人交代后事。

而魏延最终被诸葛亮排除在外。

诸葛亮也早就料到魏延会不听遗命,所以特地命令诸军可以先行撤退。

而说实话,魏延其实也很委屈。

再杨仪派费祎打探魏延的口风的时候,魏延就已经表示可以商量,且“必不违命”了。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魏延绝对是同意诸葛亮的遗命的。

但问题是,他不愿意给杨仪断后。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看杨仪不顺眼。

第二天,本想好好商量的魏延却发现杨仪竟然在没和自己商量的情况下就直接安排撤退的事情了。

这本来应该是属于魏延自己的权力(至少魏延是这么认为的)。

因此,为了报复杨仪,魏延一声不吭直接率领军队撤退,并“烧绝阁道”,阻止杨仪撤退。

PS:这里笔者要向大家解释一下,古代没有汽车,所以交通十分不便,“烧绝阁道”在现代就等同于破坏铁路,是非常狠辣一种做法。

好在魏延也没有把事情做绝,因此杨仪靠着“槎山通道”好歹跟上了魏延的步伐。

即便如此,魏延的这个做法也是“大逆不道”的,因为他阻碍大军南撤,是不顾大局的行为。

万一曹魏方面发现诸葛亮已死,派军追击,蜀汉大军根本无法逃脱。

然而这对于魏延来说还远远不够,接下来他做了更“作死”的举动。

军队到达南谷口的时候,魏延竟然“据谷反击”,挑起战争。

要说之前还算是小打小闹,这次可就上升到战争层面了。

蜀军攻打蜀军,在大一统王朝时期,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行为。

因此,随着王平的一声大喝,魏延的政治生涯也来到了尽头。

大势已去的魏延带着儿子仓皇逃向了汉中。

为何继续向南?

这完全是无办法,魏延在南谷口阻击杨仪,北方的谷底全是杨仪的军队,不向南逃,难道给杨仪送人头啊?

此时,魏延心中就一个想法:摆脱杨仪的追杀,先活下来再说。

倒霉的是,魏延第二天就被马岱追上了。

估计到生命结束为止,魏延也没想过“自己为什么宁愿被冤杀不投靠曹魏”这个问题。

因为别说未来该怎么办了,能逃走就是大幸事了。

3.作死的魏延

按照《三国志》记载,魏延不投降曹魏而南撤,说白了就是跟杨仪过不去,他最多也就是想除掉杨仪罢了。

在魏延心里,他可是“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的存在,因此魏延绝对不会背叛蜀汉。

在魏延心里,他始终是下一个诸葛亮。

就算他不愿意听从遗命(给杨仪断后),也愿意在不违背遗命的前提下进行商量。

可杨仪不讲武德,在不和魏延沟通的前提下便指挥军队准备撤退。

魏延本就对杨仪不爽,自然干脆是一不做二不休。

而从始至终,魏延想的都只是夺回被杨仪夺取的军权罢了。

投降曹魏从一开始就不在杨仪的考虑范围内。

当阻击杨仪失败后,魏延心里只想着如何逃命,哪有时间想“之后还去哪”这个问题。

或许摆脱追杀后,魏延会有这个想法。

但魏延并没有摆脱追杀。

因此撤退开始,魏延一心想着争权夺利,所以根本不会投靠曹魏;

争权失败后,魏延又想着如何摆脱追杀,活下来,更没有心思想该不该投靠曹魏。

综上所述,魏延不是愿意“被冤杀”,而是死在了逃窜的路上;他也不是不想“投靠曹魏”,只是当时没有时间想这么多。

魏延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从始至终,他想的都是继承诸葛亮的地位,继续北伐。

可诸葛亮从始至终就没有信任过魏延(比如说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甚至“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根本就没有与魏延好好沟通的打算,让魏延非常受伤。

而与费祎交谈后,魏延又以为可以商量。

等来的结果却是杨仪扭头就着手准备率军撤退,压根就没有搭理魏延的打算。

最后,感受到轻视的魏延大怒之下做出了“谋反”的举动,将自己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PS:武侯遗命杀魏延虽然是小说情节,但魏延也确实是死于诸葛亮的遗命中。

本就缺乏人才的我蜀汉在失去武侯后,又失去了最勇猛的武将。

但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魏延现在敢不听从诸葛亮的遗命,谁知道他明天敢不敢造阿斗的反呢?

魏延之死,死得其所。

蜀汉悲哀,无可奈何。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227
评论列表
  • 2023-12-31 10:53

    知道刘胡兰吗?你说为什么?

  • 2024-01-07 12:17

    刚起兵就被镇压了,有那个时间吗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