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重塑电影内容价值

让娱乐颖动而出 2024-06-20 23:10:25

作者|尖椒

经历了一年的回暖期,中国电影行业秩序逐渐步入正轨。从数据上看,2023年电影总票房成绩恢复至2019年的85%,国产电影票房比例连续四年维持在80%以上。

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自不必赘述,但其高能量生命力、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忧。灯塔专业版显示,2023年,总观影人次12.99亿,同比2019年减少25%,人均观影频次也从巅峰的3.38次下降至2.58次。另外,年轻观众流失,00后进场速度放缓,疫情三年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2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明显下降。

今年上影节期间,娱乐资本论听到行业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内容才可以拉动观众重回影院?这两天,在从业者津津乐道的“华语巨制巡礼”上,一份电影市场期待已久的方案终于被提出。

与常规星光璀璨的发布会不同,这场活动不仅仅止于片单发布,更是一场回溯电影艺术价值的“圣地巡礼”——导演阵容横跨40至80年代,汇聚了华语电影的半壁江山,颇有代际传承之意;内容囊括从古至今,沿着历史文化脉络,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当下性;漫改片、武侠片、灾难片、科幻片等类型均具有稀缺度,一些创新的工业化尝试更具里程碑意义。

主持人鲁豫与《异人之下》《逆行人生》《焚城》《镖人》《东极岛》《群星闪耀时》《抓特务》7部“华语巨制”电影的主创进行深度对谈,首次披露了这些影片的幕后故事与制作进程。

在现场,几乎每一位主创都在表达对新一代观众喜好的关心,希望创作年轻人喜爱的作品。无论是泰斗级前辈还是新锐力量,大家都喜欢冒险与挑战,为电影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娱乐资本论注意到,今年上影节期间,发布海量片单的传统不见了。仅博纳和阿里影业有片单发布动作。博纳公布了5部重磅电影的最新物料、更有多部剧集的最新进展;作为一个鲜有电影片单“堆砌”的公司,阿里影业推出了7部“华语巨制”。

从“高原”迈向“高峰”,什么是关键?

2024年,电影行业正面临关键转型期,票房恢复、影片质量整体提升的同时,线上线下新娱乐消费场景正在争夺观众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过去一年,在各电影论坛和与行业人士的对话中,大家都提到疫情三年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去年上影节开幕论坛上,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就认为,“真正对电影产生冲击的是剧集的崛起”。长剧集质量显著提升,倒逼电影发挥独特的视听与内容优势,让习惯小屏观影的用户重新走入影院。

另外,短视频内容消费的崛起,也让不少人适应了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移动端视听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87分钟,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1分钟。而如果按一部电影2小时计算,每人每天在影院观影的时间仅0.3分钟,电影对观众闲暇时间的竞争力严重不足。

这或许也与电影内容供给的质量息息相关。过去几年,市场上仍然存在短线、粗制滥造的项目,蚕食着观众走入影院信心,降低他们对电影的期待值。

如今,走入影院观影似乎变成一件“奢侈”的事。花钱购票,花时间去影院,再用两小时沉浸式看一部电影,这样“重度”的娱乐消费需要匹配足够“值回票价”的优质内容。

多重原因作用下,总观影人次的下滑,人均观影频次的减少成为电影行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很多人评价一部影像作品最高品质的形容词,就是‘电影感’,这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娱乐形式的独特优势。”发布会上,阿里影业总裁李捷指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是文学、视觉与听觉艺术的顶峰,是记录历史、还原现实,探索未来的载体。

经历综合因素导致的行业寒冬后,影视行业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让行业内外缺乏对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项目的投资信心。此前,毛羽局长在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也明确提出了电影高质量发展,仍需通过各种方式,“缓解电影投资不足的问题”。

但真正具有“电影感”的电影常常又是拉动观众进影院的强动力,给观众一个重回影院的理由。在内容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因此,行业更需要头部公司起到引领作用,吸引更多创作者和合作方。比起“以小博大”的不确定性,大片的持续投入提振的是全行业的信心,吸引更多人才进入行业,让飞轮持续转动,才是一个健康行业跨越式升级的关键。

7部华语巨制:穿越周期,直达人心

在今年上影节的开幕论坛上,李捷曾提出电影制作长周期与观众需求变化短周期的矛盾,而这次“华语巨制巡礼”公布的7部影片正具有“抗周期性”的特征。大部分影片都在关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直达人心的现实题材更需要扎实的社会洞察与剧本基底,拥有穿越周期的精神力量。

暑期档是头部影片的必争之地,两部华语巨制最先“见真章”。

已经定档在7月26日的电影《异人之下》由乌尔善执导,该片改编自米二的漫画《一人之下》,这部作品连载仅8年,已有超过300亿的点击量。

以漫威和DC系列为代表,漫改真人电影是过去十几年国际主流市场上最卖座的商业类型之一。但国内漫改真人电影数量甚少,并未形成规模化供给,也未能以此达成与年轻观众的连接。

乌尔善透露,他一直想拍一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青春时尚元素的电影,在创作《封神》的过程中,也想将封神演义里的术法改编成一个当代故事。拍完《封神第一部》后,一位同事给他看漫画《一人之下》,其中的国风异能设定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与年轻人的生活相勾连,这些特征深深吸引了他。

漫改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漫画语言翻译成电影的视听语言,电影《异人之下》从选角、角色造型、表演风格、美术、摄影、视效等不同环节向着这个目标迈进。比如在选角时,乌尔善偏向于有形象上有“漫感”的年轻演员。选角训练营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三个备选,演员除了基础表演还需进行扎实的传统武术训练。

另一部暑期重磅是徐峥导演的《逆行人生》,定档8月9日。徐峥再次回归现实主义赛道。在对谈中,徐峥直言, “这个故事讲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至暗时刻,但是要保持善良,善待自己和他人,才能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逆境中走出。”

徐峥强调,现实主义题材最重要的是与观众产生共情,让观众有代入感,“年轻观众喜欢沉浸式、参与感,他需要知道这个戏和他有什么关系。”之前小娱就总结过,在如今“以我为主、体验为重”的年轻观众看来,走进影院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情感共鸣与心理相关性。

接下来,还有五部即将完成或开机的“巨制”很快与大家见面。

《焚城》由江志强、刘德华、潘耀明监制,潘耀明执导,刘德华、白宇、莫文蔚领衔主演。

灾难片也是目前国内稀缺的题材,制作难度大,类型产出比并不稳定。这一次,《焚城》对准了少有的“辐射”题材,辐射是无形的放射性物质,如何影像化呈现极具挑战性。

但江志强也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除了天灾,辐射灾难还有人祸因素,因此我们这次也卖了个关子,在这个灾难里人祸比天灾更恐怖。灾难片不应该只是天灾带来的特效堆砌,真正的灾难片应该是对人类可能出现的文明危机的一种推演。”

同样有灾难元素的电影《东极岛》由管虎、费振翔执导,该片以“1942年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为核心,讲述两位普通岛民如何带动全岛渔民展开国际营救的故事,历史纵深感与个人命运相互交融,展现最质朴的人类情感。

“拍这部电影相当于拍了三部电影”,发布会现场,管虎提到此次重工业制作之复杂。影片在东极岛实拍,由于没有拍摄条件,剧组需要在岛上重新搭建村落与码头。水戏拍摄需要大量技术测试,人与水接触的视效画面要做到“写实”也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最后,1:1还原里斯本丸号也是一项巨大工程,剧组制作了多个不同的船体形态满足拍摄需求。

面临国内具有开创性的海难戏拍摄挑战,《东极岛》对国内电影工业化进程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电影《镖人》有两个标签,漫改、武侠。十一卷原著漫画的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2023年推出的动画版也备受认可,豆瓣高赞短评称其是“国漫唯一将武侠内在驱动力说明白(的作品)”。

同时,《镖人》也是如今极为稀缺的武侠大片,2024年,中国还没有武侠片在院线上映,再往前倒三年,分别是3部、2部和1部,票房加起来才300万。曾经,武侠片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如今,武侠片的没落不是市场不再需要,而是始终没有高质量、贴合现代思想的武侠片出现。

电影《镖人》由“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执导,从《醉拳》到《一代宗师》,几乎所有武侠片背后都有他的身影。这一次,他希望将《镖人》的动作戏拍得“更新一点、更真实一点”,也想将很难拍的“马上动作”拍得更为出色。

吴京将为本片担纲监制、主演,为了这部戏吴京早早就开始蓄发、蓄须。他与另一位主演谢霆锋13年后的再次合作也让人充满了期待。该片计划7月开机,演员们目前正在接受武术、马术等训练。毫无疑问,《镖人》将以更年轻的形态与符合当下性的内核,开启中国武侠新篇章,打造中国自己的漫改武侠巨制。

科幻电影一直是行业内关注和孵化的类型。今年上影节开幕论坛上,光线董事长王长田就谈及国内电影类型比例不协调,科幻电影产出少,票房占比低。

由黄建新监制、章笛沙导演的硬科幻冒险电影《群星闪耀时》是少有的走过漫长开发期的项目。2019年,《群星闪耀时》曾获中国科幻大会创投会评委会大奖及最佳视效创意奖,经过5年筹备,本片已完成了一支13分钟的先导测试片,以及150分钟的全片视效预览,此次巡礼中还官宣了主演黄渤、吴磊、高叶,预计在8月开机。

该片讲述了未来时空,三名中国航天员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遇到复杂情况与地面失去联系,万分危急时刻,收到了一条电子信号,而他们的命运将被这个信号里隐藏的一段神秘代码彻底改变。

章笛沙用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来形容这部电影:既有科幻奇观,又有家国情怀,既是科幻大片,又体现了中国航天人薪火相传情感厚度。

电影海报中的算盘是重要意象,“它既连接了过去和未来,又将不同时代中国人的命运紧紧凝聚在一起,这一点正是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当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就会更有勇气去面对当下,面对未来。”章笛沙解释。

冯小刚导演的年代大片《抓特务》也在此次巡礼中首次亮相,影片讲述了1949年至1988年近40年时间内,一位警察与一位特务相爱相杀、亦敌亦友的故事。影片体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共鸣的主题,时代发生巨变,这种历史厚度将为影片提供独一无二的质感。

“新的导演出来,年轻观众出现,导演在迭代,观众也在迭代。我们这些导演就要发挥自己的长项,将我们生活过的那个年代的记忆复原、搬上银幕,算是对我们那个时代做一点该做的事。”巡礼最后,冯小刚导演真挚地表达了对自己历史使命的感悟。

但他又不止于“致敬过去”,就在巡礼开始前,他还和乌尔善导演讨论AI复原老北京的可能,因为“老导演也该学习新技术”。

在当下的影视行业,确定性的价值不言而喻。7部巨制都在巡礼上邀请主要幕后团队阐述影片内容与主题,官宣主演阵容,公布制作进度与开机日期。知名从业者认为,“华语巨制”所指向的对电影品质、电影发展的追求,“维系了观众对电影院最后的期待”。

十年耕耘,堪当“巨制”重任?

电影行业长期形成的稳定格局是,每年都有头部大片撑起重要档期,中小成本影片补足类型,通过一部部优质影片提升观众信心,培养一代一代新的年轻观众。

但肉眼可见的是,中小成本影片扎堆上映的繁荣之余,电影市场需要高投入、持续制作的大片项目。

娱乐资本论关注的是,为何这次华语巨制巡礼由阿里影业发起?

自十年前发布首份公告,更名成立“阿里影业”以来,该公司已经形成投制、宣发、衍生等多元化、全产业链布局。最新年报显示,阿里影业投制待映的电影项目超过50个,版权及开发项目超过30个,储备十分丰富。

2018年,阿里影业发布“锦橙合制”计划,宣布将以主投、主控、主宣发的方式,与头部行业合作伙伴在5年内推出20部优质合制电影。最终,该计划以推出26部优秀影片的良好成绩超额兑现承诺,累计票房达178亿。去年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锦橙合制官宣升级,未来5年内,阿里影业将继续与头部合作伙伴共同推出题材更丰富、类型更多元的30部优秀影片。

“华语巨制”单元也是锦橙合制计划的一部分,共同主办巡礼活动的就包括中影、华夏、安乐影片、八十八文化、登峰国际、儒意影业、七印象等二十多家头部影视公司。

在影视行业,坚持长期主义的头部公司,按照计划兑现承诺,会让一线创作者有信心、有定力地投入持续创作,有益于行业的正常运转。

将目光回溯到电影成为“艺术”之初,并以极大的勇气与担当提出“巨制”构想与影片实践,这场巡礼着实让行业兴奋了起来。巡礼当晚,不少业内人士发表评价,大家的共识普遍是,比起曾经几十部片单齐发、一张PPT就“画饼”的时代,“华语巨制”这7部影片都是高投入、高概念、工业化、大制作,或许可以做到对市场强需求的稀缺类型进行补充,以适应观影代际更替的新需求。

当一部部好片持续吸引观众回归,才能让电影行业攀上新的高峰。

0 阅读:3

让娱乐颖动而出

简介:娱乐界大佬投资秘辛,文化传媒炒作密码,让娱乐颖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