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蒙古国:土地荒漠化率76%,沙尘暴已成“心腹大患”?

猫爷进渔场 2024-06-20 16:30: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编辑|知了

2021年9月,蒙古总统在76届联合国大会上许下承诺,将会在2021年至2030年种植10一棵树,为阻止土地荒漠化贡献一份力。

紧接着,蒙古还带着诚意抵达中国,希望中方能够分享治理荒漠化的妙方。

那么,蒙古国土地荒漠化有多严重?沙尘暴概率比沙漠还要高?

沙尘暴概率比沙漠还高?

2021年3月15日,沙尘暴袭击北京,城区能见度只有300-800米,紧接着华北大部、西北大部等12个省市均出现了沙尘天气,就连韩国也表示11个市受到了沙尘暴的影响。

那么,沙尘暴是如何引起的呢?通过卫星遥感监控发现,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成为了风暴中心,就在两天前,蒙古就因沙尘暴、暴风雪造成10人死亡,580余人失踪。

然而,这场特大沙尘暴并不是唯一,2023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蒙古沙尘再次席卷大半个中国,北方多地PM10浓度在400 μg m-3以上,连中国都如此严重,更别说蒙古本土的荒漠多严重。

本以为4月份的沙尘暴结束后不会再犯,可就在同年5月20日,蒙古肯特省再次爆发了大型沙尘暴,16人死亡、120余人失踪。

印象中的蒙古拥有者亚洲最大的草原,如同诗人描述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一眼绿色的草原上遍地牛羊,牧民放着牧、唱着歌,优美风景让人难以忘怀,为何如今却频频出现沙尘暴?

原来,蒙古国面积为156万平方千米,为我国国土的近1/6,是全球第二大内陆国家。

不过这么大的面积,人口却只有300余万人,原因是其90%的国土位于半干旱、干旱气候带,为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冬天,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就会“黄烟肆意”,空气中PM2.5阈值高达900以上,为国际安全标准的25倍。而因空气质量差,肺炎已成儿童病亡的罪魁祸首。

这些沙尘暴的出现,揭露了蒙古环境的恶化程度,就连我国也受到了牵连。

每年春夏之际,由北向南吹来的风沙就会让整个蒙古变成黄色世界,出门就要“吃土”。

这些沙尘暴还会一路向南,出现在我国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等地。据悉,我国春季约42%的沙尘都是蒙古国所引起的,相反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暴贡献率才26%。

有数据表示,和上世纪60年代来看,过去10年蒙古的沙尘暴频率增加4倍,给我国北方带来了很多苦恼。

蒙古到底怎么了?为何一个国家的沙尘暴如此频繁且猖獗?比我国沙漠的概率还要高出近一半?

76%的土地荒漠化

尽管蒙古国在历史上是传统的游牧国家,以粗放的畜牧业为主,但在过去30年里,蒙古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25%的国土已变成沙漠,且76%的土地正在遭受荒漠化威胁,而90%的草场正面临着荒漠化。

蒙古自然环境恶劣,首先是气候因素造成的。蒙古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气候,因深入内陆,且平均海拔为1580米,使得太平洋的水汽被大兴安岭挡住,蒙古唯一的水汽来源是北冰洋。

但蒙古中北部又2横贯了一条巨大的杭爱山脉,挡住了南下的水汽,结果导致蒙古终年少雨,年降水量只有250mm。雨水少就别说了,关键这些水无法有效利用。90%的降水会通过蒸发回归大气层,只有10%的水汽中的60%才会转为地表水。

蒙古的冬天十分漫长且严寒,常常出现暴风雪,是中国“寒潮”的发源地之一。

不过研究发现,近80年,蒙古气候变暖速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如果不做好荒漠化防治工作,除最北部的肯特省、库苏古尔省外,其他地方都将荒漠化,土地退化严重。可见大自然正在吞噬蒙古国的土地,如果继续下去,恐怕整个蒙古即将消失。

尽管蒙古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要在2030年让荒漠化土地减少10.2%,且将30%的国土纳入自然保护区内。但就目前来看,蒙古的荒漠化速度一直在加快。

2020年11月的《科学》期刊就指出,蒙古要不了多久就会和美国西南部土地一样贫瘠热浪加剧了土地的干燥,也使得土壤水分蒸发加快,水分流失比较严重,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明显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也在极速下滑。

中方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蒙古超1平方千米的湖泊已消失了26%。而韩国学者郑智勋则表态,消失的不仅仅是大片水域,也包括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裸露在地表的沙尘只会继续蔓延。

那么,蒙古国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土地荒漠化这么严重?

正在消失的蒙古

1、过度放牧

因常年干旱少雨,使得这里土地贫瘠,历史上一直没能孕育出农耕文明,只能靠放牧而生。

自90年代开始,为了谋求经济发展,蒙古国宣布90%的牲畜和土地均为私有,鼓励大家放牧,一户放牧超千头就可得到官方的奖金补助。

有了激励政策,蒙古的牲畜数量曾几何式暴增,5年时间,畜牧存栏量就从2500万头高涨至3000万头,2019年时蒙古畜牧就已高达7100万头,30%的蒙古人从事游牧职业,他们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依赖放牧为生。

虽然蒙古草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其中东部牧场为24万平方千米,但也无法承载7000多万头牲畜的过度啃食。

据悉,蒙古牧场最合理的畜牧数量为5100万头,实际放牧量为7100万头,超出37%,导致牧场早已负重不堪、伤痕累累。

蒙古的牲畜主要为马、牛、骆驼、绵羊、山羊这5种,因羊长得快、个头小,养殖起来更轻松,蒙古主要的养殖物种就是山羊、绵阳,2019年时羊在牲畜中占比就已高达86.6%。

然而,不管是什么羊,吃草时总喜欢将野草连根拔起,前天刚生长的嫩草次日就被羊群啃光,当一个地方啃食后,羊群又会去下一个地点。

久而久之,草场来不及恢复,土地一步歩退化,变成了黄沙漫天的荒漠。

2、过度采矿

蒙古国经济贫瘠,唯一的创收产业就是采矿。但在二战前,蒙古并不知道地下有矿产,直到苏联专业勘查队的到来,才揭开了蒙古丰富矿产的序幕,一座座储量惊人的矿山被发掘出来。

但蒙古并没有发掘矿藏的技术,只能将目光看向国外,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美、英、澳、加、韩等国企业的投资。

经过一番探寻后,人们这才发现蒙古的矿藏之丰富,其种类有80多种,如铁、铜、煤、石油、稀土等,就连黄金这种稀有金属,地下储备也达到3400吨,其矿产总价值为10000亿美元,可供蒙古人吃喝300年。

苏联解体后,没有了靠山,蒙古只能加快工业转型,并开始大力出口矿产赚取外汇。

一时间,蒙古的采矿业十分兴盛,各国口音的人齐聚一堂,就是为了能够挖取更多的财富。

可即便蒙古卖了那么多矿产,国家收入也没有提高,毕竟这些矿产早就私有化,使得蒙古出现了寡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变得动荡不安。

2020年,蒙古矿产产值高达11.6万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70%。2023年一季度,蒙古矿产出口额为32亿美元,占出口外贸总额的84%。

然而,一些寡头企业和个人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拼命肆意开采矿石,以至于水资源污染严重,土地也遭受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

因毫无节制、没有计划的放牧、采矿,使得蒙古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水资源遭受污染,且500多条河流、400多个湖泊已出现完全干涸,越来越多的草场成为沙漠。

而不合理的加工矿产,也导致大量重金属和化学物排至大气层、土壤以及水中。

随着荒漠化以及资源枯竭,蒙古的采矿、畜牧业均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发展没有了增长动力,外蒙古正在慢慢消失。

中国挺身而出

蒙古经济发展薄弱,工业基础差,全国唯一通往首都机场的高速公路只有32公里,还是中国为其援建的。

以蒙古的经济实力,想要治理荒漠化难上加难。为了遏制土壤荒漠速度,蒙古只好选择派出代表团前往中国,寻求中国“三北防护林”的经验。

前不久,国家林草局对外宣布,“三北”工程已顺利完成了植树种草约4000万亩,每年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1980平方千米,中蒙边境的中国地区已被绿草所覆盖,阻挡了蒙古较多的沙尘暴进入。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已历时46年,该工程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横跨4480千米的13个省份,总面积为435.8万平方千米。

三北工程自1978年开始建造,预计2050年完工,历时73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建造,目前正在完成第6期工程。

曾经的西北和华北以及东北西部,也饱受风沙和水土流失的困扰,再加上三北地区覆盖了8个大沙漠、4大沙地以及戈壁滩,占我国风化土地的85%,如果不阻遏荒漠化的进程,那三北将彻底沦为不毛之地。

为了改善环境,恢复三北地区的绿草成茵,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我国做出了“三北工程”的长远大计。

在40余年的治理中,61%的水土流失土地得以控制,45%以上的面积农田林网化,粮食累计产收4.23亿吨,年均产值为1058万吨,可固碳23亿吨。

在治理风沙和环境的同时,“三北”工程也提供了无数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据悉,三北地区已广泛种植核桃、红枣、花椒、板栗、苹果等水果。

截止5期工程末,已助力1500万农民脱贫,其产值可达到964.55亿元,三北森林旅游景区年接待3.85亿人次游客,创收为480亿元。

也正是看到了中国在“三北”工程上的可喜成绩,蒙古多次派人来到中国谈荒漠化治理经验,并同我国签署了相关文件。

在中方的助力下,2021年10月份开始,蒙古就启动了“十亿棵树计划”,截止2024年5月初已种植4200万棵树木。

此外,蒙古还同中日韩三国达成了治理风沙的合作,中国和联合国多次为蒙古主办了治理环境的“培训班”。

我国除了在治理风沙上传授经验外,自蒙古加入“一带一路”后,我国也对蒙古经济进行大力扶持,如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可让蒙古躺着赚取“过路费”等。

中俄蒙三国还达成了“草原之路”计划,该项目预计投资额为500亿美元,三国就铁路建造已达成了共识。

中国企业也积极深入蒙古国投资开发,目前已有6000多家中企在蒙古布局,占蒙古外企的50%以上。

相信在中国的努力下,蒙古经济上不再依赖采矿和放牧业,环保上积极吸取中方经验和教训。长此以往,蒙古仍将会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

参考资料:

历经45年,“三北”工程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改变? 人民政协网2023-06-23

“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造林种草约4000万亩 新华社2024-06-06

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启动以来已种植4200万棵树 新华社2024-05-02

孟翔冲.蒙古国沙质荒漠化对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

刘淑娟,Ariunaa Ochir,刘虎俊,等.蒙古国生态环境与其荒漠化的关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02):56-57+59.

可视沙尘区达46.6万平方公里 这场沙尘暴背后是蒙古国严峻的沙化现实 封面新闻2021-03-16

0 阅读:14

猫爷进渔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