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中国戏曲的美学寻根

大道知行 2024-06-22 20:38:21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不设实景的“空”舞台上,置以符号化的“一桌二椅”,以演员象征虚拟的表演,表现时间与空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戏曲学界把这种美学实践称为“意象”。

中华古代美学史上的意象观包含的意义丰富而深邃。它对构建中华美学总体智慧的影响极为深远,从一定角度和层次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艺术情趣。这种心理和情趣对戏曲文化的影响是直接而具体的。

中国传统美学是重神的,这种倾向自魏晋南北朝以后越来越鲜明。中唐以前,中国的画家、文学家主张“以形写神”。中唐以后,则发展而提倡“离形得似”了。

戏曲舞台上的“以形写神”其实就是“立象尽意”,最佳例证就是“亮相”。在戏曲表演中,常常会看到角色适时地选择一个漂亮的角度,将曼妙的身段骤然定住。短暂的静态造型,俨然一尊雕塑,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京剧《连环套》中窦尔敦的亮相是撩袍抓袖,表现草莽英雄的稳练雄健。《拿高登》的高登亮相则是甩开氅,打开一把特大的折扇,活画出一个恶霸的飞扬跋扈。

戏曲舞台上的“离形得似”就是“忘象得意”,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虚拟象征的表演。例如,演员舞动马鞭出场,就是离真马之形,得骑马之似。欣赏者就是忘真马之象,得骑马之意了。这种“忘象得意”的美学追求,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如骑马,元代杂剧表演骑马,是踏“竹马”上场的。到后来就放弃了“马形”,化生出挥动马鞭的出场。

不管是“以形写神”还是“离形得似”,大至舞台环境描绘,小至每一个动作,都是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创造成果,是有着生活依据的。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周育德),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