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大佬”为什么而奔忙

中国新闻周刊 2024-06-08 21:03:12

早上9点与夫人一起到公司上班。午休过后,1点半开始投入工作,如授课准备、企业辅导,或是写书法、听新闻。为保持身体健康,在上午和晚上分别站桩1小时。

这是84岁的方太集团名誉董事长茅理翔的一天。9年前,他的眼睛开始渐渐看不清,病根是早年间膝盖病痛,长期服用止痛药引发病变。他写作的方式,也渐渐从用钢笔、毛笔,转向自己口述秘书记录。

“我的人生轨迹就是一个又一个十年。”茅理翔说。他最初在人民公社做了十年的会计、十年的销售。1985年,他创办慈溪无线电九厂,又开始首次创业的十年。1996年,他与儿子茅忠群在创业中传承,方太集团在第四个十年里诞生,进军高端厨电领域。如今,他陆续出版了《百年传承》《家业长青》《传承十六论》等著作,致力于传播中国式传承理论。

作为中国首家民企接班人专修学校——宁波家业长青学院的创办者,茅理翔自2006年起致力于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坚持“淡化家族制”的他,打造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我想为正在创业的年轻企业家们,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榜样。”茅理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也指出,当下,中国式传承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中国企业距离“百年老店”,除了时间,还存在企业治理、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差距。

2008年,茅理翔(左)和茅忠群父子。图/受访者提供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这么重视和坚持企业的“传承教育”?

茅理翔:从2000年起,我在全国各地讲课,跑了三十几个大学、二十几个省市,接触到的一代企业家对我说“你太幸福了,有这么优秀的子女。我的子女不要接班,我很痛苦”。也有很多“二代”对我说“你的子女很幸福,有这么开明的董事长。我们做总经理已经3年、5年甚至8年,爸爸什么权都不肯交,我们很痛苦”。

世界传承规律显示,“一代”至“二代”成功传承的比例仅有30%,意味着70%的企业会在过程中淘汰。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民族工业的振兴,企业家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础,将受到何等冲击。作为第一代企业家,我感到有责任帮助其他企业传承,便创办了学校。

18年来,除了教育培训领域,我们还想成为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式传承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面临传承问题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中国本土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成果较少,缺乏系统性理论。

未来,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传承十六论》继续说清说透,说深说细。通过抛砖引玉,唤醒更多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们一起丰富中国式传承理论。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总结了家族企业传承的“十大难题”,这些年是否有变化?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茅理翔:最开始,我们主要帮助解决部分“二代”不愿接班的问题。后来,企业的创新与转型成为主要问题。当下,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传承难题更加深入,其中四大难题更加突显。

第一个难题是家族矛盾。家族企业创业初期,任人唯亲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制度难行,人才难赢,家族成员不和、争权夺利等矛盾重重。

第二个难题是父不交权。因为太珍视企业,闲不下来,或不信任子女,父亲迟迟不愿放权。

第三个难题是两代分歧。因年龄、性格、文化、教育、经历的不同,两代人会在企业的发展、用人、激励、管理等方面存在矛盾。如果无法在沟通中达成共识,会对企业传承与两代情感造成负面冲击,例如“见面不说话,说话就吵架,吵架就离家”的情况。

第四个难题是子不愿接。由于怕苦怕累、另有爱好、在外留学等原因,“二代”不愿接班。

当前,还面临较为严峻的三个危机。一是信心的危机。由于国际环境的动荡变化,民企发展承压,加之过去几年的社会负面言论,部分年轻企业家对民企前景的信心有所动摇。

二是转型的危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许多企业原有的产业属性、产品管理、品牌营销已不能适应新要求,科技进步、营销模式和市场竞争的快速变化增加了转型难度。怎么转?转什么?部分企业家感到焦虑、迷茫,甚至痛苦。

三是价值观的危机。怀有艰苦奋斗、家国情怀想法的人慢慢减少,贪图享受、坐享其成的人慢慢在增加。以上情况虽然出现不多,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新闻周刊:怎样理解传承的本质?

茅理翔:传承,关乎国家命运、企业命运、家族命运。这意味着,“一代”要更开明开放,“二代”要更主动担当。

我讲课最多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与传承”。我一直在思考,传承到底是传什么?传财富还是传企业?传使命还是传精神?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是第一位。有了企业家精神,小财富可以变成大财富,小企业可以变成大企业;没有企业家精神,亿万家当也会化零。

所以,既要唤醒两代人共同的使命,也要唤醒“企业家精神”。

中国新闻周刊:企业传承问题如何影响一个城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茅理翔:企业的传承如果传不好,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安定、劳动就业、财政收入、人民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一种不可设想的未知。

越是把民营经济作为支柱的城市,这一问题越为紧迫。以宁波为例,据最新数据,近65%的GDP都来自民营经济。如果“二代”接不好,65%这一数值在未来会大幅下降。当这部分贡献减少,就缺少城市未来经济的希望——这一点,已经引发了全社会、党委政府、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中国新闻周刊:参照世界其他国家百年老店的发展,中国企业目前的差距在哪儿?

茅理翔:现在,有“创百年老店”想法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百年老店存有的差距。

一方面是时间的差距。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最“高寿”的企业只有45年,绝大多数企业只走过了10年、20年、30年的历程,没有经受时间的考验,对于实现百年老店没有本土标杆与经验。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在家族企业治理、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存有差距。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或已着手建设,但追求百年老店始终是一个长期奋斗过程。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必须有一整套关乎家族治理、企业治理的文化体系、制度体系。

中国要真正强大,必须造就一批世界级的、具有家国情怀的百年老店。国内很多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差距,并为之奋斗努力。所以我坚信,50年、60年以后,世界级的百年老店一定会在中国成长起来。

发于2024.6.10总第114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杂志标题:民企后浪的时代来了吗?

记者:王诗涵

1 阅读:360

中国新闻周刊

简介: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