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偏爱并购的科技巨头字节跳动其实在学习硅谷模式?

消费面面观 2024-05-28 17:50:45

在全球范围内,大公司都是媒体的焦点、商业战场的C位,也是我们的重点研究对象。

这次我们不止盯着国内的大公司,像腾讯、百度、阿里、字节跳动、京东、美团、华为,还加上了美国magnificent7(微软、谷歌、英伟达,亚马逊、苹果、Meta、特斯拉)。

基于此,IT桔子将从14家中美科技巨头的投资并购策略差异展开,并重点着眼于企业的并购,循序渐进,重点分析国内近几年并购活跃度较高的字节跳动近年来的并购行为和策略。

美国VS中国科技巨头:并购多or投资多

我们把14家科技巨头对外投资和并购的占比数据统计下,发现以苹果Apple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巨头对并购的偏好度明显高于国内巨头。

IT桔子数据显示,美国组7大科技巨头的平均并购占比为39%。

其中,苹果的并购策略是非常重的,在过往的投资中就有82%是并购(多数股权收购或者完全并购)。可以说,并购就是苹果的DNA。而Meta、特斯拉过往的并购占对外投资的比例也超过了1/2。

再来看中国组,明显可以感受到差异,7家巨头的平均并购占总投资的比重仅有12%。

看得出来,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普遍偏好少数股权投资,生态式投资策略比重大于九成。阿里在并购上花费金额巨大,但并购数占其总体投资比重也不过12%;百度喜欢搞轰轰烈烈的巨额并购,不过也是为数不多的个例,在数量上不成规模。

只有字节跳动,可以看作是另类的存在,并购占比高居国内组第一,达到了将近1/3的比例,且收购的公司数量不少。

据IT桔子数据,截至2024年5月,字节跳动已经陆陆续续收购了62家公司,在国内巨头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阿里巴巴集团(相关的主体较多)。

硅谷长期关注技术,用并购拓展自身业务

苹果公司常常会去收购一些小型的科技公司,用来拓展或优化自身业务。在人工智能领域苹果公司(Apple)的并购行为尤为引人注目,它通过收购多家AI公司来增强其在AI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创新。

在特斯拉在全球的投资这篇文章也有提到特斯拉收购了一家公司几个月后又快速卖出。据分析,这个类似于“收购招聘”的情况,因特斯拉选择保留了Wiferion的工程师团队,而将运营和制造业务出售给了PULS。

再比如谷歌,在20年前谷歌收购了Android,为谷歌带来了新的移动操作系统和强大的团队,对现代智能手机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到2014年,谷歌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强化其在AI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并推动了AlphaGo等重大技术突破。

事实上,在硅谷科技圈,由于人才本身就是一家公司的核心资产,科技巨头收购一家小型公司,本质上是一种“招聘式的并购”,即招聘人才的策略是长期存在且有效的。

换句话说,技术和人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这也是推动该地区创新和增长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新业务、新市场等也是并购的目的之一。

字节跳动是硅谷模式的学习者?

在国内的科技巨头中公,字节跳动的并购活跃度更高,其并购策略与硅谷巨头们也更为相似。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字节的拳头产品是今日头条、抖音,都是媒体型/流量产品,缺乏一个实际的业务体系支撑,这或许是字节对并购更加偏执的出发点吧。

字节跳动的并购首秀始于2014年,当时今日头条收购了为内容创业者提供摄影图片素材的网站“图虫网”,交易金额在数百万元。

之后字节更多仅做股权投资,到2017年字节跳动才加速重启收购战略,那一年它相继收购了5 个国内外创业公司,包括Musical.ly(抖音的前身)、工具型应用朝夕日历、时光相册,以及从猎豹移动收购的欧洲新闻聚合应用News Republic和美国短视频/图片分享社区Flipagram。

根据IT桔子发布的《2021年中国CVC投资并购报告》,从2018年到2021年的这四年,字节跳动都是年度最活跃的国内CVC并购方,并购总数迅速超越了老牌的互联网巨头,成为了新晋的“并购王”。

2022年Q1,字节跳动整体裁撤了投资并购部,互联网大厂的投资并购也进入到了下行阶段,此前并购一度非常活跃的字节逐渐“隐形”了。

从并购策略、并购目的等各方面,来分析字节的并购状态是什么样的。

第一,以小型收购为主,多数为早期创业公司。

字节跳动有一半的并购项目平均花费为数千万元,有29%的项目未披露金额,测算在1亿元-3亿元之间,超过3亿元的并购仅占2成。

其中仅收购的知名项目包括沐瞳游戏(40亿美元)、Musical.ly(10亿美元)、PICO小鸟看看(50亿元)、Faceu激萌(3亿美元)等个别并购案花费金额达到巨额的标准。(不过,与阿里花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对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抖音还收购了不少非常小体量的公司,在网上几乎都找不到什么公开信息,比如说大连木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二手交易信息网站)、北京新港商贸有限公司(做食品日用品零售的)。

说实话,这种看起来有些不着边际的并购确实让人直呼看不懂,但好在金额小、影响不大,也无伤大雅。

第二,字节并购更偏重技术和人才并购。

为什么这么说?

一是字节并购的很多公司就是一个APP项目,但这些APP大部分要么偏小众、要么就不赚钱,在商业化方面比较欠缺,比较典型的包括第三方网站评论插件多说,公司宣布关闭后还是被字节给收了——收购的主要价值无疑是技术团队及其研发人才。

二是这些项目并购后,创始人和团队都会直接进入字节工作。

据报道,当初字节收购朝夕日历的一大原因是看中了公司在智能日历方面的强研发能力。在被字节收购后,朝夕日历创始人及部分研发团队都一起带进了字节。

对于一些比较难招聘到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公司间的并购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比如前百度副总裁吴海锋,创办了AI医疗公司幺零贰四科技,一年后就被字节收入麾下。

第三,资源型并购,主要是针对准入门槛比较高的金融相关行业。

还有一种收购的核心意义是收购团队和资源(如稀缺的牌照),与阿里百度几家大厂收购看重产品或者流量不同,而字节跳动最擅长的就是产品、算法——坐拥巨大的流量,但缺乏开展互联网和实体业务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这不行。

比如,在2018年,字节跳动收购了保险经纪公司华夏保险和证券投资咨询服务商“金美林”,获得保险经纪牌照。之后就就轻车熟路了,字节连续收购了多家金融相关的公司:

包括2020年字节收购了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抖音支付的推出打下了基础;

2021年字节收购小额贷款业务服务提供商“中融小贷”公司,获得小贷牌照。

在今年4月,字节旗下合众支付公司将收购支付+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 “联动优势”。

公开资料显示,联动优势是一家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类型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其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并在2021年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有效期五年,截止日期为2026年8月28日。

据报道,字节在2023年一度尝试收购万达集团旗下支付公司快钱支付,以此取得线下银行卡收单牌照的全国经营权,但最后不了了之。最后,将并购标的锁定为联动优势。

第四,拓宽新业务。这一类并购策略的核心是“开疆拓土”。

IT桔子数据显示,字节跳动尤其在企业服务(偏技术和服务)、文娱、在线教育和手游、医疗这几个领域并购颇多。

可以说,字节的并购策略非常开放,覆盖到人们生活娱乐需求的方方面面,主打一个“用科技改造各行各业”。

当然,能不能做成、结局如何是后话了。

但不可否认,字节跳动善于利用收购来补充团队基因,并借此收购顺势进入全新的领域,包括企业服务、教育、医疗、金融支付、房地产经纪、游戏、VR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通过并购才得以展开的新业务类型。

最近字节跳动将以数亿元收购开放式耳机品牌Oladance,一个创立于2021年的年轻公司,Oladance的创始人和核心技术团队来自知名的音频公司BOSE。

这是字节跳动首次尝试进入完全新的领域——耳机。

此前,字节在消费电子行业的主要投入是在VR设备PICO上,不过,这块的业务发展似乎不及预期。这或是字节想要进入新领域的动机,毕竟耳机行业非常成熟、接受度非常高,不像还处在初期的VR。

综上所述,中美环境不同,巨头对于并购的态度、策略上大相径庭。过去几年里,作为新一代的移动互联网科技巨头,字节跳动的做法有别于国内其他老牌巨头,算是硅谷类模式的学习者。

但是在2021年之后,与字节跳动一样,几乎所有国内大型科技公司都大幅收敛了投资并购。

新环境下,中美企业的发展、投资并购的策略仍处在全新的探索期。一切不可与往日相比。作者:吴梅梅。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