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新型的战争立国道路(战略战术的全新性)

评史可不察 2024-06-15 15:28:34

中国古代立国战争都是遵循《孙子兵法》,在强势阶级的支持下获得成功。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得不到强势阶级的支持,因此完全按照《孙子兵法》所确定的进攻型战略战术是难以夺取胜利的,不得不另辟蹊径,独创艰难依靠农民阶级的全新的防御型战略战术。

以这些战略战术为核心,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军事理论体系,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些思想既成系统地表现在各个时期的专项军事论著中,也零散地体现在指导战争的各份军事电报报文和党的会议决议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军事著作有《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官方将这些著作和电报结集形成《毛泽东军事文集》共6卷。

基于这些著作、决议、电报,许多军事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大体上将毛泽东军事思想区分为战争观与辩证法、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思想等五大部分。

这类总结较好地从实践指导层面概括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但从理论层面看,按照这种分类,很难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其他军事思想,如《孙子兵法》《战争论》等等,进行比较,发现不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创新地位,以及对指导未来战争的借鉴作用。因此,笔者基于第七章所构架的军事理论“三类十四块”框架体系,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重新梳理,以期与《孙子兵法》进行范式研究。

一是基础理论。毛泽东继承克劳塞维茨和列宁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并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践进行了扩展。在这一点上,注重实战的中国传统军事理论是无法企及的。

二是战争筹略。毛泽东发挥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以政治要素为核心,极力增强军队的功能优势、力量优势,积极创造对敌的效能优势、综合优势。这一筹略既继承了孙武利用战争全部要素的“造势”思想,又突出了政治因素在“造势”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筹略思想。笔者称之为“政治制胜”筹略。

三是军政方略。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即以政治优势为核心,发动和依靠民众进行战争,创造战场对敌整体优势。这与传统的依靠强势阶级实施国家型的“全争”方略具有很大的差别。

四是军事地缘。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伟大之处。突破孙武提出的、并被以往所有立国战争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的“衢地”战略思想,创造了依托边远地区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衢地”战略相对应,笔者称其为“边地”战略。

五是军队建设。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军队建设思想。孙武强调通过愚民、严法、重赏、强训等措施将军队培养成精锐之师。毛泽东则强调军政并重,通过政治思想教育以启民智,建立自觉基础上的严格纪律和培养勇敢顽强的精神,在战争中学习战技能,创造了部队虽不够齐整、但战斗力超强的军队。

六是联军法。相对于传统兵法的建立联盟和利用盟友制衡分散敌力量,毛泽东更加注重在坚持一贯原则的基础上,利用敌人内部派系矛盾和发生冲突而受到羁绊的有利时隙,乘机实施战争行动发展壮大;同时极善使用部署在不同战略空间的己方力量,采取主动进击等方式,对敌力量进行多方牵制,创造战场有利态势。因此,笔者将毛泽东的联军法简要概括为“隙衡进牵”战法。

七是联合法。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光辉之处。突破孙武的积极进攻的“九地”思想,适应“边地”地缘战略,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思想。

八是联兵法。毛泽东提出了“歼灭战”思想,主要内容有:适时实施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山地游击战、集中优势兵力、近战夜战、瓦解敌军等思想,实质就是形成有利于己的地势、实势、节势、气势,即山地游击战以成地势,近战夜战以成节势,瓦解敌军以成气势,放进来打以增强各方面优势。这些方面,毛泽东既继承了孙武造势思想,又实现了新的飞跃。特别是瓦解敌军更是《孙子兵法》所没有的。

九是指导法。毛泽东提出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基本原则,将孙武的奇正变化、岳飞的“存乎一心”等中国传统神而神之的作战指导思想进行了比较充分和具体的阐述。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

0 阅读:20

评史可不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