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陈爱萍解放大陈岛,欲生擒蒋经国,主席为何下令全部放走?

吖胖来了 2024-02-02 00:53:16
前言

1955年1月18日陈爱萍领导指挥的一江山岛战役,可以说是陈爱萍的封神之战,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解放军就将抵抗的国民党军队打的节节败退,我军顺利拿下一江山岛。

在拿下一江山岛后,只要乘胜追击拿下大陈岛,我军便可以为下一步解放台湾岛做好万全的准备。

在1月30日,蒋介石派了蒋经国登陆大陈岛,指挥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作战。张爱萍得知消息十分激动,打算一举抓获蒋经国。

然而中央却下达指令,要求张爱萍部队撤退出大陈岛相关海域,不再向大陈岛发起进攻。

明明可以拿下大陈岛,活捉蒋经国,甚至可以一举拿下在台湾的蒋介石,为什么要收手?

张爱萍坚决服从中央命令,却对中央的决定百思不得其解。

力排众议,攻打一江山岛

张爱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赫赫。然而一江山岛的解放战役,在张爱萍的一生中,可以算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战绩。因为这一场战役如果没有张爱萍的坚持,是无法取胜的。

在国民党残余势力逃离大陆,退到台湾省及其沿海附近,还在福建、浙江东部地区部署了自己的军事基地。

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还多次挑衅解放军、破坏当地百姓的生活。

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解放该地区的战役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时任华东地区副司令员的许世友针对当前的现状,提出:

“攻打大陈岛,将大陈岛解放,那么国民党军队在其附近的部队便群龙无首,攻打大陈岛就是直击国民党要害。”

许世友的提议是非常有道理的,大陈岛是浙东岛屿中地势最为平稳,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岛上绿植茂盛,便于隐匿,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我军探查情报和潜伏。

大陈岛可谓是国民党残余势力的重要军事部署地,因为大陈岛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蒋介石可以通过大陈岛,观察和掌握解放军靠近浙东岛屿的一切军事动向,这里是我军解放浙东沿海的要塞之处。

作为“少林将军”的许世友,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曾多次力挽狂澜拯救战局,因此许世友提出直接攻打大陈岛的提议,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

然而一直沉默的张爱萍突然开口道:

“大陈岛虽然是要塞,但是我认为一江山岛才是我们必须先行拿下的地区。”

众人都被张爱萍的话震惊了,因为这个决定太过冒险,大家都沉默思考着。

见张爱萍反对了自己的提议,许世友立马激动地说:

“一江山岛没有太多价值,如果不直接攻打大陈岛,反而去攻打一江山岛,这岂不是白白浪费兵力,甚至还会造成无谓的伤亡!”

正当众人思考着张爱萍提议的可行性时,第二十军的高级将领黄朝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我觉得这个提议可行。”

见黄朝天支持自己,张爱萍接着解释到:

“首先,大陈岛一直都是国民党的军事主力所在地,他们的军事部署具体动态我们并没有明确掌握,长期待在大陈岛的国民党一定是比解放军更加了解周边环境的,贸然进攻说不定我们会损失惨重。”

“再者,一江山岛距离大陈岛只有十一公里,战争一旦爆发,我军的弹药补给,人员调配都十分便利,尽管一江山岛地势险恶,但如果我们拿下了一江山岛,那么下一步攻打大陈岛就是易如反掌。”

虽说攻打一江山岛绕了一个圈,但对于长远的浙东解放战争来看,是一个更加保险且有效的决定。

张爱萍出奇招,一江山岛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尽管攻打一江山岛的决议依然存在很多质疑的声音,但1955年1月,一江山岛的战役还是按计划进行着。

攻打一江山岛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一江山岛的地形十分险恶复杂,它分为南岛和北岛,像一座耸立的高山,周围都是惊涛骇浪。

不仅如此,国民党还在一江山岛可以上岸的地方设置了很多的围栏和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简直是无懈可击。

但正因为国民党军队对于一江山岛的严防死守,张爱萍确定,一江山岛才是国民党的命门所在。

“一个险恶的小岛,能够值得国民党军队派军队把守,布置如此复杂的攻防体系吗?老蒋一定有他的道理,拿下一江山岛一定可以扼住他们的咽喉!”张爱萍胸有成竹。

面对如此复杂的目标,张爱萍凭借自己曾经几十年的陆军作战经验,加上对于海军的把控,他提出了一个我国从未使用过的作战方法: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

原来,国民党军队将附近海域严防死守,根本没有想到解放军除了采用海陆夹击的方式,还会利用空军加入作战。

于是,我军空军利用航空拍照,将国民党在一江山岛及其周围小岛的部署尽数掌握。

同时,张爱萍调派水文科学家辅助采集一江山岛周围信息,综合考虑海水潮汐以及地势风向,推算出最佳的登陆时间,作为进攻时间。

一切准备完毕,战斗开始。

空军先行进行岛屿轰炸,再由海军辅助炮弹进攻,最终解放军陆军部队成功登岛,这一场战役仅仅用了十个小时,就将敌人全部击败,取得压倒性胜利。

就连被国民党军队称为“国民英雄”的王生明,在这一场对决中也溃不成军,被我军一举歼灭。

蒋经国登岛,最后一次大撤离

蒋介石实在没想到解放军会攻打一江山岛,在这次战役失败后,蒋介石明白大陈岛已经是解放军势在必得的下一个目标,于是派蒋经国前往大陈岛,试图能够稳住此时动荡的军心。

但其实蒋经国坐镇大陈岛,是蒋介石的一个计谋,为了使自己的军队可以明目张胆的撤退。

原来,抱美国大腿的国民党即使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也一直没有得到美国真心实意的帮助,蒋介石一直靠着美国的势力在威慑着共产党。

但美国根本不支持国民党为了大陈岛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岛屿浪费兵力,一直以来都是蒋介石一意孤行。

对于蒋介石来说,这一次一江山岛战役失败,大陈岛便成为瓮中之鳖,蒋介石不得不求助美国。

尽管美国不愿意参与,但为了不动摇日本、菲律宾、韩国等国家对于美国的追随决心,美国还是不得不出面干预此事。

美国先后找到联合国和英国,希望能够以国际压力迫使解放军从大陈岛撤军,最后还多次派人与苏联联系。

最后还由苏联外交官英洛托夫对接周总理,以如果能撤军那么“美方绝不干涉中国内政”为由,劝说解放军撤离,不再攻打大陈岛。

表面上美国一直在国际周旋,希望解放军撤军,但其实美军的军舰和战斗机还是到达了大陈岛附近,做好了战斗准备。

甚至声称,1954年蒋介石和美国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中明确提出:“如果台湾海峡被冒犯,美方有权使用原子弹”。

考虑到各方面原因,避免无辜的人民因为蒋介石的私心承担更大的损失,避免勇敢的人民子弟兵在战场上有更多的牺牲,毛主席思来想去,决定让部队撤离大陈岛附近海域。

就这样,美国和蒋介石的所谓“金刚计划”开始实施。

1955年1月25日,蒋经国抵达大陈岛部署国民党军力,在附近海域中美军军舰和战斗机的掩护下,开启了国民党在我国大陆地区的最后一次大撤离。

蒋介石利用这次机会带走了剩下的绝大部分军队和武器,还威逼大陈岛的全部居民跟随国民党军队一同撤离。

国民党军队人员撤离后,还炸毁了大陈岛原有的建筑、设备,放火烧山后还在地下埋了一万多枚地雷。

长达四天的大撤离结束后,张爱萍带领解放军抵达大陈岛时,这个原本秀丽的岛屿已经伤痕累累、破败不堪,只剩尸横遍野和断壁残垣,仿佛人间炼狱,令人心痛。

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看着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大陈岛,张爱萍十分心痛。当时情报得知蒋经国在大陈岛上时,张爱萍就表示“让蒋经国来了,就别想走!”

一江山岛的失守对于国民党军队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如果能够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将大陈岛拿下,生擒蒋介石的儿子,那么对于彻底击溃国民党,便时日不远了。

在这样关键的时期,中央却做出了同意蒋经国及其军队带居民撤离的决定,其中是有其价值和深意的。

这一次撤离几乎是正中蒋介石的下怀,不仅错失重伤国民党的机会,还使得大陈岛的原住民跟着国民党远离大陆、背井离乡,似乎是一件十分划不着的决定。

但从新中国发展的长远来看,中央的这个决定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若是解放军进攻大陈岛,俘虏蒋经国,那么蒋介石一定不会坐以待毙,狗急跳墙的蒋介石可能会使局势失控,美国说不定也会真的直面中国,进行对抗。

到时候,在国民党军队狗急跳墙的攻势下,配合美军的“保驾护航”,解放军是否能够顺利取胜,还未可知,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而且新中国自成立之前到成立之后,都一直经历着各种战争,解放军军队和国内的百姓都十分疲惫,渴望安宁与和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断然不会让人民再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

大陈岛已经被国民党军队彻底毁了,居民们跟着国民党军队去到台湾,也能够有安居乐业的希望,背景蒋介石也并非残暴的领导者。

综合以上全部的考虑,毛主席才高瞻远瞩的做出了命令部队撤离的决定。

尽管不是靠战斗的方式,但解放军依然解放了大陈岛,在政治和地理上,都完成了浙江沿海岛屿的全面解放,大陈岛的解放使我国南北航线得以贯通,便于我军后期的海军部署。

如今,被毁损的大陈岛在驻岛解放军的努力下,已经彻底修复,实现了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

由此可见,当时张爱萍吃了小亏,带领部队撤离,看上去是我军的退让,但好汉不吃眼前亏,长远来看,是十分有利于新中国的发展的。

一切都归功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中央的正确选择。

正因为我们拥有如此伟大的领导者,心系百姓的共产党,我们的祖国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前进,发展的越来越好!

0 阅读:5

吖胖来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