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业集群该从哪个产业环节入手?

管理与决策 2024-06-18 08:37:46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

【编者按:让什么样的项目成为产业集群体系内重要聚焦的对象,必须要明确,打仗没有目标,那是很可怕的。尽管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是有运气成分的,但战略目标一旦制定,通往这个目标路上一切绊脚石,必须清除。同样,围绕每个阶段目标我们如何去明确,如何去做,分解出每个阶段目标实现,会给产业集群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以及下一步的影响,就是策略和方法。这才是我们谋划产业集群想要的。谋划就要有具体目标,这个目标范围可大可小,根据不同产业集群分类和产业环节不同,细化到不同级别的产业目录,目标范围就会很清晰的呈现在圈内,结果也会很明确,要么就是,要么就不是。举个例子,如果把集群定位在电子信息,那这个概念就太大了,目标也太多了,没法实现目标客户的清晰可见。类似的概念就如同海鲜,就像往大海里用拖网,拖上来能吃的都差不多是海鲜一样。但如果明确的是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封测,到这个环节,你的目标客户就很十分清晰和具体,而且围着封测企业上下游的产业树也很容易梳理出来,类似的概念如同海鲜-贝壳类-鲍鱼,这样大大小小、不同产地的鲍鱼就是你的菜了。画准了圈,选对了路,剩下就是谋划如何承接,既然是产业集群打造,就必然是一套组合拳。基础设施怎么建、厂房载体如何建、专项政策怎么制定、入园门槛是多少、技术人才怎么招、生活配套要注意哪些?都会成为产业集群谋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招商启动之初,就要明确这个要点,一步一步都落实了,基础也有了,产业生态也有了,项目在这里发展也就越来越好,产业集群也就良性循环了。总的来说,产业生态不是一年两年搭建的,有些条件可以适当滞后一些,但必须要实施下去,不然就没有以后了。产业集群打造最终就是产业生态的打造,谋划产业集群,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到产业生态体系上去。】

在产业集群里,上下游产业之间存在供需关系,绝不能纯粹的“拉郎配”。招商过程中,必须清楚项目为何来,主营业务是否与产业规划吻合,这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

从表面看,产业集群是企业扎推、分工的过程,呈现出竞争与供需的关系。

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新能代谢的有机体,不同阶段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否则,难免会患上“老年乏力症”,并逐步走向衰亡。

当初为何要引进特斯拉?真正的意义打造产业集群。之前,听过最多的说法,就是发挥“鲶鱼效应”。特斯拉进入中国后,可以让一些车企产生危机感,继而不断地进步。这个说法,并不是关键原因。如果仅仅是为了给国内车企压力,不用这么复杂,直接搞个进口电动汽车零关税就完了。回头再看,当时给特斯拉开出条件。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在3年内完成配件国产化率100%。尤其是汽车行业,一辆车的生产,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比如,车身、中控、电池、底盘等。特斯拉的直接或间接供应商有一百多家,而这些供应商下面,则有更多的上游商家,从矿石的开采一直到最后的设备制造商,牵扯到成千上万家企业。这些企业获得特斯拉的供应商资格,意味着他们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的顶尖水平。而这样一个围绕特斯拉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集群,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这才是我们国家最看中特斯拉的一点。

这几年,各地方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成为提升自身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但大多数地方,面临着打造产业集群的难题。如何做大聚焦,要知道项目那么多,该怎样聚焦在某个环节或者某个点上?

一、出发点是区域

选定某个产业集群或者某个区域,就意味着主要目标客户有了明确的方向,选定这个方向要基于所选区域的产业承载力和周边产业环境。在哪个区域谋划产业集群,就要围绕这个区域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依托资源、人口以及城市水平的提升进度,制定总目标与阶段化目标,达到量化和实施的阶段。这样,地方就可以每年在生态体系中,关注和招引核心资源与重点项目。针对招商方向进行梳理,明确方向后,按照企业龙头画像,圈定核心项目的名单,选出合适的招商人,全身心深耕聚焦到这个圈层去。衡量聚焦与否的最关键指标,就是时间效率,花多少时间在某个环节,如何最快速地摸清脉络和门道,就是衡量聚焦与否的量化指标。作为招商人员,需要明白自己要什么,如何不让一些干扰因素,来影响信息获取的效果。其中,千万别被牵着鼻子到处走,被动的工作方法,即使聚焦了,也没有效率。

二、落脚点是项目

一个项目先往哪里推,备选去哪里,这是深思熟虑的过程。招商人重视项目方的预期或者提前引导好客商,做好比较优势的分析,去哪里就体现哪里的亮点。这个过程要清晰知道,项目来的根本原因,企业的诉求与动机是否匹配,才能判断出项目是真有机会落地,还是投资方在投石问路。

项目是最核心的量化指标,谋划产业集群的过程,招引龙头项目是关键。招一堆零散项目,也不如一个龙头带来的产业集聚的效果好。

所以,招引什么样的项目,就是招商人聚集的核心点。甚至,细化到每个阶段如何做、做什么,分解出阶段的目标去实现。

最后,分析出每个项目的实现,能给打造产业集群带来怎样的效果及影响, 这才是谋划产业集群最重要的。

三、锚企业

不难看出,一个产业集群往往是龙头牵引,围绕大企业的上下游,构建集群是常见的方式。这些火车头企业,可以称为“锚企业”。但是,随着终端需求的变化,产业继而升级发展。“锚企业”必然会有变化,这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

中国大部分产业集群,都是自由生长起来的。在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后,也走到了老化的转折点。从制造业的价值链角度看,传统产业集群暴露出衰老的现象。这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放弃低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端智能制造还未及时补上缺口。

天津自行车产业集群,曾经辉煌一时,全球1/4的自行车都是在王庆坨镇生产。由于产品同质化、供过于求,加上共享单车平台的垄断性和统一性的维修,沦落成一个没有品牌的组装产业。

拿一支笔来说,制造中涂漆6遍才能成形,还要求能够速干,这一点就是对工艺的深耕。而在当下,处于环保的考量,水性漆正是代替硝基漆的趋势。尽管,一个地方有几百家印刷厂,只能满足简单的涂漆配套。而更高级的制造能力,基本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将过剩的低端产能,升级并转向整个产业的配套加工,这样产业集群的价值才能焕发出来。

这是一种“蚂蚁分食”的逻辑,产业集群的价值网,关乎到每个企业的发展。只要企业在价值网里,即便是分到一点利润,也是在产业链的关键领域里获利。当这个网扩张时,企业的供需会增大,那么仍然能够向上发展。

而产业集群的建设,涉及到产业链条建设、产业组织模式、产业资源配置、政府服务体系等的变革。核心目的就是要增强企业根植性,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及安全性。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级的生产力,不能纯粹地为了建设产业集群,出现“拉郎配”的情况。有的产业集群里,路左是化工企业,路右边却是食品企业,企业之间不仅没有任何关联,还存在相互伤害的状态。

其中,除了注重纵向深耕,产业链“上下游”融通,聚力链条升级,有针对性延链补链强链,还要横向延伸,实现“左右岸”协同,走向消费端的自我进化,将制造力与场景化绑定在一起。

地方打造产业集群时,洞察消费端的需求是一种潜力,对应到本地区域就是不同的制造力。这能让产业集群这张网,一直持续有力地去扩张。

本文摘录自《招商引资研究报告》2022年7月号

0 阅读:0

管理与决策

简介:积累国内外20年的企业管理精华文章,与你慢慢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