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四次路线大革命

石中毛 2024-02-21 13:10:02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将“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改造为“科学社会主义”,并且付诸实际行动、进行革命斗争,这些“社会主义革命”也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也充满了艰难曲折;最突出的,就是“路线的调整”。

有的“路线调整”,其前后反差之大、是“革命性”的,所以,称为“路线大革命”。

迄今为止,发生了四次“路线大革命”。

一、“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一国、数国内率先胜利”。

这是列宁提出的,这在当时、不啻“石破天惊”。因为在列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世界性”、“国际性”,社会主义革命与实现,必须是“全世界性”的。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局部或个别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因为“市场”,是“世界市场”,政治、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是由经济、世界市场决定的。只有全世界都是社会主义革命酝酿成熟,社会主义也才能革命成功。

所以,列宁当时提出这个论点后,被党内外、国内外许多人“骂”;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列宁的正确。因为苏联革命成功了,社会主义率先在俄国胜利。之后,中国等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成功了。

从此,列宁的这个论点,终于成为真理,被同志称道。

这就是“第一次路线大革命”。

二、“农村包围城市”。

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当时,苏联的革命成功了,世界其它各国都在模仿地走苏联的道路。

苏联的革命道路,是率先从大城市开始革命、武装起义,接着打击资产阶级政府,然后战争、战斗,夺取全国政权。

苏联就是这样胜利的、革命的,所以,这被视为“铁律”。中国中共的早期领导人,也这样做;像李立三、王明、博古、瞿秋白等人。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发现革命力量太弱小了,如果按照中央的指示,去攻打大城市,只会全军覆没;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

所以,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将队伍拉上井冈山。

此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和苏联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能走苏联的道路、模式。而应该“农村包围城市”,先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发展壮大后,再夺取城市。

这个“路线”,遭到当时的中央王明等人的激烈反对,骂毛泽东“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是“取消派”、是“右派”,甚至“开除党籍”、对毛泽东各种处分。

之后,毛泽东按照王明等人的“指示”,去攻打长沙;结果,大败而归、红军损失惨重。

从此,毛泽东更坚定“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策略;当时中央的同志,也觉得毛泽东的策略是正确的,就认可了毛泽东的那个路线。向全国各地派出干部,“学习井冈山的办法”;一大批根据地建立,如“雨后春笋”;最后,中国革命成功。

从此,“农村包围城市”也得到了确立、肯定;而且,世界其它各国的革命,也开始学习、借鉴中国革命的经验,也进行“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

这是“第二次路线大革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是邓小平提出的;在之前,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马克思当年理论上论述“计划经济”,指出计划经济的优点、优势;而且,苏联革命成功后,当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中国革命成功后,顺理成章也实行“计划经济”。

但是,在“实行”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反射出计划经济的严重缺陷,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束缚经济发展,进而导致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停滞、僵化,人民群众连饭都吃不饱。

邓小平经过苦苦思索,结合现实情况,思考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当时,几乎等于“反革命”:社会主义怎么能实行“市场经济”?

之后,邓小平通过一系列措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大发展,经济总量成倍增加,粮食连年大丰收,饿死人的现象不见了。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归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至于苏联,仍然搞“计划经济”,则“解体”了。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

这是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以往,社会主义是实行“任命制”,是资本主义才搞“民主”,怎么社会主义也实行“民主”了?事实是,社会主义不仅有“民主”,而且比资本主义更“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参与国家政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至于以前社会主义没有大规模搞民主,原因是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纠正、不断发展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完美转态”。

这四次路线“大革命”,都“改天换地”、“震烁古今”,其它的路线、政策的“小革命”,则不胜枚举、不可胜数。

不论大的“革命”,还是“改革、革新”,都是好事,因为“实践检验真理”,一个“论点”,理论上也许是正确的,但是,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来考验。而“实践”、“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理论”、“论点”、“路线”、“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

“辩证法”,就是不断地“变”、不断地“否定之否定”,这是马克思“活”的灵魂,而不是固执不变、死搬教条。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