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子独家:夏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种信仰,一个时代

翔子史前推理师 2023-08-09 23:13:23

翔子史前推理师独家首次提出华夏文明新观点,夏原本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个朝代。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咱们叫“华夏文明”,而不是叫比它时间更早的“华唐文明”、“华虞文明”,也不是叫比它晚的“华商文明”或者“华周文明”?为什么单单要挑一个所谓的夏朝的“夏”出来做代表?莫非这个“夏”并不单纯只是一个朝代的称谓,而是另有所指?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后世文献提到夏的时候都会在前面加一个字“有”,使用“有夏”来表示。比如: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仿效夏时布局建都时也称当时的洛邑之地像“有夏之居”,这里的关键就是这个“有”字到底什么意思,在这里感觉很多余。按某些官方的解读,这个有字只是用在朝代前面的词头,是没有意义的。真的是这样吗?这个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看描述上古事件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被大家忽略但很重要的词“有事”。

《竹书纪年》有记载周武王伐纣之前曾“有事于上帝”,这才促成了牧誓八国联盟伐商。后来也还有记载周武王至洛邑定鼎,“凤凰见,遂有事于河”。此外,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事于太庙”、“有事于泰山”这类特定环境使用的情况。那么,“有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的“有”,字,正好是人手捧着肉,捧肉就是祭祀,也可以引申为信仰、信奉。

关于这个论点,我们也从乾隆这首题为《孟春有事于太庙》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条风渐噏温,春露感心源。精礿遵前制,斋躬步庙门。奉先思曷极,观德畏常存。执事咸宗隽,秉圭惟孝孙。乐初脩拊石,礼始溯捭豚。薪槱祥烟起,缭垣上晓暾”。

很明显,“有事于太庙”的意思就是告祭于太庙。“有事”的意思就是“进行求告、祭祀、拜谒的事”的意思。

所以上述周师伐纣之前“有事于上帝”意思就是事先去拜谒求告过神权最高领袖西王母,获得了神权的支持,在西王母的号召下,周才获得了西王母所在昆仑之丘附近巴蜀地区八国的支持。后来周武王建洛邑“凤凰见,遂有事于河”,也是指凤凰出现在洛邑呈现祥瑞,于是周武王在洛河举行了祭拜活动。

“有事”解读清楚了,那么“有夏”是否可以同样理解为“求告、祭祀、拜谒夏”,再简单一点理解“有夏之地就是“崇拜信奉夏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理解,夏就应该是一种代表神或对三皇五帝的信仰,而不是一个统治政权。夏不是一个有地域边界的区域,而是以“是否”信仰“夏”来界定的宽泛的标准,广义地说凡是崇拜信仰夏的地方统统可以叫有夏。

正如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记》页提到的:

“《经》言夷夏之辩,以礼义为限,不以地界而分”。

意思就是所谓夷与夏,是以是否信奉夏礼为标准,而不是以地界为标准。

后来人们将出现在原来有夏地界上不信奉夏的蛮夷叫做“猾夏”,“猾”的意思就是扰乱、侵入、破坏。“猾夏”与“有夏”是反义词。比如《尚書古文·舜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冠賊姦軌,汝作士。”意思就是因为蛮夷侵乱夏、不信奉夏(中国),帝命皋陶做法官。这里有个看点,命皋陶作刑的是尧帝,那个时候可还没有夏启什么事,也就是说,早在大禹夏政权之前的尧帝时期就有“夏”的说法存在。这也证明了夏最早不是国号朝号,而是一种信仰。

《乐府诗集》里的晋篇也有“西蜀猾夏”的记载,这句话意思西蜀作为有夏故地,也被蛮夷侵入、扰乱、破坏了。

大禹家族作为被神权授权的诸侯共主,与其说他是一个朝代,不如说他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神权至上的时代。事实上,历史上没有最高统治者只有区域共主的时期,也有称为时代的先例,比如三国、五代十国等等。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要以朝代的标准去寻找夏,在信仰夏的时代,也许我们讲大禹家族的共主政权叫“夏联盟”可能更合适。

作者:翔子史前推理师

知名历史博主,文旅节目制片人,原为中央电视台(CCTV)导演。全网首次提出华夏探源创新观点:“岷江流域才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引发社会较大反响。

内容包括:昆仑就在瓦屋山、昆仑之丘即为新津修觉山、伏羲女娲来自岷江流域、炎帝黄帝家族在岷江流域、涿鹿之战战场在成都、尧舜禹夏在岷江流域、三星堆就是夏商祖庙、《山海经》即为巴蜀地理书等等颠覆性的观点。精准对应了《山海经》里众多地理坐标。

1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3-08-19 20:41

    赞同文章所说。虽然个人没有任何依据,我感觉这个“夏”就如作者所写的那样。现代社会对于“国家”的定义就是暴力机器,暴力机器性质不同、暴力机器体现的“国家”意志也会不同,商朝显然是个国家机器,商朝的国家意志当然得通过人祭等等暴力来实现,反观“夏”,没有人祭的“夏”似乎表明“夏”不是王朝、不是国家机器。

翔子史前推理师

简介:原央视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