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中国印钞64万亿,物价下跌、房价下跌、股价下跌,合理吗?

秘闻娱超 2024-06-18 16:35:14

2年内,中国印钞量高达64万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货币投放,人们不禁要问:这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影响?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及时雨",还是引发通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物价下跌、房价下跌、股价下跌的当下,如此规模的印钞又是否合理?这一切,背后有着怎样的经济学逻辑?

一、超发货币与通货膨胀

超发货币,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指的是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超出经济增长实际需要的部分。

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他需要母亲适量的乳汁供给,以支持健康成长。

但如果母亲提供的乳汁太多,孩子的身体就会承受不住,出现各种问题。

经济也是如此,货币供应需要与经济增长相匹配,一旦超发,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等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21年初至2023年末,广义货币M2增加了64万亿元,增幅达26.5%。

这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近1000亿元的新钞票被印制出来,投入市场流通。

如果把这些钞票一张张连起来,可以绕地球近200圈!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放水",很多人担心,这会不会让物价飞涨,让钱包缩水?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中,钱多了,东西就会变贵。

经济学中也有一个著名的公式:MV=PQ,其中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Q代表实际经济产出。

从公式可以看出,在V和Q不变的情况下,M的增加会直接推高P,也就是物价水平。

但令人意外的是,近年来中国的物价非但没有大幅上涨,反而出现了下跌的趋势。

2023年CPI同比仅上涨2.1%,远低于3%的预期目标。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可能与货币流通速度V的下降有关。

在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持币观望,而不是把钱花出去,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抵消了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产业产能过剩,供给远大于需求,形成了通缩压力。

企业为了去库存,不得不降价销售,导致物价下行。

这就像一个仓库,里面堆满了各种商品,但门可罗雀,销量惨淡。

为了尽快卖出去,商家只能忍痛降价,甚至搞"清仓大甩卖"。

当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物价下跌似乎是一件好事,意味着生活成本的降低。

但从长远看,如果物价持续下跌,可能会抑制居民消费,减少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而一旦需求不足问题得不到缓解,即使再多的货币,也难以为经济"补气血"。

那么,面对超发货币与通缩并存的怪现状,决策层是否还会继续加码放水?货币政策又将如何影响楼市和股市走势呢?

二、印钞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在探讨了超发货币与通胀的关系后,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大规模的印钞,会对楼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毕竟,房地产向来是货币政策的敏感目标,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万众瞩目。

众所周知,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发商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销售回款、银行贷款和其他融资。

当央行大幅放水时,无疑会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降低贷款利率,使得开发商的融资成本下降。

这就像给开发商发了一张"免费午餐券",让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去拿地建房。

但问题在于,这张"午餐券"并非真的免费。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会推高地价和房价,形成泡沫。

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反应:房价暴跌、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银行坏账增加……这种情况,在日本、美国等国家都曾上演过。

近年来,中国楼市也经历了大起大落。2015年的"930新政"和2020年的疫情,曾让楼市一度陷入低迷。但随着货币宽松力度加大,楼市又迎来了一波上涨周期。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百城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3.2%。

一些二三线热点城市,房价涨幅甚至超过10%。

随着监管政策收紧,房企融资受限,市场预期发生逆转。不少房企陷入债务违约,如恒大、华夏幸福等。同时,由于房价高企,居民杠杆率攀升,购房需求逐渐减弱。

2023年,全国百城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下跌1.5%,二手住宅价格更是下跌4.3%。

面对楼市的降温,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放松调控,推出各种刺激政策,如降低首付比例、放宽限购限贷等。

中央政府也重提"房住不炒",强调"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了支持楼市的信号。在政策暖风和充裕资金的双重刺激下,部分城市楼市迎来回暖,但整体仍较为低迷。

有分析认为,在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楼市仍有望扮演"压舱石"的角色,为稳增长贡献力量。

但也有观点指出,盲目放水救楼市,可能会加剧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系统稳定。

长远来看,还需要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印钞对楼市的影响可谓利弊兼具。短期内,宽松的货币环境或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但从中长期看,仍需警惕泡沫风险,把握调控力度,实现楼市的软着陆。

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点永远不能忘。

三、股市的涨跌秘密:超发货币的"双刃剑"效应

股市,这个聚集了无数投资者梦想与财富的地方,向来以敏感多变著称。

每一次涨跌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货币政策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常言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股市的基本面和走势。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对股市更是影响深远。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时,往往会给股市带来利好刺激。

这其中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宽松的货币环境意味着市场上的资金更加充裕,利率水平下降。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一方面,他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融资,然后将资金投向股市,博取更高收益;

另一方面,低利率也会刺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使其更加乐于承担风险,加大杠杆,进而推高股价。

事实上,历史上许多牛市行情,都与货币宽松密切相关。

如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就是在宽松货币政策和降息降准的刺激下形成的。

当时,上证指数从2000点左右一路飙升至5178点,涨幅高达150%。

投资者热情高涨,融资买入规模屡创新高,一时间"蓝筹+杠杆"成为市场主旋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宽松货币带来的股市繁荣,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股价的上涨如果脱离经济基本面,完全依赖于流动性推动,就可能演变为投机性泡沫。

一旦泡沫破裂,股市就会经历痛苦的调整,投资者损失惨重。

2015年的股灾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当时,随着杠杆资金的快速撤离和监管政策的收紧,股市泡沫骤然破裂。

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上证指数就从5178点跌回3000点附近,千股跌停的惨烈景象令人心有余悸。

据统计,这轮暴跌导致市值蒸发约2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1%,无数股民倾家荡产。

如果说宽松货币是催生股市泡沫的"助推器",那么紧缩货币政策就是戳破泡沫的"针"。

2018年以来,随着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的推进,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审慎,股市也随之进入调整期。

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市场避险情绪上升,股指持续回落。

面对疲弱的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再次转向宽松。

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并通过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等方式,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

宽松货币却没能扭转股市颓势。相反,股指全年持续震荡下行,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

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近年来股市估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有限。

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承压,难以支撑股价上涨。

新经济、新产业的崛起,使得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压力,许多"白马股"不再那么耀眼。

更重要的是,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反应正在发生变化。以往,货币放水往往会带来股市上涨,但现在这一逻辑似乎不再奏效。

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成长性,对盲目加杠杆持谨慎态度。

这或许标志着,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和理性。

结语

货币,这一看似简单的经济工具,却牵动着物价、楼市、股市的方方面面。

64万亿元的超量印钞,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

表面上看,物价下跌、房价下跌、股价下跌,似乎与预期相悖。

但深入分析,却发现其中暗藏玄机。

宽松的货币环境,既可能为经济注入活力,也可能酝酿危机。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尺度,平衡短期与长期,避免大起大落。

0 阅读:0

秘闻娱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