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科教兴渝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努力打造巴蜀小学科学教育创新的又一张“新”名片。

宣逸世纪 2024-04-25 07:09:10

为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了摆在中小学教育面前的一道待解“考题”,有着90年办学实践的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交出了一份科学教育的创新“答卷”。

“‘科技创新’一直是巴蜀育人关键词,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孩子,是巴蜀小学对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深刻回应。巴蜀小学的科学教育价值定位在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为孩子种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构建全域‘大科普’新格局,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表示,用“传承”和“发扬”打好基础、用“课程”和“评估”夯实载体、用“家庭”和“社会”拓展外延,目前学校已逐渐清晰构建了具有巴蜀特色的三位一体科学教育体系。

用“传承+发扬”打好基础

搭建科学教育新平台

据了解,1933年就创建的巴蜀小学,以“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为办校宗旨,“探索与创新”一直根植于巴蜀小学的血脉之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巴蜀小学便探索建立科学教育体系,科学课程经历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三次跃升。到2000年,巴蜀小学开展了以“创造教育”为主题的四轮16年创造教育实验研究,生动、灵动、互动的“创造”性教学成为巴蜀名片。

如今的巴蜀小学,在传承中继续发扬、持续开展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在学校“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中,为科学教育精心打造了“硬件”设施。基于学生体验感悟和学习实践的真实需求,科学学科“儿童学习空间”旨在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提升儿童科学素养,聚焦于“动手动脑学科学”,以可视化、体验化的科学长廊、科学教室的物化建设,打造科学学习儿童空间场域。让学生在自己着迷的科技体验学习空间与场域中,能自主设计、创造,像科学家那样观察研究科学现象,像工程师那样设计制作物品工具,形成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和责任态度,达成在科创环境的浸润下培养巴蜀学生。

“在巴蜀小学,我们一直用行动践行‘功能与审美并重’的空间文化,实现空间润泽于人。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学校也在不断持续优化科学教育创新的空间建设。”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副校长李永强介绍,首先,学校建设完善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常规“三室”,并根据探究实践需求命名为“诺贝尔物化室”“达尔文生物室”“鲁班机械坊”等,用于基础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还创建了机器人活动教室、创客教室、未来教室等专业教室,将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科创空间中,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据了解,在巴蜀90周年校庆之际,巴蜀小学科学学科组还为学生们打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有土种植区”“无土栽培区”“动物习性探究区”“光照对比观察区”“宇宙空间体验区”等儿童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在其间体验与实践。

“硬件”之外,一支优秀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开展好科学教育的基础。

“学校为组建优秀的科学教师队伍下足了功夫,组建了以科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师为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数学学科教师参与的科技教育核心研究教师团队,培养科学教育教师,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潘南告诉记者。

巴蜀小学的科学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可谓“高规格”。在目前的17名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教师1人,副高级教师1人,研究生学历8人。其中,1人为重庆市学科教学名师、重庆市科学学科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5人为市级科学骨干教师,多人被授为市级“优秀科技辅导员”荣誉称号。

用“课程+评估” 夯实载体

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

课程是开展好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巴蜀小学一直致力于科学教育创新的探索,着力构建巴蜀特色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巴蜀小学从‘尊重、激发、共生’教育三元素,‘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种实施形态,‘基础学力课程、生活实践课程、潜能开发课程’等三类课程,构建起了律动课程体系,凸显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巴蜀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以“学科+”的方式执行落实,即基于科学学科,从科学学科出发,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结合家庭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打破学习的边界,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实施课程教学。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执行校长、科学学科负责人张超表示,基础学力课程主要是依托科学、信息科技课程为基础,通过学科内融合开展科创教育;生活实践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通过“学科+生活”开展科创教育;潜能开发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科学教育课程群,为不同孩子提供个性化的科学教育创新课程。

教学评价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在“双减”视域下,巴蜀小学借力评价推动科学教育的推进和“双减”下的减负提质。为了实时评估效果,巴蜀小学还构建了巴蜀学生律动评价体系,以评价改革协同科学教育创新的开展。学校充分运用自主研发的“巴蜀榜样电子徽章”,实现了对学生科学教育学习活动的即时评价。如科学设计星、科学金点子星、科学实践星、创意小能手、创客小达人等徽章,都时刻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通过科学教育课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巴蜀小学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头脑科学、身手劳工”的巴蜀型科学特质学生。

学生周子涵从2018年起连续四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9年,他又荣获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大赛”总决赛“最佳创意设计师”称号。学生郑雅匀设计的“迷你多功能路灯”代表我市参加36届全国创新大赛展示交流活动,获得第二届中国智博会青少年孵化展金奖。此外,学生马楚瑜、喻俊达、谢可心、王赵林云等同学的多项发明创造也荣获“市长提名奖”“重庆市科技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学生张子瑞、韩东峻的发明也荣获国家级“专利奖”、市级多项“专项奖”。

用“家庭+社会”拓展外延

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

巴蜀小学的科学教育不仅在“课堂”这一教育主渠道上务实推进,也着力于“课外”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近年来,巴蜀小学有意识地开展家庭亲子实验,通过设置一些方便家庭开展的小实验,既培养了学生以科学视野观察日常生活的科学素养,又借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实践、互动增进了亲子关系,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学校还开启各种科技特色活动,为师生创建学习共同体,拓展学科知识,激发师生的创造思维,培养探索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借以多元化“科技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搭建平台,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开阔学生眼界和启发学生心智。为创设浓厚的校园科普氛围,学校引进两院院士,长年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让科学家、专家成为学生的X导师。

2023年3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走进巴蜀小学,以《新型能源储存材料》为题,为该校学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

这样的主题讲座只是巴蜀小学长年科学教育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学校还邀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专家曹冲、清华大学教授过静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等院士专家进校园,依托集团校及“1+1+N”教育互助平台,大力推广科普教育,逐年完善具有巴蜀特色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路径。

同时,学校还将科学教育的触角主动伸向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基地。“馆校协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支撑,是落实‘双减’、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引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对此表示,馆校协同助力“双减”落地,构建素质教育新范式。在新发展阶段,应积极探索馆校协同合作,构建全域“大科普”新格局,盘活社会资源,共同做实做优“双减”工作,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馆校协同是学校延续多年的活动课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双轨道’,开启学生校内外全面、个性化成长的‘双通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创新素养,破解校内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使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据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科学学科大组长刘莹老师介绍,“引进来”即积极推进“科普进校园活动”,通过科普讲座、科普体验、科普剧场等多种类型课程,学习科技知识,开阔科技视野。“走出去”则是以“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为核心,持续和重庆市各场馆合作开发、优化课程体系,以“馆校协同”育人为抓手,构建X导师机制,盘活社会资源,开设馆校科学课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逐年构建起具有巴蜀特色的科学教育实践路径,培养了一批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的学生。

在90年的办学实践中,巴蜀小学持续将“做”的哲学转化为实践行动,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去积极回应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示范学校”,国家“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优秀单位,国家级“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年度重庆科技小记者“优秀站点”、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科学表演大赛”“自然笔记大赛”等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

荣誉属于当下,创新走向未来。科学教育要不断契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巴蜀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索也在继续。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马宏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持续通过优化科学课程内容设置、变革学教方式,实现数字赋能,完善评价机制等维度来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课程育人功能的最大化;通过加大社会资源融合,多维度创新实践等路径,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达成综合育人、实践育人,切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努力打造巴蜀小学科学教育创新的又一张“新”名片。

来源:重庆科技发布

编辑:陈炆炆

0 阅读:0

宣逸世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