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不听命令,一心想“打大仗”,毛主席气得打翻茶杯:他是想做抗日英雄

今人说古 2024-05-29 14:11:48

平型关战役,又称“平型关大捷”,一直是大家对抗日战争关注得比较多的战役。它取得了战术、政治和舆论,三方面的胜利,可是在战略上出现了一定的失误。

大家对游击战都很熟悉,它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中,一种十分常见和重要的作战方式,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农民战争里。游击战不是毛主席独创的,却是毛主席系统地阐述和使用,最后发扬光大的。

关于游击战,这个看似简单的作战方式,其实涉及到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方方面面。抗战之初,包括朱德、彭德怀、101等军政高层,对它的了解都不够透彻明白。

1937年8月1日,毛主席给在外地出席重要会议的周总理、博古等人,发去一封电报,首次提出红军,也就是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的原则:“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

4日、5日,毛主席又两次致电周总理、朱德、叶剑英等人,点明抗日战争要分为正规战和游击战,红军将采取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即主要做侧面钳制和打击,尽量不做正面作战。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又是耳濡目染多年,所以对毛主席想表达的游击战的意思很清楚。但是当时的红军众高层们,却不是很明白,可以说糊涂得很。于是,毛主席当机立断,选择在八路军出征之前,于洛川召开了扩大会议,讨论作战问题,讲解“游击战”。

红军的军政首脑,能来的都来了。在会上,出现针尖对麦芒的争论,不少同志主张应以运动战,配合国民党军多打大仗,扩大影响,兵力不能分散,尽可能集中。毛主席坚决反对,说我们同日寇的作战方式,不能像过去跟国民党军一样,硬打硬拼是不行的;我们的武器、弹药都很有限,打了这一仗,就打不了下一仗了。

朱德表示同意,但也有疑问:不打大仗,国民党军会怎么说?外界舆论会怎样?彭德怀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表示,不太明白当时毛主席,要求“以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敌后抗日”是为什么。

会议开得比较成功,但在部队主要进行山地游击战还是运动战方面,因时间紧急,还存在分歧,没有讲通。但经过平型关一战,分散各地的军政首脑们,差不多理解了毛主席不打大仗,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深意。

出现这样的战略分歧,简单概括就是:我们当时还没跟日寇正面交过手,不知道他们多厉害,误以为他们战斗力再强也就比国民党军强一些,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中弹还是会死。就这样,平型关战役在洛川会议的一个月后,开始了。

对于敌后前线的将士们,能不能执行好“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毛主席相当关心,他不厌其烦地给前线将领们发电报提醒,舍弃过去的作战方针,实行新的作战方针。

1937年9月11日开始,日寇攻势迅猛,大同、灵丘、东跑池先后失守,最后兵临平型关下。而且,日寇的西路军,正试图绕过平型关。阎锡山策划包括八路军115师在内的3个师,主动出击。可是到出击当天,却只有八路军的115师执行了出击计划。

115师出击之前,毛主席曾发了五次电报阻止,希望101能冷静一下,按既定方针,以游击方式配合作战。毛主席通过各个角度,进行再三解释,但仍未能说服101。毛主席气得一巴掌拍到桌子上,弄翻了一杯装有开水泡好的茶的茶杯。

毛主席说:“他还在坚持集中兵力打这个运动战,他还是想表现自己,想当抗日英雄!”他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只得在尽量减少损失的前提下,以实际战例让那些高级将领们明白自己的苦心。

最终,毛主席同意101用1个旅,暂时集中打仗;但是,他特别强调,再次强调:“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9月25日,天正下着雨,115师的战士们无所畏惧地发起了进攻,经过数个小时的激战、血战,取得了振奋抗日人心的大捷。可是胜利的背后,却是让101等高级将领,不敢再这样打的血一般的教训。

首先,本该一同出击的国民党军,没有出动,不但不配合伏击和围攻,反而还有意无意地放走部分溃敌。

其次,我军斩获颇丰,但伤亡同样惨重,大部分还都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本不该牺牲在战场,而是在地方培养出更多的红色战士。

最后,我军高层都意识到日寇的厉害,他们有着武器射程远、战术先进、训练充足、后勤完善、机械化速度快、无线电下指挥迅速、重武器多火力猛等优势,国民党军跟他们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一个地,运动战确实不适宜对日作战,尤其是在敌后抗日中。

此战过后,毛主席的威望再次提高一大截,八路军、新四军的各地军政首脑们,无不钦佩他未卜先知的智慧。

19 阅读:1984

今人说古

简介:读史可明鉴,知古以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