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什么一定要打下城池?绕过去不行吗?专家:绕了就死

赵赵没期待 2024-04-25 01:49:23
前言

古老的战争史上,为何城池攻防总是兵家必争的焦点?是什么让这些城池在战争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攻城战成为最残酷的作战方式之一?当绕城直取的谋略被提出时,为何古人却视之为大忌?这些问题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战争逻辑?

北宋保卫战:汴京城的坚韧抵御

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国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时,辽国国力强盛,其骁勇善战的军队一度攻占了宋朝的重镇开封。面对辽军的猛烈进攻,宋军节节败退,宋朝上下一片恐慌。危难当头,宋神宗皇帝亲自主持军机,命令大将曾布率领精锐之师,死守汴京城。

汴京城池雄伟,四面环河,城墙高厚,几乎无懈可击。尽管宋军兵力孱弱,但凭借这座坚城,终于挡住了辽军的锐芒。辽军攻城数月,伤亡惨重,却仍然无法攻下汴京。最终,辽军只能撤退,宋朝得以保住这座重镇。

这场保卫战,使宋军获得喘息之机,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机。可见,占领城池对于主导战局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这些战略要地,军队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除了汴京之外,古代中原地区还有许多这样的重镇城池,比如徐州、襄阳、汉中等地,它们都建在交通要冲和水陆咽喉之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南北朝攻城战:建业城的血与火

公元479年,北魏孝文帝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欲征讨宋朝。当时,宋朝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城池坚固,北魏军队在城下绞杀数月,始终无法攻下。

北魏军中有一名叫张翼德的谋士,他上书孝文帝说:"攻城不下,伤亡太大,不如另寻他法。"孝文帝听从了张翼德的建议,命令军队绕城而行,直取宋朝腹地。

不料,宋朝将领刘淬铸得到密报,知道北魏军队绕城而行的计策。他率领宋军奋勇迎战,在泗水之战中,大败北魏军队。北魏军损失惨重,仓皇北撤。这场战役给了北魏一个沉重的教训,绕城直取虽然可以避免伤亡,但一旦被敌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此之后,北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转而重兵攻打建业城池。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双方在建业城下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

北魏军队不断发起冲锋,宋军英勇抵抗。城头城下,箭矢飞射,砍杀不止。最终,北魏军队攻陷建业,但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伤亡。

这场攻城战,给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攻城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拼杀。攻城方要不断发起冲锋,伤亡惨重;守城方虽然占据地利,但也难免伤亡。而且,一旦城池失守,守军将陷入绝境,很难全身而退。

朱元璋的教训:绕城直取的隐患

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红巾军余孽时,曾一度采取了绕城直取的做法。当时朱元璋率领明军进攻河南,红巾军占据了开封城。朱元璋不愿意在开封城下伤亡过多,便命令大军绕过开封,直取红巾军根据地。

不料,红巾军得知明军的行踪后,立即放弃开封城,跟随明军后路。明军行军路上,时常遭到红巾军的袭扰,后勤线被切断,粮草告急。最终,明军不得不停下脚步,同红巾军在黄河边展开决战。

这场战役给了朱元璋沉重的教训。他意识到,绕城直取虽然可以避免攻城战的伤亡,但却可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后勤线一旦被切断,军队就会陷入绝境。从此之后,朱元璋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转而重兵攻打沿途的城池。

类似的情况,在古代战争中还有很多。比如南宋时期,蒙古大军西征中原,沿途攻下了徐州、开封等重镇城池。当时宋将岳飞提出,可以绕过这些城池,直取蒙古军的根据地。但朝廷没有采纳,因为一旦深入腹地,万一被蒙古军包围,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看三国时期,曹操北伐时,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困境。当时曹操大军直取荆州,绕过了襄阳城。不料刘备得知曹军行踪后,率领军队袭击曹军后路,将其包围在江陵。最终曹操不得不撤军,这次北伐几乎功亏一篑。

可见,在古代战争中,绕城直取虽然可以避免攻城战的伤亡,但却可能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一旦后勤线被切断,军队就会陷入绝境,很难全身而退。更何况,古代军队的通讯工具极其落后,一旦深入敌后,很容易被包围而毫无察觉。

攻城战的重要性:控制交通要道,获取资源

虽然攻城战代价惨重,但在古代战争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控制住沿途的城池,才能确保军队的后勤补给,避免遭遇突袭包围,并为后续作战赢得有利条件。

其实,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攻占城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为了获取资源,扩大自己的版图。毕竟,在那个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时代,土地和人口就是一切。谁能占领更多的城池和土地,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喂养更多的军队,进一步扩大战果。

这一点,从汉朝年间的战争就可以看出端倪。当年汉武帝伐击匈奴,占领了河西走廊,从而获得了大量的牧场和人口。这为汉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再看唐朝年间,唐军远征高丽、吐蕃,每每都是先攻下沿途的重镇城池,然后再推进。

可见,攻占城池不仅可以控制交通要道,还能获取大量的资源,为后续作战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正因如此,古代将领们才如此重视攻城战,视之为立足之本。

当然,攻城战代价惨重,因此古人更倾向于用谋略迫使敌人投降。但如果敌人固守城池不降,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发动攻城战了。比如南宋年间,岳飞远征西夏时,先是派人去说服西夏降城。可惜西夏人固执己见,拒不投降。于是岳飞只能命令军队发动攻城战,最终攻陷了西夏的都城。

再看明朝年间,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农民起义时,也是先劝降,后攻城。当时陈友谅等人占据了一些城池,朱元璋先是派人去说服他们投降,但无果。最后只能发动攻城战,一座座城池陆续被攻陷。

可见,攻城战虽然代价惨重,但却是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有攻下沿途的城池,控制交通要道,获取资源,才能为后续作战铺平道路,赢得最终的胜利。

正如古人所说:"攻城莫过于攻心。"只有攻下敌人的心理防线,迫使他们投降,才是取胜的关键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攻占城池就成了必由之路。

结语

从汴京城的坚韧抵御,到建业城的血与火,再到朱元璋的教训,我们可以看到,城池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交通要道的控制中心,更是争夺资源的关键所在。

攻城战虽然代价惨重,但古人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发动。因为只有攻下沿途的城池,才能确保军队的后勤补给,避免遭遇突袭包围,并为后续作战赢得有利条件。而绕城直取虽然可以避免伤亡,但隐患重重,可能导致军队被包围,后果严重。

正是这些城池争夺战的逻辑,塑造了古代战争的独特面貌。它不仅体现了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折射出了古人对于战争代价的深刻认知。这些历史的教训,或许也可以给我们现代人一些启示。

0 阅读:7

赵赵没期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