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说“中国制造业企业找不到路了”。那中国养猪业又何尝不是

兜说猪事 2024-02-08 14:26:29

作者:孙波

近期,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在接受《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吴晨时表示,“现在很多中国制造业企业找不到路了,并表示现在中国制造业确实需要转型。”然而中国的养猪企业又何尝不是找不到路了,也确实需要转型。

中国养猪企业在追逐规模化的过程中确实面临了一系列问题。2023之前,企业普遍效仿欧美模式,试图通过规模化发展来淘汰养猪散户,将市场集中于大型养猪企业。一些养猪专家认为,驱逐散户是终极目标,以此避免猪周期的产生。他们以美国生猪产业为例,强调规模化经营的稳定性。然而,事实证明,当散户逐渐退出市场,大猪企业主导的局面并没有解决猪周期的问题,反而带来了更长周期的困扰。

事实证明,企业追逐规模化的策略导致了当前生猪市场的不稳定,“超长猪周期”的形成。也就是说,规模化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因此,养猪产业需要更为综合和平衡的发展战略。

当前生猪企业也找不到路了。第一,一些企业模仿欧美发展模式,通过举债扩大产能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然而,一旦猪价下跌,企业难以偿还债务,国内资本并未像欧美资本那样持有长远眼光,而是选择无情地抛弃企业,最终导致企业倒闭、被收购。

第二,一些大猪企业以差异化为主,推出黑猪肉、土猪肉等特色产品。虽然这些企业努力宣传猪肉的优势,看似开辟了新市场,但实际效果有限。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观念尚未完全改变,对于差异化产品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第三,中国大猪企的社会责任感与政府之间的诉求相差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城市务工人员返乡增加。这一趋势下,原本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的农村产业被这些大企业剥夺,这两者对于农民而言,不仅是经济来源,更是他们最后的生存机会。这些大企业获得了高额利润,却似乎忽视了这些基层农村的生计需求。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民最后的生存机会,每一个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的农村人,都可以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来获得温饱,然而这些大企业已经获得了高额利润,他们现在并不缺钱,就不应该再拿走他们的生存底线,已经吃饱的人不应该拿走饥饿者用来维持温饱的工作,有时候极致的扩展是一种贪婪。

现在中国养猪确实需要转型

如何转?怎么转?一直是当前养猪业讨论的问题,很多专家及企业高管认为中国养猪业应该向“智能化转型”,但是当前养猪散户还有1000多万户,且服务上下游的个体从业者高达5000多万人,过度开展智能化可能加速剥夺这些人赖以生存的职业,由于生在农村他们已经退无可退。在任何时候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是第一位的,马云近期也曾表示“只有农村富,中国才会富;只有乡村强,中国才会强;只有乡村振兴,中国才会振兴”,那么我们反问一下“你剥夺了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生计,农民还怎么富”?

因此,我们认为智能化在生猪产业的角色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当前产业转型的主要新出路。我们坚信当前生猪产业真正的新出路在于能够引领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农民更富裕、农村更强大、乡村更美丽的目标。为实现这一愿景,企业应该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合作模式,积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1

兜说猪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