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云灌溉 2023-04-10 17:32:15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1   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生产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领域相结合是顺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作物良种推广、植保机械作业、病虫害防治、农田灌溉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都涉及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农田灌溉方面,农业农田灌溉服务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土壤水分分析、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和变化趋势检测结果的及时监控反馈,实现对农田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科学的控制各个灌溉环节,有效解决水旱灾害频发地区农田灌溉用水量不足等问题,切实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1.2   信息化建设与产品销售

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口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很多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而通过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以农业信息化为依托,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提供丰富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方案,使农产品流通更加便利高效,从而提高农产品销量;

1.3   信息化建设与追溯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使得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有了更多的要求,如何买到质量好、性价比高、绿色又安全的农产品成了消费者首要关心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性,通过实施信息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来实现全程监控和追溯,从种植、施肥、采摘到运输、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记录在案,进行跟踪管理,准确地追溯到农产品的产地及相关生产情况等信息。从而做到从源头上实现可追溯、可管理,极大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使每一名消费者都能吃到放心的有机食品。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2.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目前许多农村地方仍存在信息服务网点少,缺乏足够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低下,难以满足农民群众信息化服务需求等问题;同时,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村各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信息化建设覆盖较为薄弱。以病虫害监测和农田灌溉为例,病虫害监测信息传递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不能及时准确地将监测信息和专家分析对策传递给农民,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更跟不上农民的需求。农田灌溉方面,部分地区农田灌溉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田灌溉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普遍存在灌溉系统成本较高、利用率低、灌排用水量难以有效控制、管理方式落后和运行维护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2   农民缺乏对信息化应用意识

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市场行情和农情动态的意识不高,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与接受能力不足,导致很多农民不会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这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无法对农业生产工作产生指导作用。

2.3   信息化助力农产品销售

目前,农民群众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获取贴合当地实际的农业资讯和技术渠道非常有限,信息资源大多以零散的形式存在,完整的资料相对匮乏。此外,虽然农民朋友对手机等电子设备使用率越来越高,但大多以娱乐为主,缺乏主动学习实践新技术新技能的内生动力。

3.农业信息化建设下一步发展探索

3.1   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改善部分农村地区通信环境,加大通讯服务项目支持力度,不断推进农村设施网络建设。要大力开发智慧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搭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信息预警与应急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食品安全溯源等涉农信息化平台。要不断加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销售网络,全面完善农村物流,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网络销售系统,促进农民增收。

3.2   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要加快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坚持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既要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激励办法,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吸引留住外来人才;大力支持村镇两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和网上销售技能培训,鼓励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甚至以开设网店的形式参与其中,逐步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区域品牌,打造一批网上销售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

3.3   不断提高农民应用信息化能力

加大农业信息化宣传力度,采用电视媒体、报纸期刊、互联网新兴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对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事例、相关农业知识或涉农信息、成功利用现代农业信息化取得良好效果的典型案例等进行广泛宣传,有效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和参与其中的热情。同时要完善适应于当地的信息传递机制,让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当地农户,使其对当前市场有充分了解,充分地感受到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激发农民朋友参与和探索的热情。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