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终于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动手了

晨凯看国际 2023-10-04 23:46:00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537.4万辆,同比增长增长了39.2%,新能源汽车出口72.7万辆,同比增长了1.1倍。

虽然9月份的数据还不完整,但从各家车企的数据来看,比亚迪增长了43%,理想增长了212.7%,小鹏增长了81%,就连亏到亲妈都不认识的蔚来也增长了43.8%。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德国人慌了,欧盟也终于不讲什么体面不体面了。

01

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集体炸场,不仅秀了祖师爷一脸,还让整个欧洲的汽车厂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为了安抚本土制造商的情绪,德国总理轻伤不下火线,开幕式上抛出一项1100亿欧元的激励计划,以支持德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一个星期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德国和欧盟的节奏那是一环扣一环,前脚结束车展,后脚就拿起大棒,整活的逻辑自工业革命以来就没怎么变过。

当他们具备商业优势的时候,就军舰开路要求你通商、自由贸易,一旦吃亏竞争能力下降,就说你的东西倾销,必须提高关税壁垒。

欧盟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底层逻辑无非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太快,不仅挤占了全球市场份额,同时也威胁到了本土电动汽车的扩大再生产。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国内的电动车销量同比几乎翻了一倍,达到690万辆,占到全球电动车销量的一半以上。

其中比亚迪最不讲逻辑,居然从2021年的32万辆一口气冲到了2022年的87万辆,成为仅次于特斯拉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品牌,同时吉利也跃升全球第5,年销售量超过了36万辆。

中国已经连续八年蝉联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今年一季度还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在欧洲,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了20%,其中特斯拉就占了一半,还有个别国外品牌属于出口转内销,工厂建在中国,但市场主要在欧洲。

虽然中国车企在欧洲的销量超过110万辆,放在这个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占比仍是个位数,但增长趋势却非常恐怖。

2018年,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欧盟的市场份额还只有可怜的0.1%,到了2021年就增长到了4%,2022年达到了6%,2023年上半年超过了8%,预计到了2025年,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增长到15%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汽车产业链都将遭到沉重打击。

要知道,汽车工业占到欧盟制造业增加值的7%,出口总额的20%,直接和间接的工作岗位超过了1300万个,占到总就业的6.1%。

德国、法国以及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汽车产业强相关,一旦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就将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盘。

所以欧盟出手调查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并不是情绪失控,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来自世界工厂那该死的制造能力。

02

按照冯德莱恩的说法,全球市场充斥着廉价的中国电动汽车,这是因为它们有中国政府的巨额补贴,可以低价赚吆喝,导致欧洲车企的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

那问题就来了,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优势真的完全来自国家补贴吗?

先说个事实,中国企业是懂消费者的,电动汽车的价格普遍要比欧洲车型便宜个40%左右,主打的就是一个性价比。

即便是比亚迪这样的技术流,本质上也是对标BAB的中高端车型,比如那个旗舰型海豹,欧洲卖五万欧比国内还贵了一倍,但价格仍要比同级别车型便宜了近一半,情绪价值给的非常到位,属于中产装杯的完美替代品。

而吉利、长城在欧洲的售价普遍不到3万欧,虽然销量不高,但在这个价格区间,周围友商没有一个能打的,未来进军中高端市场也不是没可能。

欧盟把物美价廉说成是补贴,那真是太不懂中国了。

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除了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外,企业更热衷于把高端奢华上档次的科技产品,一棍子打成白菜价。

不能否认,中国电动汽车的起步靠补贴,但自2018年起,补贴的力度就一直在退坡,门槛从原来的续航100公里大幅提升到2019年的250公里以上,最高补贴金额也从5万下降到2.5万。

到了2023年1月1日,中国已经完全取消了补贴政策,只保留了新能源车免购置税的优惠。

中国新能源补贴了十三年,成绩有目共睹,但代价也十分巨大。

2009年,13个城市以补贴整车销售的形式,正式拉开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推广计划。

但在低门槛的补贴政策下,一大批企业用脚造车,用心骗补,什么互联网、老头乐、地产商纷纷加入造车大军,上千亿的资金砸下去,却只换来一个个汽车零件的搬运工。

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出现了52家造车新势力,但由于技术落后、资金供血能力等问题,活到现在也仅剩9家,阵亡率高达82.69%。

即便到了现在,除长城、比亚迪实现盈利外,剩下的七家仍在亏损的路上砥砺前行。

就拿零基础学员蔚小理来说,技术不够就拿冰箱来凑,虽然销量持续增长,但账面却是越来越不够看,仅在2022年,三家就合力亏掉了250多个亿。

这哪是补贴可以养的活的企业?

所以2023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两个时代,国家用巨量资金扶植出一个完整产业链,未来吃肉还是喝汤,就要看企业自己的了。

反观欧盟,其实早在2020年就开始加大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德国单车超过了6000欧,法国达到了5000欧,就连意大利新车加置换的优惠力度也在3000欧以上。

而美国也在2022年颁布了《通胀削减法案》,明确要给予新能源企业3000亿美元以上的补贴。

所以你看,补贴并不是中国特色,欧美只是后知后觉,看见市场逐步成熟才拿出真金白银,补贴力度那是一点也不含糊。

03

只不过,中国换道抢跑十三年,在这场产业竞赛中已经取得规模优势。

首先,中国汽车的上下游供应链已经非常完善,量变引起质变,规模化带来的好处就是成本大幅降低。

再加上劳动力优势以及市场持续的正反馈,企业拥有足够资金可以不断进行技术迭代,这才让同等级别的产品加料不加价,有了平替友商的竞争优势。

另外,欧洲的电动汽车不在技术而在规模,说人话就是短时间内没办法量产,也就失去了资金回血能力,技术迭代就只能吃老本。

根据行业数据,特斯拉的毛利率是18%左右,中国车企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定价一般维持在15%到20%,而BAB等老牌欧洲车企的毛利率竟然还不到10%。

这说明,技术只是一方面,规模量产才是车企盈利的唯一保障,欧洲车企在制造成本方面被中国打得是毫无还手之力。

那问题又来了,一旦欧洲展开双反调查,中国的车企会受多大的影响呢?

目前来看,影响并不大。

首先,欧洲有一部分中企收购的品牌,它们产能在欧洲,销量却记在中国的头上,所以并不会受到反补贴调查的影响。

其次,在出口欧洲的车企中,只有上汽MG和Smart的销量占比比较高,其他品牌满打满算还不到总销量的1%,影响不能说没有,但效果约等于零。

而Smart的最大股东分别是吉利和奔驰,对它进行反补贴调查,则属于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五的逆向操作,影响程度非常有限。

唯一麻烦的恐怕就是上汽MG。

2023年上半年,MG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到了4.5万辆,预计全年可能超过10万辆,是欧洲市场增速最快的汽车品牌之一。

但MG在欧洲销售多年,价格长期保持稳定,很难证明其优势来自中国的补贴政策。

况且MG在欧洲的经销网络庞大,制裁MG也就等于制裁本土的经销商和进口商,打击中国车企的同时,本地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反噬伤害。

说白了,就是制裁的大棒不分彼此,企业的损失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欧盟不是想不到这一点,但两害取其轻,在产业严重落后的情况下,也只能硬着头皮举起高关税大棒。

因为以目前欧洲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型来看,实现量产可能要到2025年之后,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欧洲车企在面对中国产品的暴击时,只能被动防守,用脸接。

如果任凭中国品牌收割本土市场,那欧洲车企再努力也白费,因为汽车不是快消品,通常的更换周期要在5至10年,一旦市场被占据,那就很难拿得回来。

在成本和技术都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欧洲想要在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上追赶中国,一个办法是另辟赛道搞氢能源汽车,另一个就是极限打压、玩反补贴调查。

04

当然,中国企业这方面很熟,因为电动汽车并不是第一个被欧洲盯上的产业。

早在2012年,美国就与欧盟同时对中国光伏产业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一番骚操作下,关税税率提高到了11.8%-64.9%不等,直接造成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暴跌30%以上,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500家光伏企业就倒闭了300多家。

也是从那以后,中国光伏痛定思痛。

幸存的企业要么停工转产,要么并购重组,整个行业开始卷研发、卷成本,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内产业链也趋于完善,直接把一个零件组装业务干成了设备高度自主化的优势产业。

这才让欧盟明白一个道理,技术封锁和双反调查,不仅没能围剿中国的光伏产业,反而还刺激了对方不断自我优化和技术的升级迭代,全球出货量占比从2013年的53%,一路飙升到2018年的74%。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制裁中国的光伏企业,就等于是在变相体罚自己。

所以在2015年底,中欧双方就达成协议,欧盟同意逐步取消对华光伏产业的惩罚关税,并在2018年彻底终止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措施。

如今,中国电动汽车遇到的情况,可要比当年的光伏产业好太多,技术、成本、产业链优势明显,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又非常有限,完全不惧怕欧盟可能发起的双反调查。

借用彭博社的评论文章,欧洲这是在玩火自焚,不仅伤害了本土消费者,也影响了中企在欧洲的投资意愿。

虽然法国、德国在这件事情上态度强硬,但中国手里的筹码也不少,一旦采取反制措施,那必然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欧洲举起调查大棒却又担心中国反击,不如专注自己,好好提高电动汽车的竞争能力。

不得不说,美国媒体在这件事儿上那是人间清醒。

欧洲打不过就骂娘,解决不了本土车企拉胯的现状,资本不愿放弃优势产业才是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从光伏、风电,再到新能源汽车,核心的问题其实都一样。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优势在于技术、完整的电池产业链以及庞大的本地市场,这是欧洲电动汽车靠实力去追,怎么也追不上的。

欧洲的双反调查无非是找个心理安慰,不管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崛起之路。

此文完。

0 阅读:2

晨凯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