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要让那些美好的设想和努力随风而逝

上海云河 2024-06-18 13:38:00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居民,我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在环保和城市管理上的诸多变革。

今天,我想聊聊几个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现在却显得有些尴尬的“文明进步”措施——从“禁塑令”到垃圾分类,我们究竟是前进了,还是在原地打转?

记得当年“禁塑令”盛况空前,媒体上天天宣传塑料袋如何污染环境、危害生态,甚至影响人类健康。大家纷纷响应号召,超市开始收费提供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可是现在呢?走进任何一家超市或是菜市场,塑料袋依然是购物的标配,仿佛那个全民动员的年代不过是一场梦。更让人唏嘘的是,似乎再无人关心这件事,"禁塑令"成了一纸空文。

还有电梯里的“左行右立”,这曾被视为高效与文明的象征,多少地铁站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指示。然而,随着安全知识的普及,人们意识到,在电梯里行走可能会增加事故风险,于是这个习惯被慢慢抛弃,甚至现在的宣传是要求乘客在电梯内站稳扶好,都直接提示“禁止奔跑和走动”。

社区食堂的概念也曾让我感到温馨。政府推广的这项“民心工程”本意是解决居民的日常饮食问题,促进社区内的交流。但是,没过多久,许多社区食堂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门大吉,剩下的也多是勉强维持。那些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所,如今变得冷清,甚至成了不少人心中的一种遗憾。

再说到垃圾分类。启动之初,各种力量被动员起来,媒体铺天盖地宣传,街道、社区到处都是志愿者和监督员的身影。那时候,不分类都不好意思出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的力度逐渐放松,人们的热情也随之降温。现在,虽然偶尔还能看到分类的垃圾桶,但真正按照标准做的人已经不多了。就像我们小区一样,尽管曾经有过严格的分类制度,但现在,垃圾桶旁边再无监督员的身影,分类与否全凭个人自觉。

这些变化,让我有些感慨。我们总是喜欢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其实,时间也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我们的文明进步,也照出了我们的懈怠和遗忘。

从“禁塑令”到垃圾分类,这些措施刚出台时,我们每个人都热血沸腾,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做出努力。但当热情退去,监管放松,我们不禁要问自己,那些曾经的承诺和努力,又有多少能够真正坚持下来?

或许,真正的文明进步并不仅仅是一时的激情和运动,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自我监督。每个人内心的环保意识,可能比任何政令和口号都来得长远和实效。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更是将环保融入日常,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上海本地人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忘了初心,不要让那些美好的设想和努力随风而逝。让我们一起,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持续地、默默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 阅读:1

上海云河

简介: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