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走向“立体”太原市第一面能越冬的植物墙立起来了

太原日报 2024-06-25 07:39:02

本报讯 (记者 刘晓亮 文/摄)6月20日,由市园林科创服务中心规划、设计、铺装的第一面立体绿化植物墙在和平公园半月湾广场立起来了。甫一亮相,便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虽只是一块16平方米的植物墙,但却标志着我市园林绿化由“地下”走到“墙上”,由“平面”走向“立体”,其应用前景让人无限遐想!

记者在和平公园看到,立体绿化植物墙主体为钢结构,共16平方米,采用了PP材质轻型卡槽和滴灌系统,花盆可拆卸,节能环保的同时还易于管理,植物材料选用“巴黎”“永恒红”“永恒紫”三个品种的矾根共900余盆,绿色矾根打底,点缀由红色、紫色矾根拼接而成的四个几何图形,景观性强,为公园增添了一抹靓色。

市园林科创服务中心花卉研究室主任胡二红介绍,自2021年起,她们就开始对立体绿化植物墙的墙体结构、灌溉系统、栽培介质、植物材料等进行研究。三年来,先后尝试了几十种植物,三四种栽培介质,才终于摸索到一些“心得”。以此次栽种的矾根为例,别名胡蝶玲,被称为“花园的调色板”,叶子五彩斑斓,而且随着温度变化,颜色还会变化,极具观赏性。此外,它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耐寒。“别小看从地下到墙上这一点点改变,很不简单的,因为土壤是保温的,而栽培杯的保温效果要差得多。”在栽培实验中,很多原本在室内生长的好好的植物墙,一挪到室外过冬,就会出现大量死株,而矾根是比较“皮实的”。此外,三七景天、胭脂红景天等景天科植物也比较适合室外环境。

除了选择植物材料,他们依据我市建筑特点、用水方便等因素,还研究出一些适合我市立体绿化植物墙使用的结构、形式和灌溉方式,探索出病虫害少、耐寒、耐旱、低维护成本的立体绿化植物。未来一段时间,该中心将大力向公园绿地、公共建筑等可应用空间推广立体绿化植物墙,为太原市城市景观增绿添美。

短评:

让绿化“长出翅膀”

一块16平方米的植物墙,兴许是太原绿化的一个新思路,一条新路径。

立体绿化,顾名思义,就是“立”起来的绿化。“立”在建筑物顶部,形成屋顶绿化;“立”在垂直立面上,形成垂直绿化;“立”在建筑物边缘上,形成沿口绿化;“立”在棚架上,形成棚架绿化。这是国内外一些先进城市发展立体绿化的四种主要“应用场景”。

近年来,我市人口持续增加,使得可用于绿地的水平空间相对减少,尤其老城区,主要的增绿思路已经转变为“利用城镇废弃地、空地等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在此情形下,让绿化“长出翅膀”,向半空、向天空要空间就成了拓展绿化范围的重要增长点。

而且发展立体绿化,既能美化建筑物,赋予原本“呆板”的建筑物美丽、灵动,又能吸收二氧化碳、降尘降噪、蓄贮雨水,还能帮助房屋节省空调能量、热源等,为城市环境增添一份自然的气息。

立体绿化,未来可期!并州新闻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