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荒、短剧冲击、工业化程度低…面对这些行业难题,上影节给出解题思路

读娱 2024-06-22 22:05:21

文 | 赵二把刀

曾经异常热闹甚至喧闹,但又充满人气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似乎回来了!

多位数次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 上影节)的电影业者和媒体同行给读娱君表达过类似的感受,在本届上影节期间,行业活动变多了,宣发的新片尤其是商业大片增多了,电影公司以及平台们的信心看起来也变强!曾经那个风光无限的上影节,似乎真的回归了。

这应该和电影市场的大环境直接相关。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电影票房为549.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460.05亿元,占比为83.7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2.99亿。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共73部,其中国产影片50部,票房排名前10位均为国产影片。全年城市院线净增银幕数2312块,银幕总数达到86310块。

进入2024年,电影市场仍然表现惊艳,根据统计,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为80.16亿元,观影人次为1.63亿,相比2023年春节档票房和人次分别增长了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录。但到了端午档,票房上涨的步伐却开始放缓。数据显示,端午档总票房破4亿元。票房前三为《扫黑·决不放弃》《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谈判专家》,票房分别为1.07亿元、1.02亿元、9162万元。

略显平淡的端午档暴露了当下电影市场的软肋,引发行业的思考:具有票房号召力的,能够体现电影工业化水准的商业大片的缺位,以及影片扎堆热门档期使得院线日常选择太少,更值得电影人重视的是,线下走入院线观影的人数似乎也触碰到了“天花板”——那么,在刚刚结束的上影节,在面临这些挑战的时候,电影行业又给出怎么样的解决思路,且听读娱君一一道来。

片荒难题,加强创作的同时,要请进来走出去

贾樟柯在上影节期间直面片荒顽疾,他提到,“去年,中国内地上映506部影片;中国香港地区63家影院、306块银幕,上映了267部影片。日本去年有3600块银幕,上映1232部影片。”确实,贾樟柯认为不饱和的供给与空转的银幕。他把大银幕比作“耕地”,认为当下的“每亩产出”是不足的。

过去这几年,受客观环境制约,电影供给侧受到很大影响,直接表现就是非热门档期上映的影片太少,所谓“闲暇”时间观众不愿意走进电影院,这直接使得电影市场很难保持高热的态势。只有当观众在“闲暇”时也能被品质不错的影片吸引进电影院,电影市场“冷热不均”的局面才能缓解,观众才更有可能在全年不同时间段走进电影院,而不是只等待假期或特定档期的大片上映。

在上影节金爵电影开幕论坛上,电影行业的各路领军人物也都强调了增加内容供给的重要性。

《三体》电影版已经在开发并将由张艺谋执导,这个消息一经爆出立刻登上热搜。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开幕论坛上公布,公司将与三体宇宙联合开发科幻电影《三体》,由张艺谋担任导演,目前处于前期运作阶段。“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大作,希望它不仅能抓住原著小说的精髓,还能带来一些突破和创新,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收获。”在王长田看来,中国电影市场虽红火,但类型片的发展并不均衡,比如动画电影占好莱坞票房15%左右,而在中国电影市场长期占比不足10%。“《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影片让业界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王长田透露,光线传媒坚持每年出品两三部动画电影,未来每年将增加到四五部。

确实,科幻和动画应该成为商业电影的主流,过往的票房表现也证明这两大类电影的市场号召力。

面对长短周期的供给矛盾问题,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认为有几类电影具有抗周期性的特点,并且能够将观众拉回影院:品质上具有电影感,尤其是视听上的电影感的作品;大制作、工业化的电影;和个体命运和家国情怀相关,而不是架空虚构的电影。为此,阿里影业计划推出一批具有“抗周期性”的华语巨制。“想让观众心甘情愿走进影院,电影必须以优质视听效果奉献无可替代的沉浸式体验,‘品质感’是电影与短视频、剧集和综艺最大的差别”。

之后,在阿里影业举办的首届“华语巨制巡礼”现场,《异人之下》《逆行人生》《焚城》《镖人》《东极岛》《群星闪耀时》《抓特务》7部类型多样、题材多元的“华语巨制”作品亮相。其中,电影《异人之下》由乌尔善执导,即将在今年暑期档7月26日上映。该作品改编自漫画IP《一人之下》,本身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庞大的粉丝群体——这部电影的热度非常高,在微博电影之夜,抖音电影奇遇夜等上影节期间平台举办的大型活动上非常受关注,也被认为是又可能点燃暑期档票房的大热影片。

博纳影业于冬在开幕论坛上透露,公司正在策划“海外三部曲”,“中国企业家在世界舞台的打拼故事,会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好题材”。并在上影节期间举行了25周年——“向新而生”新闻发布会,一口气公布了五部重磅电影的最新物料,分别是《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老枪》《帕丁顿熊3》《传说》《蛟龙行动》。

相信随着这一大波工业化程度高,制作实力强的影片陆续发行上线,电影市场的片荒有望得到很大缓解。此外,各电影公司在上影节期间也都有新片推介,这也使得院线的日常影片供给在短时间内有望得到改善,这或许会让观众在日常尤其是周末,有线下观影的消费可能。

除此之外,引进片也是增加供给的有效方式。在上影节“电影发行新生态”论坛上,知名导演贾樟柯认为,除了中国导演要拍摄更多适合市场的影片,扩大国际影片的上映规模也是解决市场供给不足的关键。贾樟柯认为,国际影片和影展影片的加入,能显著提升市场的丰富性,“日本一年一千多部影片,不可能都是本土产的”。此外,他认为外来片源的加入也能提升中国市场的文化影响力,“各国各种优质的电影资源包括人才,都会向大的市场倾斜”。

从过去两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引进片的数量也是明显增加的,虽然好莱坞的大片票房很难重现辉煌,但相信随着商业大片以及文艺片等引进片数量的增加,对于国内电影市场的丰富性以及满足细分观众的需求,海外影片的引进也是很好的解决方式。

在强化自身创作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请进来”的海外影片可以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催化剂”,给院线和观众带来更多的选择。

除了国内观众的回归与发掘,另一条寻求增长的道路则是华语电影的出海。于冬谈到,“在类型电影上更加国际化的表达,可能是未来需要努力的。也希望中国电影实现在本国市场形成盈利之后,在海外市场能够继续扩大影响力跟辐射力。”

除了类型与题材的尝试,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华人影业总裁、东方梦工厂总裁应旭珺认为出海也需要继续投入到国际电影产业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中国公司和中国的电影人要以积极、全面、开放的态度参与到整个世界电影产业的大循环当中。”

面对短视频、短剧等内容形式的冲击,发行要“与时俱进”

如果片荒能够缓解,发行则是决定观众走进院线的关键。上影节“电影发行新生态”论坛上,导演、学者、发行公司合伙人、影院策划总监等,一部电影与观众相见过程中需要打交道的各路代表齐聚,关于分线发行、分众发行、分区发行,观念交锋与高度共识兼而有之,但都认为“高效发行”或成为中国电影长红的必经之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在论坛现场提到,相对短视频来说,电影的“闲暇竞争力”明显严重不足,“从视听内容的竞争力来看,观众每天停留在短视频上的平均时间为151分钟,长视频为113分钟,但在影院观影的时间仅为0.3分钟。”

短视频,短剧等内容形式,对于用户时间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也更考验电影发行侧应对全新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部经理周勇认为,作为影院尤其需要好好考虑精细化发行,如果单场观影人次偏低,会难以覆盖影院运营成本。“希望各方不要盲目追求多排片,应该以精准化营销方式,提高经营效率。”“另外,就目前来看,头部影片能引领市场发展,但是中小成本电影更加多样化,能填补市场空白。一个健康的业态,需要有头部,但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形成的塔基部分,同样需要夯实。”在周勇看来,在精细化发行、分线发行的试行阶段,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和规范,主管部门和协会等要进行监督,“保证大家在赛道内健康发展”。

“发行放映,不论是院线还是发行公司,人才很重要。”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祁海认为,电影市场需要优秀的策划人员,思想要开放、信息要灵通、资源要广博。“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建立奖励机制,让优秀人员进入这个领域。”

支菲娜在分享中还提到2023年,内地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仅9.5%,不到2015年一半。“大规模集中消费的时代行将结束,分线发行、精细化发行势在必行。”上座率不高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前文提到的大片扎堆热门档期,其他时间观众选择太少等也直接相关。支菲娜认为,中国电影业新一轮的守正创新,提高供给、淘汰冗余产能、下调部分票价、改变分账比例,都是可商榷的挖潜空间。

大象点映的创始人吴飞跃分享了他的观点,为一支专注艺术片、纪录片发行的团队,大象内部正在经历理念的更新,“过去我们常把制作、发行、营销、放映的流程比作4×100米接力,大家完成自己的一棒然后交给下一位。现在看来,更合适的比喻是‘拔河’,制、宣、发、放在一起,对面是观众。”拔河绳的另一端,有时是千军万马,比如商业片来临时;有时是一部艺术片、纪录片,受众可能只有几万人甚至几千人。但无论人数多寡,将观众“拔”到电影的这一边至关重要。勿以人少而不为,“电影的目标应该是争取每一位可能的观众”。

确实,电影发行尽量做到精准识别用户、以提供差异化服务供给,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法国人聂博睿是Heylight国际电影发行公司合伙人。在45%本土电影、35%美国电影、17%欧洲电影、3%其他国家影片组成的法国市场,洞察观众需求是必要的。“法国有很多艺术电影,艺术电影的观众都是成熟影迷,他们看原声,而且不吃爆米花。商业大片的核心受众以40岁以下观众为主,他们非常IP导向,能接受配音,且经常喜欢吃爆米花。”

在听到具体的精细化运营的分享后,支菲娜表示:“差异化服务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关注、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大家吃腻了‘预制菜’,电影观众也很希望在不同影院感受到‘锅气’。”吴飞跃则提出一种畅想,“影院在提供商业片周末时,周一能否建立纪录片日,周二看艺术电影,周三是国别放映日,周四留给经典作品”,培育影院自己的气质,从而在约定的时间、地点,让观众收获“对胃口”的电影。

透过此次论坛可以看到,发行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共生的电影发行生态,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而在讨论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短视频,也已经成为电影生态的重要一份子,成为很多影片宣发的重要阵地。值得一提的是,上影节期间,抖音电影奇遇夜和微博电影之夜吸引了大量的明星和电影人参与,也成为诸多影片上新的重要宣传窗口,这也是电影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之一。

上影节直面“新质生产力”,AI是工具,也应该是伙伴

上影节历来重视“科技和电影”的关系,这一届上影节的诸多主体论坛都在关注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电影发展、聚焦差异化发行机制、探讨中国电影“走出去”、求解人工智能+电影等创新议题,一以贯之地凝聚发展合力、放眼发展新格局。

聚焦行业热点的上影节开幕论坛,当然也迫不及待谈论起时下最热的AI。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认为,AI技术和虚拟拍摄正在改变电影制作方式,提升制作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不会改变电影创作的本质,创意和创作者依然是核心。“尽管AI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电影仍然是以创意和创作者为核心的艺术。”阿里影业目前在多个项目中使用AI技术,包括在剧集和电影中大规模应用AIGC技术,以优化文本、视频、特效和后期制作。

电影《少年时代》剧照

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应旭珺则也谈到华人文化集团在其动画部门东方梦工厂中广泛应用AI技术,以加速动画角色和场景的设计和制作。她补充道,当前阶段的AI主要是提供创意和技术的辅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AI将使影视创作更加大众化和民主化,赋予更多普通人创作的能力。“AI在动画制作中已经运用了不少,但更多的还是处于前期创意辅助的阶段。”

IMAX中国CEO孟丹青则强调,AI可以帮助优化设备和多元化内容,但永远无法替代人类的创新。“无论AI这几年发展得多好,永远不会替代一个人的创意。”IMAX正研究利用AI技术优化直播和流媒体分辨率,并计划在未来的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电影中应用AI技术,提供更优质的观影体验。

“对AI过度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同样恐慌也是不现实的。”王长田认为,“电影是以创意为核心的,AI只能作为一个提高效率的工具。”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则认为AI的力量不容低估,不应只视之为工具,而应该将它作为“创作伙伴”。王健儿表示,上影对AI持非常开放的态度,目前已在尝试利用AI技术进行电影创作,并在车墩新买的昊浦基地建立了AI创作中心,旨在探索AI在电影创作中的更多可能性。此外,上影集团还计划在南极题材电影《雪龙号》中运用AI技术,以实现更逼真的场景再现。

于冬同样属于更积极拥抱AI的一派,他谈到,AI将对电影公司带来重大的变革,“过去我们叫素材、叫工程文件的东西,以后可能都是数字资产”。博纳影业已经成立了自己的AI工作室,开始从短片和形象创作入手,逐步积累数字资产。无论是即将在暑期档上映的《传说》中让成龙重回二十多岁的“巅峰状态”,亦或是自己将在接下来的博纳发布会上与25年前的自己对话,都让于冬兴奋不已。

读娱君认为,AI和电影行业的关系其实刚刚起步,未来,AI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深入和持久的,也不会局限于制作、发行以及宣发,而是全方位的电影产业链的融合。这是趋势,也是未来。

最后:

2024年的上影节,气氛和气温一样高涨,电影从业者展示的信心,外界可以感受到。从开幕论坛到发行论坛,以及一系列的主题论坛和行业活动,都可以看到在解决片荒和发行等诸多行业难题上,电影业者们的思考、实践和努力。总之,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片方、发行商、院线乃至整个行业共同参与,破除“档期依赖症”,坚持“内容为王”,确保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间限制,触及更广泛的观众;同时,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科学、精细的发行模式,让更多电影能在适合的时机和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从而促进电影市场多元化和持续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0 阅读:1

读娱

简介:泛娱乐商业新媒体,关注影视、音乐、动漫、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