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奖专稿】四川广播电视台李丹:到一线才更有底气

我的广电视界 2024-06-17 21:27:50

对于四川广播电视台李丹来讲,于河南入川即钟情于此,在四川传媒学院毕业以后,情定四川广播电视台,先后主持《四川新闻》《四川新闻联播》《今日视点》《四川文旅报道》等多档节目,并连续两次主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

之于专业,李丹总是以最佳状态面对镜头;之于生活,李丹热衷公益,并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在观众眼中,李丹睿智从容、端庄大气又不失亲和力,而以“在路上”时刻勉励自己的李丹,时刻告诉自己,有目标就努力前进。

李丹先后荣获全国中国广播电视协金话筒提名奖、全国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好记者称号、四川省十佳主持人等荣誉,并在中宣部组织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文/王禹)

我所在的四川广播电视台一直以来都要求主持人多出去采访,多走基层、多在一线。真正喜欢上采访,应该是我刚到成都电视台实习的时候,当时的采访有别于现在我们所说的主持人出镜、记者出镜,那会儿是真正的采编播一体,就是自己去联系拍什么,自己去对接采访,回来后自己编辑画面写稿子,最后甚至自己播发这条稿件……那会儿我大概每个月最少跑15条新闻,多的时候能比专职记者跑得还多。那时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有两件事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件事就是做民生新闻《新闻18点》时,去拍一个车祸。当时,那个车祸非常惨烈,除了采访路人,现场我是没敢看的。但是回去之后还要写稿子、编辑画面,可我害怕,不敢看,那怎么办呢?编辑机房里有个小的监视器,我拿包儿把它挡一半儿,就这样把这条新闻编辑了出来。那会儿可能就20岁多一点儿,编播了这条新闻之后,那天连饭都没吃。

第二件事,有一天做完《新闻18点》的直播,正准备回家的时候接到一个热线,需要去拍摄。可是找不到摄像老师了,采访我没问题,但是摄像我真不行,怎么办呢?我跟一个同事硬着头皮,借了一台大机器,然后到新闻现场进行拍摄。准备拍的时候发现,焦距调不好,被锁死了。怎么办?我就想了一个笨办法,跑远一点儿去拍。最后这条新闻就还真的播出了,虽然画面可能有点儿不专业,但这个记忆非常深刻。

我知道这两件事情比起很多老师的采访经历简直不值一提,但是它们为我在新闻路上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任何一个人都是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更何况是新时代的媒体人,需要关注得更多。但如果我们每天只待在演播室里,何谈社会责任感?何谈新闻主持人的成长呢?必须要走出去,走到一线去。在采访中,才能够更为真实、深刻地接触新闻事件,再回到演播室面对镜头的时候,心里才是有底气的。

最后,我想引用鲁迅先生《热风》中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0 阅读:5

我的广电视界

简介:以独特视角解读广播影视行业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