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大运河篇》运河贯通南北,文脉连接古今

我的广电视界 2024-06-22 22:36:56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大运河作为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纵贯千年横跨八省市,在多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见证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此同时,运河文化逐步被推到公众视野,为了积极打造运河文化展示的窗口,提升公众对大运河历史和价值的认识,众多媒体各出奇招加力赋能“大运河IP”火起来,活起来,如何能够深入阐释传承、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现实意义,为一脉相承的运河文化写下生动注解,成为N综代市场下各家争相突破的难题。十年后的2024年6月22日,正值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之际,沿着这条流动的文化命脉,山东卫视新一季人文纪实综艺《行进中国大运河篇》掀开大运河篇章。山东籍演员张晓谦、中国台湾演员郭品超和广东籍歌手俞更寅组成的“行进男团”老友归来,再次“自助穷游”携手启程,响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策部署,献礼大运河成功申遗10周年,开启一段1794公里的运河之旅,从杭州出发自南向北抵达北京,沿途完成主题数字挑战,揭开运河文化影响下南北城市风貌、历史文化和市井烟火,带领观众走进大运河的景色之美、风物之美、底蕴之美,从而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

更信念,

步履不停延续“行进中国的综艺创举”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江南温润诗意清丽,北方浑厚豪放大气,蜿蜒3200公里的大运河自南往北,为两地创造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有着南北差异直观体验的故事也发生在“行进男团”中。张晓谦、郭品超、俞更寅三人分别来自北方山东、宝岛台湾、南方广东,天南地北的生活习惯让三人的碰撞频发笑点。

第一期节目中,三人早起前往杭州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路过早餐店一碗“咸甜之争”的豆花再次引发饮食地域差异的讨论,郭品超的台湾“咸豆花”加醋吃法成功吸引大家的好奇,谈笑之余记忆里古早味的豆花唤醒的还有一段段的思乡情。一路北上,“行进男团”前往寄托着一代代世宦文人“精神家园”的无锡,在“太湖第一名胜”的鼋头渚景区与著名音乐人山奇碰面。谈到漂泊和让人时时魂牵梦绕的故乡,大家对“家”的定义展开回忆。无论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还是幸福感安然落地的“吾心安处”,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心中永恒不变的文化符号、精神坐标,承载着众人内心深处根之所在、情之所系的那抹乡愁。

“行进男团”在运河终端之一的杭州集结成功,寻找诗意中的“魔都”扬州;再度重逢黄河与大运河两河的交织,连结南北文化艺术的德州;见证对运河时代经济繁荣完美诠释的开封;共赏“大运河载来的城市”,造就独特码头文化的天津;最终到达运河起点的首都北京。行进十座城市,以第一视角发现南北文化熟悉中的“陌生”之美、陌生中的“熟悉”之感,以精准深远的节目立意、风格化的镜头语言、人文纪实的温暖底色成为全国文化综艺节目中独具特色的优质原创文化IP。创造性地采用“纪实人文+综艺”的创作手法,在坚持纪录真实性内核的基础上,运用娱乐化的表达手段来寻求内容深度和大众娱乐之间的平衡,更具信念感地延续“行进中国的综艺创举”,以融合媒体的力量为大运河这一独特的活态文化遗产赋能,续写这首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之歌。

更市井,

“真听真看真感受”绘就“大运河故事”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淌千年,大运河这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在南来北往中川流不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此互通有无交流融合,河畔的烟火人家延续着千年的生活方式,文化碰撞互动的火花在水波中熠熠生辉。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来,运河两岸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但大运河申遗之路却充满了曲折和坎坷。2005年12月,在一场全国政协举办的纪念“中国加入世界遗产 20 年”大会上,三位平均年龄超过 77 岁的老人,因为对大运河申遗相同的愿景,共同起草了《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联名向运河沿岸十八座城市发起呼吁,开启了“大运河”轰轰烈烈的申遗热潮。作为“大运河申遗”信件执笔者的齐欣如今也是“遗产小道”这条文化遗产体验线路的规划者,遗产地与田园山水、城市景观的叠加,让大运河city walk成为更多人体验运河文化的方式。为感受运河文化真实而活跃地存在,“行进男团”与100 名大学生整装待发,以庆祝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行大运活动”重走大运申遗路,比赛过程中完成三个与大运河相关的趣味挑战,并且至少有一人在整个走大运的活动中获得前 10 才算挑战成功,不知道“行进男团”是否能够完成比赛点亮拼图足迹呢?

一步一景如诗如画,历史的人文记忆与现实的运河长卷彼此交织。“行进男团”找到于杰时,他正在自己的糖水铺里为客人准备糖水。“虽然这里有很多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但那时缺乏保护,有些破败,游人很少,倒是人噪巷静,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滚滚的历史车轮让这条老街失去了旧时的繁华,百米长的花街让于杰感受更多的是静谧,受到做餐饮行业的父亲影响,舌尖上总能泛起儿时糖水的醇厚香甜成了于杰让人们了解清江浦质朴烟火气的方式,也为运河上来来往往的人提供一个休息落脚的地方。见证了花街的改造与变迁,经历了里运河畔的再次繁荣,为了让自己的“追梦计划”发光发热,让淮安的年轻人文化和淮安本土的运河文化相结合,于杰又准备扛起淮安现场音乐文化的旗帜。2017年夏天,在淮安里运河畔的花街,于杰与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组织了一场音乐会,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支以“南船北马”命名的乐队在运河边氤氲而生。推广淮安本土现场音乐文化,带着浓浓的故乡情怀推出多首与淮安这座城市有关的民谣,一碗糖水、一群运河边的音乐人用自己的方式为运河边的人们打造新的“安心处与落脚点”,用这里数不清的人文和历史故事激发创作灵感,弘扬“运河之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微山湖有一所船上小学,午后的音乐课上传来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一艘船上搭乘着学校所有老师和孩子,构成微山湖上独特的风景。因距离城里太远,大部分方圆几公里渭河村上渔民的孩子都在这上学,尽管湖区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但平板驳船上的升旗台、篮球筐、图书室、科学仪器室、微机室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读书声分外嘹亮,一声声打在“行进男团”心上。“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走了,孩子们怎么办。”校长金厚芹说道。39年的坚守,为了不辜负学生,金厚芹更努力地备课教书,心无旁骛地教书,为了帮孩子们走出去,他成为湖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摆渡人。

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的繁荣水运景象仿佛还在昨日,然而时光荏苒,水过无痕。大运河依旧静静流淌,默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在它的见证下,时代变迁,城市发展,中华文明的过去与现在被链接,南北城市的交融与共生因此邂逅,而那悠然自得的水波声,却始终如一。如今运河两岸高楼林立,将这条曾为“国之血脉”的繁华热闹带入新时代的风景,让人间烟火气更有质感,让普通人多彩的生活流动起来,以平易近人的幸福让大运河“活化新生”,谱写着新时代的运河故事。

更中国,

跨越时代的“超级IP”流动文化血脉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千年运河,水韵华章。从自带文化底色的“沿黄之旅”到华表千年的运河文化,每一条充满生命力的河流都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流动的血脉,更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延续这种浑然天成的中国文化血脉,山东卫视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大运河申遗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推出沿大运河行进式自助挑战的人文纪实综艺《行进中国大运河篇》,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以独特的纪实综艺内核在行进中丈量中国,在独特的人文综艺底色中认知中国。

近年来,山东广播电视台致力于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具代表性新型主流媒体,精心打造了文化纪实类节目、文化综艺类节目、文化短视频节目和以“春晚”“秋晚”为代表的大型文艺演出四条节目生产线。而从第一季边境篇的国境之南,探索与信念2000公里的跋涉;到第二季黄河篇自西向东,大河与华夏5464公里的追问;再到本季大运河篇从南往北,3200公里烟波繁华中的穿行,《行进中国》作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生产线的典型代表,这些年来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以“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初心打造“内容为王”的高质量作品,以精准深远的节目立意、风格化的镜头语言、主题情怀的内容、人文纪实的温暖底色成为全国文化综艺节目中独具特色的优质原创文化IP。

这一季《行进中国大运河篇》将延续“小屏先行、大屏赋能”的全媒体传播方式,围绕运河文化和当下热点,打造“沿着运河行大运”概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继续坚持全国意义、民族气派、时代精神、极致呈现、国际表达、融合传播、共同价值,坚持守正创新、多出精品,解读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凝结文化自信之魂。

如果行进是一次奔波万里的跨越,只要在路上,就是一场阅历中国的壮游。山河和远方,结伴与遇见,如果每一段数千公里的旅程都能拼凑出人们心中国家的万般气象,山东卫视再次出发,让更多人对话古老的运河,挖掘千年运河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追本溯源品味运河流淌中的一半诗意一半烟火。6月22日起每周六20:30锁定山东卫视《行进中国大运河篇》,共赏千年大运河的古韵新貌,一同穿越古今感受流动的文化血脉。

0 阅读:3

我的广电视界

简介:以独特视角解读广播影视行业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