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议废除中国汉字,他写下2篇奇文反驳,全文96个字读音相同

这可史不得呀 2024-06-18 17:14:38

文|安染

编辑|安染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文字就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流传千百年,是漫长历史的产物,也是我国人们心中的文化瑰宝。

然而在近代,却频繁有专家提出要废除文字,改用拉丁文代替。

不过这个想法很快就被一位“奇才”强烈反驳,他直接写出两篇文章进行有力回击。

令人震惊的是,这两篇文章的读音竟是一模一样。

也正是这两篇文章,将中国文字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更是保住了千年文化的传承。

所谓的专家为何执意要废除文字?

而这两篇文章又是如何反击的?

废黜汉字

20世纪初期,我国涌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

为了救亡图存,国内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关于“文字”也迎来了一项改革。

当时文学界两个最著名的文字改良运动,一则为“白话文运动”,另一个就是“国语运动”,其中关于是否将要汉字“拉丁化”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争辩。

信息来源:光明网,链接已附文末

一方面,学者人认为应该“汉字拉丁化”,而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不少文学界大佬的支持,其中就包括鲁迅,陈独秀等。

这些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落后主题主要就是从整体思想上的落后开始,而文字作为思想的载体。

中国想要强大,发展起来,就必须将“罪魁祸首”汉字革去,才能从整体上避免思想落后。

显而易见,“白话文”仅仅是让人们放弃文言文,而“国语运动”则是直接让人们放弃书写汉字,转而使用拉丁字母。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变革,其思想深刻的影响到了俄国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的文字的历史性变革。

文字拉丁化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运动,而这场运动也深深波及到我国文化界。

影视剧来源

事实上,废黜文字的问题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播圣经,但当时国内大多数百姓并不识字,于是他们推广罗马文字拼写成的新型文字。

也正是如此,使得国内文学界许多人受到启发。

信息来源:新周刊,链接已附文末

翟秋白算是最早为汉字拉丁化站台的,他主张放弃书写汉字改用拼音。

他的这一想法,也是因为看到了当时西方先进国家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从1928年开始,翟秋白着手对汉字拉丁化进行研究。

《中国拉丁化的字母》算是最早记录在册的汉字拉丁化方案。

这一时期,文坛冒出大批量的专家支持废除汉字,将汉字拉丁化,其中鲁迅先生还写下《门外文谈》阐述汉字和语言的关系。

不难看出,当时国内支持废除文字的学者不在少数。

但很显然热衷文化运动的学者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国内百姓文化程度很低。

也正是这一时期,一个文学大家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势,他写下两篇文章更是惊动了整个民国文学界。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

“问题少年”

可以说,从晚晴开始,有识之人想要改变中国走,为了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改革方案。

在此期间,文人墨客群起激昂,针对文字改革做出努力。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链接已附文末

但我们应知道的是,当时国内有4亿百姓,并且百姓接受的教育水平低下,文盲占据一大半。

如此情形下,普通百姓更在乎的是如何吃饱饭,如何过下去,对于汉字拉丁化的学习,百姓们根本没有精力。

而赵元任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1892年出生的赵元任绝对称得上是才子,据说他精通七国语言,莎士比亚剧更是张口就来。

他的父亲曾是举人,母亲是大家闺秀,精通诗词歌赋,热爱昆曲。

这也使得赵元任完美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在文化学术上有着更深的研究和成就。

青年时期,赵元任就对语言和文学情有独钟,浓郁的家庭氛围使得赵元任从小就漫步在知识的海洋。

诗词歌赋,文学书籍让他流连忘返,也正是如此,使得他后来步入文学界轻而易举。

后来他又热衷物理和数学,在这些领域也有着很深的研究和缔造。

丰富发文学素养使得他有种古时文人墨客的风韵,对物理的热爱又富裕了他新时代的热潮气息。

他抽烟喝酒样样精通,似乎更像是朝着“问题少年”的发展倾向。

他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里他游刃有余,各个学科和问题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后来他又前往哈佛大学深造。

1919年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当时对于国内提出的“汉字拉丁化”,赵元任也略有耳闻。

起初他只是觉得很荒谬,认为文字想要从根本上是很难的。

在美国呆了将近10年,赵元任选择回国,而他回国的理由也仅仅只是“退婚”。

这门婚事是他15岁那年家里定下的,他和他所谓的未婚妻根本没见过面,旧时代的思想和社会风气他无法反驳。

直到他学成归来,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1920年,赵元任受邀请来到清华大学教学,他同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任教期间,他对汉语言和文字有着极为深刻的研究,做出这突出贡献。

语言之父

也正是这一时期,国内关于“文字拉丁化”的讨论群起激昂,眼见这股浪潮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赵元任觉得自己应该为中国的汉字做些什么了。

他反对“汉字拉丁化”,在这场文字变革的空前辩论中,赵元任的“反击”可以说是最为犀利和一阵见血。

他撰写一篇文章,名为《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链接已附文末

这篇文章只有“shi”一个的读音,不同的声调,全文只有96个字,但却堪称世界奇文。

而这篇文章也是赵元任用来证明中文字特殊性和不可代替的一个重要成果。

整篇文章看似是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姓施的书呆子关于吃狮子的故事,表面上看这篇文章更像是文字游戏。

但只有了解其真正的意思和赵元任的良苦用心,才知道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正是关于中国文字的重要性。

后来,赵元任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还创作出了《季姬击鸡记》。

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文章,同样的同音不同字为人们阐述了汉字的精妙和文化重要性。

这两篇文章的发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强有力的反击了“文字拉丁化”的革新理论。

通过这两篇文章,赵元任表现了自己的想法。

他以文章分析了汉字的声调和文字含义的重要性,并用这样很难发生的“极端”组合文字,侧面反应说明了“罗马字母拼音”的必要和可能性。

也正是这两篇文章,他看似委婉但又一针见血的表明了自己倡导汉字拼音,不推崇“汉字拉丁化”的想法。

在他看来,干任何事情步子都不应迈得太大,或许相较于先进思想和理论改革,更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形。

人无完人,汉字也一样,虽然他存在一定的弊端,或许是难学,或许是难记,但他之所以能延续上千年的存在,必然有优点。

最终,在这两篇新颖的文章下,废除汉字风在学术界也被彻底压了下来,赵元任的做法保住了传承上千年的文化瑰宝。

而他的名声也在学术界大大提高,正如在外人眼中,赵元任在语言方面的贡献是难以忽视的。

1982年赵元任在美国病逝,终年90岁,一代文学大师就此陨落令人痛心。

但他一生对文学和语言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从最早仓颉造字到后来的甲骨文,再到“汉字拉丁化”,关于文字正在一步步发展着,据相关资料显示,如今我国汉字的数目总计10万多个。

而像其中我们经常用的也仅仅几千个,甚至连上万都达不到。

更多的生僻字,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和开发认识。

但不得不说,相较于汉字的发明,我们更惊叹于古人造字的大智慧,作为现如今世界上做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便现代社会,“英语全球化”的现象存在,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语言,但学汉语、行汉字依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

汉字作为我国一种文化,必然是不可或缺的,他的存在是瑰宝,也是我国发展上千年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

更是漫长历史中伴随着发展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说,他是不可弃、不可被玷污的。

参考资料:

1.北京日报:《文艺复兴式的学术大师赵元任》,2024-1-23

2.光明日报:《赵元任为什么写“施氏食狮史”》,2015-1-11

3. 光明网:《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2018-12-23

4. 新周刊:《差一点消失的汉字》,2022-7-7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4-06-19 14:46

    只要是这种砖家就回家种地,取消所有待遇。

这可史不得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