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不质疑,但请不要开庆功会

阿彭侃娱 2023-01-18 09:40:42

看到一则表彰大会的推送,心头感慨万千。

自放开以后,我坚决做到了“两个不提”。

一个是不提病死率,一个是不提火葬资源挤兑的事。

为什么不提?

因为这实在让人心痛。

一方面,社会经济确实要往前走,美国有个研究就是:如果就业率下降1%,就会死亡4万人。

如果这时候说一些悲伤的数字,势必会影响重新开放的决策,势必会影响群众的向前走的勇气。

毕竟,在平衡经济生存率和病毒死亡率面前,很难做到双全。

但我又十分清楚,对于很多老人来说,这个冬天是非常难熬,甚至熬不过去的。

而他们的声音,本身就十分微弱.......

前两天的官方发布会上,卫健委数据披露: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

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瞪大了眼睛。

就连胡锡进都委婉地表示:

“这个数据也应该视为.......不完全统计。”"这应被视为一种客观的努力。"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我也不信”,但这个盘,老胡还是尽力去叼了。

媒体人的缄默,以及群众的配合,无非都是为了更好的往前走。

我表妹是口腔科的医生,被医院调到呼吸科一边培训一边参与救治,一个月都没休假——确实忙不过来了。

《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采访吉林的一家三甲医院,医生说,当地最大的问题还是缺药,早期连退烧药都开不出来,现在也只有很少的Paxlovid供应,阿兹夫定也不充足。

“在重症高峰的前几周,我们几乎没有抗病毒药,就好像你去打仗没有武器一样。”

我相信,现在很多医院的医生护士,依然在一线生死疲劳,且整日被一种强烈的无奈包围。

我也相信,这一个多月以来,很多人的身边都有熟悉的、甚至非常亲的人离去。

这是一个肃杀的冬天,我们任凭悲伤逆流成河,且都选择了负重前行。

孟子曰:“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意思是,邻家有丧事,舂米的时候不唱送杵的号子;乡里人家有殡葬的事情,不在巷中歌唱。

这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人情味、同理心的美德。

但是呢。

还是有人开表彰大会了,而且还广而告之,配上鲜艳热烈的海报......

我能理解一些医护需要打气,但这种气能这样打吗?

哪怕你偷偷摸摸的呢?

驱除瘟疫的烟花,依然禁止燃放。

红字金边的表彰,却大张旗鼓。

宣传工作不能这样搞啊!

群众都知道默默咽下伤痛,你们怎么能伤口上撒.......

哎。

02

这两天,北京商报报道说,某团队调查的结果显示:八成大学生都想生两娃。

可是下面的评论却不开放。

而同样问题的公开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

问题出在哪呢?

我搜了下资料,发现人家团队的研究结论是:“8成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家庭是两个孩子”。

怎么媒体一转述,就变成了:"八成大学生想生两娃"?

完完全全两码事吧!

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报道,但不要乱改编!

这种拙劣、虚假、庸俗又起反效果的宣传,被群众诟病的还不够多吗?

还说什么谣言止于智者.......脸不红吗?

这个八成是用脚趾头编的吧?

03

既然要编,那就请编出水平。

虽然没有真实客观的统计数据,但常识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春运即将到来,很多农村地区的老人,很可能面临着新一轮的感染潮。

人类的悲痛并不相通。

一些大城市还有辉瑞p药、ICU等医疗资源,农村人可是想都不会去想,扛不过去直接“认命”。

据《人民政协报》,2011年至2020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资达2560亿元,其中用于乡村基层机构的资金仅占13.2%。

我希望你们能编个数据,告诉大家,农村老人和的医疗供给与就医需求,是有多不匹配。

有开庆功会的工夫,不如多调点呼吸机,“特效药”下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春节即将到来,希望我们的媒体,多看看那些脆弱人群,也让农村朋友和回乡的孩子,过上一个愉快的新春。

-完-

20 阅读:2461
评论列表
  • 2023-01-22 13:03

    写的真好[点赞]

  • 2023-01-22 07:36

    [点赞]

  • 2023-01-22 16:34

    大众的心声[点赞]

  • 2023-01-22 19:14

    [点赞][点赞][点赞]

  • 2023-01-22 20:32

    一边说医护辛苦,一边说不能开表彰会激励,你到底是想咋样。

    TTT 回复:
    好好读此文!

阿彭侃娱

简介:优质娱乐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