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咖啡员工把情绪泼给顾客,为什么网友看法两极分化?

科技事各种各样 2024-06-22 16:29:59

(本文首发于《紫金商业评论》,授权紫金财经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日前,知名咖啡品牌Manner的两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相关话题冲上热搜高位。

6月17日,一名Manner咖啡店员在与顾客发生争执后情绪失控,向顾客泼咖啡粉并大喊“你投诉呀”。

对此,Manner品牌方工作人员回应表示,“一定会严肃处理。涉事的女孩现已被辞退。”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6月17日,在上海Manner咖啡浦东梅花路门店,一名男性员工与一名女顾客发生口角,随后男店员对女顾客进行了殴打,双方选择报警处理。

最终,涉事男女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进行调解,Manner品牌总部表示将遵循官方部门的处理决定。

部分网友认为,无论争执的原因如何,店员都不应该对顾客采取暴力行为或泼洒咖啡粉。

但也有一些网友表达了对Manner员工心理健康的担忧,认为打工人非常辛苦,可能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

此外,还有部分网友试图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如员工的工作强度、公司的管理政策等等。

一天发生两起纠纷,Manner咖啡在引发讨论的同时,也带来人们对Manner咖啡师的工作环境和压力的关注。

在社交平台上现已有许多关于Manner咖啡师工作强度的抱怨。同时,也有顾客反映附近Manner门店的咖啡师变少了,甚至高峰期出现“一员一店”的情况,出餐效率极低。

根据相关报道,Manner咖啡会根据门店的业绩来分配人手,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门店可能只配备一名员工,而营业额在6000元及以上的门店才会配备两名员工。

在这种情况下,一名员工可能需要在一天内完成多达333杯咖啡的制作,同时还需要承担理货、点单、清洗等其他工作。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量可能导致员工压力较大,情绪管理上可能出现问题。

此外,Manner为咖啡师规定的上班时间通常是早上7:00至晚上10:00。由此粗略计算,一杯咖啡的制作时间平均需要2.7分钟,这让员工必须像陀螺一样旋转才能跟上工作节奏。

Manner咖啡成立于2015年,在资本进入Manner之后,它的扩张节奏加快。

从2018年开始,Manner先后拿到今日资本、HCapital、淡马锡、美团龙珠与字节跳动的投资,2019年起在资本的扶持下,Manner在上海乃至全国加速开店。继2021年设定500家门店目标后,Manner的拓店计划就加速进行。

2023年,Manner进一步提速,12月官宣门店数量突破1200家,并在公众号上预告2024年将突破2000家店。显而易见,这种快速扩张可能对人手分配和员工培训带来挑战。

Manner此次风波以及关于其工作强度的讨论,也折射出咖啡行业整体面临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中国咖啡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咖啡是近十年来热度持续高涨的一条赛道,行业竞争高度白热化,品牌面临严峻的增长瓶颈。

连续两年实现盈利的瑞幸咖啡,在今年再次陷入亏损状态。根据此前瑞幸咖啡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公司营收为62.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5%;净亏损为832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而作为行业“风向标”的星巴克,其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星巴克发布2024财年第二财季数据(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显示,星巴克实现营收85.6亿美元,同比下降2%,此前市场预期为91.3亿美元;同期净利润为7.72亿美元,同比下降14.96%,明显低于市场预期。

另一方面,随着咖啡行业进入更深层次的市场扩张和较量,一味烧钱将成为过去式,成本管控、降本增效在各大头部企业的战略中更加突出。

一些咖啡品牌通过数字化标准运营流程来迅速赋能新员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也有一些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下,通过加大员工的工作强度来保持扩张节奏。

总而言之,国内咖啡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无论是老牌的咖啡品牌还是新兴的咖啡品牌,都将面临激烈的角逐。在这场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只有少数能够凭借其品牌影响力和运营效率脱颖而出。

0 阅读:0

科技事各种各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